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包含19篇文章,由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特约专家为主的国内资深学者撰写,涉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伙伴关系、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全书约42万字。
2023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地缘冲突加速震荡,局部热点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持续深化。政治合作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强化战略引领,开展多层次政治外交沟通,推进地区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成为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与多个周边国家签署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安全合作方面,中国秉持共同安全理念,推动双边安全合作,积极妥善处理地区热点问题,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人文交流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文化、科教和旅游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南方力量崛起背景,通过追溯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形成的背景与历程,研究阐释 共识 的核心内涵,考察中国与非洲等全球南方力量对中非共建现代化的期待以及共识产生的国际影响,探索新形势下中非共建现代化、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通过追溯背景、阐释内涵、描绘全球南方国家对共建现代化进程的期待及其国际影响。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 双一流 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论述了3 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丝绸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别探讨了域外器物、植物、动物和香料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获德国历史学家协会奖 《中国与世界社会》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 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因此,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对欧美日在东亚推行强权政治的记录和阐释。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对其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书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平台的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将社交媒体平台真实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应用到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本书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有助于发现用户微观行为与宏观信息扩散趋势之间的关系,揭示信息干扰对信息传播规律的影响,理解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演变机制,为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实证评估提供了方案与实践,也为理解和应对全球传播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国际公共产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持国际体系运转和国际秩序稳定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重大突发疾病传播等全球性公共问题大量增生,亟待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解决。本书在对二战后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历史考察基础上,深入分析21世纪以来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剖析当前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后结合 一带一路 案例,系统探讨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因、现状、挑战及其策略。
总结 一带一路 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探索新时期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本书的核心任务。为此,本书试图从 一带一路 的治理结构出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可持续与惠民生的具体目标开展路径选择研究。在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聚焦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国际产能合作、道德风险、债务与环境可持续、国际认知、安全保障、机制化建设等,探讨相关问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之道。
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本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中国为何能够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大方向。就对外关系而言,则是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书中作者都是国内国际问题研究界相关领域内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深度分析和解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 亲、诚、惠、容 的周边外交理念,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目前,关于中国与周边外交的研究成果也纷纷涌现,但多就某个地区或议题展开,本皮书则旨在跟踪中国与周边国家、周边区域的年度动态发展以及热点和重点问题,一是有助于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二是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总结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一些规律。本书分总报告、区域篇、国别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对2021-2022年度中国与周边区域及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合作情况做了介绍和分析。
本书论述了清末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其在民国的发展,清廷和国民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对藏政策。清末民初,在英国的侵略和干涉下,西藏地方产生了激进民族主义,造成了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困境。民国政府建立后,致力于维护汉藏团结以及对西藏的主权。孙中山提出了发展西藏经济的法案,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修复、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致函十三世达赖,表示中央的诚意。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班禅返藏、修筑康印公路、西藏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始终坚持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政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问题,制定了西藏工作的相关政策。*、周恩来多次会见达赖和班禅,阐明
本书聚焦核能,并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人民日报》于1949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相关报道为依据,纵贯式地再现了核能的媒介话语变迁,向读者展示了 国之重器 的形塑过程。本书将核能的媒介话语分阶段呈现,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大阶段,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核能媒介话语的流变、特性与语言,以及核能话语变迁中的科技、媒介与国家。 总体而言,本书框架结构合理,论述引证规范,材料学术处理规范。相关表述较为平实客观,无论对于该领域研究以及一般读者了解相关知识都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1、从丝路草原地带、丝路绿洲地带、丝路陆海交汇地带三个板块来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在丝路文明交往中所结成的 丝路天然伙伴关系 。 2、通过丝路古道、驿站、古城的历史变迁来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在丝路文明交往中所拥有的丝路地缘优势。 3、通过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来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在丝路文明交往中所形成的 经文互促、互利共赢 的丝路交往范式。 选题价值: 1、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地缘历史关系,旨在进一步深化研究我国周边外交尤其是西部周边外交,故本选题将对我国经略周边战略极具现实价值。 2、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文明交往范式,旨在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 的 重点地区 及其 重点项目 的研究,故本选题将对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3、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丝路天然伙伴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大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供给国际公共产品对中国和国际社会而言,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本书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概述出发,在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框架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特点与挑战,以全球气候治理为例讨论了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博弈策略与身份变迁,提出中国应通过创新供给模式的方式进行全球公共产品和区域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后构建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主导,具备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之道。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6?1埃克斯坦斯借助于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部书《西线无战事》的出版等事件,记述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系列特种纪念封目录》发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且连续十几年,成为系列,在世界外交目前尚无先例,在集邮目前是个突破。外交系列特种纪念封准确地记载了中外两国的国名、国旗、国徽、建交日期。几十种相关国家的文字,反映各国自然、人文特征的邮票和风格迥异的纪念邮戳,寓政治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外交纪念封被人们争相收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丝路学研究(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阐释框架)》由马丽蓉等著。 “丝绸之路”是一个“公共产品”,还是一个“文化线路”, 因“丝路辐射空间”的形成与中国“丝路战略”的提出而衍化为一个 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且因其共建、共享、共赢的治理观已成为 治理中的“中医学”;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的古老文明,还在于不同时代的“大一统 ”以朝贡为主的结伴制度的“传导作用”与对外交友政策的“和平效应”上,并由结伴机制与交友政策结合而成了丝路外交;丝路外交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民外交、人文外交即为成功的影响产物,且三者形成同构关系;“丝路战略”提升了中国人文外交的战略地位并赋予其战略使命,旨在进一步发展丝路合作框架下的中外“伙伴关系”而非“结盟关系”,凸显了中国在 体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