人们常说,石油是一个 诅咒 它给中东产油国带来了连年的战火、深重的腐败和剧烈的不平等。蒂莫西 米切尔却揭示了一段面向更加多重的复杂历史。 人类大规模使用的第一种碳能源 煤炭曾赋予煤炭工人争取诉求的有力武器,在物质和技术的属性上与之迥异的石油,却创造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能量流通网络,形塑了被寡头掌控的碳民主。丰富而廉价的石油似乎永不耗竭,由此产生了基于无限增长哲学的 经济 ,并成为现代政治所管理的中心对象。出于维持 无限 的石油供应这个 战略安全 的需要,西方依赖一个不民主的中东。可当西方的军事干预在中东摇摇欲坠,石油供应岌岌可危之时,建基在石油之上的政治格局不得不面对危机已至的现实 米切尔带我们追溯久被忽视的石油本身作为 帝国血液 的生产与流通历程,逐一拨开 民主 自决 发展 经济 等理念
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 一战 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 体面和平 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里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纳粹主义的兴起 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 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 J. 蒙森 现代有谁知道这个春天将怎么熬过去?首先是政治上,然后是财政上。一切都堕入了黑暗之中,如临深渊。恼人的事情是这个 君主制 摊上了这个一个君主!(在柏林!)这些绅士理应免受伤害。但是还有什么办法?他们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 真实 公正 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
20世纪的人们早已不再那么关心马基雅维利时代的 君主之事 ,但权力的逻辑变了吗?现代民主是对马基雅维利所描述的 权力真相 的否定,还是为其提供了新的舞台?马基雅维利早已预见了现代社会 极化政治 的可能性,他意识到虽然追求权力所引起的冲突会带来制度的更新与国家的强大,且 新制度与秩序 的到来不可能避免地会对 旧制度与秩序 造成破坏,但正如14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史所证明的那样,恶性冲突会使国家与人民 越来越孱弱,越来越卑鄙无耻 。 本书带着现代民主的困境对马基雅维利做了详细的阐释,聚焦其 冲突理论 ,展示了一个激进、现代甚至革命的马基雅维利,同时挖掘出一个不太为人知晓或重视的 保守的马基雅维利 ,并指出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复杂性正如现代民主之复杂性。 作者并不避讳民主政治中那些并不美好的细节,反而以它们为
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专享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先锋艺术实践运动 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研究论著。作者将情境主义置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构式之中,在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历史形成,特别是影响其生成的重要先锋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究,并对情境主义国际理论构序和实践塑形中重要的核心范式 景观、情境建构、整体都市主义、漂移和异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本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问题线索清晰,是了解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入门读物。
为什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理查三世等是强有力的君主形象?为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麦克白会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为什么胖老头儿福斯塔夫会成为莎翁戏剧乃至英国文学史中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或理想或邪恶的君主形象、创造了福斯塔夫等具有英国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经典角色,把《大宪章》的签署、英法百年战争、两大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的成立等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融入了历史剧中,用绝妙的政治想象力勾勒出了英国王权演化的政治逻辑。 本书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切入口,融文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重新审视英国王权从君权神授、王者尊崇到王在法下的变迁过程,为理解英国政治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自满、守正出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立党为公、严以修身,制度治党、常抓不懈,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七个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及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汇集了党的自我革命史上具有典型性的 100 个故事,以案传道,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揭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保鲜秘方和不竭动力,展现党的实践创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启示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正确党史观。本书表述精炼准确,讲故事生动活泼,讲道理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本书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史的生动读本,
本书是关于法国情境主义者瓦纳格姆的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构境论解读。书中文本思境的复构一改过去学术论著的灰色干枯色调,以感性的文字和故事,重现了以五月风暴为起点的欧洲激进青年心中的革命思想他者。瓦纳格姆的批判剑锋所指为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社会中的日常生活麻木苟生现象,在自发的个人创造性的照妖镜之下,抖落出资产阶级隐性支配人们的消费意识形态脑浆搅拌机、景观万花筒和小事情异化薄片。瓦纳格姆主张,用革命的诗意打碎量化、抽象中介和角色游戏的统治,真正在生活的本真意志中重获 活着 的意义。《日常生活的革命》是一本 错得有水平的书 ,拾出珍珠,去除污泥,是本书的基本任务。本书史料丰厚、思想深刻、语言生动,且不乏批判性的间距,是了解《日常生活的革命》一书的有趣入门读物。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本书寻根溯源,记录了如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的名称和基本情况,着重记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瑞金时的职能安排、工作内容、历史贡献等情况。反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贡献,进一步挖掘了红色历史文化的价值。本书收录内容截至2020年底,共有52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瑞金修复了革命旧址并建立了传统革命教育基地。
霍布斯著的《利维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
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虚构,而是一种内嵌于思想史发展过程的有机的现实的理论结构。本书认为,搞清楚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纷繁关系,不能仅仅从某个现成的结论或预设出发,而应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意识形态祛魅后的结构中予以把握。由此出发,本书将思想史的梳理作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两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比较、鉴别和再批判等方式,赋予 科学社会主义的介入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而找到全景式再现两者关系的恰切路径。书中使用的 扬弃 与 反哺 的概念,力图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层面给出作者关于变化中的两者关系的审慎回答。
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展开生动而前瞻性的对话构成了本书的原创性。 本书旨在触及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发现贯穿其全部著作的阿里阿德涅之线(从少年马克思的作品到青年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再到最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理解这一思想如何和为什么能够影响20世纪的历史现实。马克思的问题式被再次提出和质疑,于是,被整合的马克思主义和被承认的虚无主义,以及今天异化了的人(到底来自哪里?)和世界(将要被征服的?)之间的对抗被置于同一视域之中。 通过超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和存在主义,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关于世界性技术的更好理解,提出一种新颖思想:开放的和多维的、质疑的和行星性的思想。
本书是以色列 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 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 专制时代的欧洲 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 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系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的《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社会政策事关人民福祉与美好生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动能,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本书是第十六届中国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的参会优秀论文集。第十六届论坛以 共同富裕与社会政策创新 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从事与之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我国社会政策创新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以及实务界人士参与本次论坛,进行研讨与交流,并提出本次大会的共识。
本书主要介绍印度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枫讨的内容包括印度政府的机构,例如司法、立法和行政等 机构间关系,也包括关于印度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组织框架和形式。本书编著的主线是印度宪法,各章的论述框架都是从印度宪法本身出发,围绕相关领域的主要议题、各方观点和达成的制度安排、解决方案等,审视印度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本书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印度 政治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的演变过程,研究和掌握当前印度 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把握印度内政主要议题研究的既有成果,发掘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学者秉承共同的目标,即为促进当前 区域与国别基础研究和深度研究提供公共产品,合力将本书打造为一本可用以开启印度政治研究的入门类研究参考书。本书的适用对象既包括未来有志于从事印度研究的本科生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有关马克思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文献之一,是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作者麦克莱伦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深度展示了马克思的成长轨迹,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与以往的马克思传记过度褒扬或过度贬低马克思不同,麦克莱伦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读者会看到一个相貌威严的马克思、一个思想深邃的马克思、一个性情不羁的马克思、一个平凡真实的马克思。作者试图给我们展示一个人性化的马克思,而"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淹没,马克思仍然是伟大思想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