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本书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梳理了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演变历程,厘清国际秩序的发展脉络,揭示当前国际秩序的历史根源、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总结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在寻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涵盖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体系两大分支,细化到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及国际海运、国际航空等各领域的制度建设及改革历程,内容丰富、论述有据。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领域的具体、实际问题,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国际秩序与国际关系问题,为专题性研究,为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内容介绍:虽然为数众多的学者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上百个智库的繁荣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溯源,但是鲜有人去评估它们的影响力。在本书中,作者将论点建立在对美国几个精英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细致考察上,选取了两个案例:一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和未来可能的走向,二是布什政府为了打击恐怖分子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而发动的两场战争。这两个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智库的视角,即智库在新兴政策议题上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条件下影响公众态度和信念的。这也向读者阐释了智库如何参加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它们发挥影响力的本质和限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23年起推出《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年度要览)》系列,作为《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年度出版物的要件补充。本书以更细致、更专业的视角全面刻画当年的国际重大事件,旨在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国际时事热点分析,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国际战略动向,是了解和研究国际形势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目。
本书意图通过比较和研究中国等新兴大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软硬实力方面的主要指标,了解当前中国等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实际地位与能力,在主要实践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考察它们在现有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制中的实际作用与影响力,为合理的战略设计与政策选择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本书是继《世贸组织规则博弈——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十年法律实践》之后,中国从事WTO争端解决一线人员的又一力作。2011-2020年中国在WTO打了哪些案子,碰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未来走向如何?本书用28篇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回答。翻开本书,中国在WTO争端解决的十年春秋尽收眼底,所载文章全部来自一线人员,全景式呈现了在WTO补贴规则博弈、稀土出口管理、美国“301条款”关税措施之争、粮食补贴政策、上诉机构危机、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所经历的真实案例、真切观察和深入思考。在多边贸易体制面临 挑战的 ,单边还是多边,保护还是开放,强权还是规则――“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是中国给出的答案。本书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既可以作为专家学者研究世贸案件的重要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美国外交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就美国与国际制度这一主题,即美国擘画、构建、改革及维护国际制度的诸多方面进行专题性研究,辑录论文十余篇,主要分为美国与国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安全制度及其他制度安排等板块,剖析美国因主导国际制度而获得的霸权利益及在改革国际制度方面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从历史脉络出发,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必然性与应然性,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立足于当下各主要国际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力图使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的现实,主要对各主要国家(力量中心)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欧盟、东盟的国际秩序观念、战略目标与相关政策取向做总体考察分析,从而对后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调整与完善战略方向提供借鉴。
当今民粹主义、 主义、反 化势力兴起,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认为: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应 西方语境下的公共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首先从 性、 性和时代性三个层面概要讲述了如何 公共外交;再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中美、中德、中印、中国和东盟、 、中非、中拉之间如何推进民心相通工作; ,对于大数据时代、后疫情时代以及“ ”场景下如何开展公共外交提出了建议。 本书是对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探索,对于理解“ ”民心相通、中国公共外交智慧大有裨益,可作为大专院校外交学及公共外交教材,还可供关心中国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是东方编译所译丛中的一本,聚焦有关战争的根本问题:大战为何爆发?战争胜败的原因是什么?奥根斯基和库格勒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 关系研究中。该理论认为,当 体系中 大的两个 的增长速度出现差异,体系将变得不稳定,导致战争爆发。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也取决于其政治体制动员资源的能力。在分析重大冲突的后果之后,作者认为 增长是决定一国复苏的关键因素。战争赢家的 能力可能上升或下降,而战争的输家将承受惨重的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20年之后,输家就会迅速恢复,各方将再度回到倘若战争没有爆发的水平。本书是一本经典的 关系理论著作,挑战了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后历经三代学者的发展,初衷不改,经久不衰,在当代丰富的战争起源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权力与相互依赖》堪称 关系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该领域 负盛名的两位学者写就,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本书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 本书 版于1977年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 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 关系研究引用频率 的著作之一。2012年本书第四版出版,两位学者将 化、 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 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堪称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扛鼎之作。
徐蓝译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关系(1919-1939)/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者E.H.卡尔为英国 历史学家。该书包括绪论、历史现状分析和地图插图,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强制时期:联盟 (19201924),讲述了法国和它的盟国,战败中的德国,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第二部分,和解时期: 联盟(1924—1930),讲述了和平的基础,全盛时期的 联盟,反战运动;第三部分,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19301933),讲述了经济崩溃,远东危机,裁军会议;第四部分,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19331939),讲述了纳粹革命,毁约,欧洲以外的世界和战争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