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交家的吴建民,涉猎之广,非常人所及。本书以“世界大变化”为总主题,广泛涉及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经济外交、气候外交、能源外交、人权外交、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金融危机、现代化等重要的热点话题。 作者不仅以一个外交家的角度,更以一个时事评论员的视角,纵横捭阖,说详说略,或针砭国际时弊,或痛陈外交争端,用从容优雅的文字,全面勾勒2008——2009两年间的国际风云。书中“对2008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思考”、“2009年国际形势看点”、“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的达沃斯”等综述性篇章,为我们梳理两年来纷繁复杂、纠结不明的国际关系。读来饶有趣味,启人深思。 在全世界密切关注中国的时候,中国公民的心态也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今天的中国人需要认真考虑一下,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人应当具备一种什么
本书是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全局到具体这样一个逻辑展开的。全书可分成三个部分。部分即、二章的内容,讲宏观的世界局势及其对中美两国的影响:章讲总体的国际局势和美中两国对局势的认识,两国都看好当前的国际局势,认为自己的发展面临一个“战略利好期”;第二章讲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让读者了解美国和中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第二部分即第三、四、五章的内容,讲美中两国的对外战略和实力对比:第三章讲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态势;第四章讲中国对美战略的变化态势;第五章讲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现状及变化态势。第三部分即第六、七章的内容,讲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正负两方面的因素:第六章讲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消极因素;第七章讲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积极因素。结束语主要是站在中国的角度上,对中国在促进中美关
美丽的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并以古文明著称于世,是当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大陆;有着灿烂文化的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当今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发展中国家。中非关系备受世人瞩目。 今年适逢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这金禧大庆的美好时刻,迎来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标志着中非友好关系又耸立起一座友谊丰碑。 50年来,中非在政治上总是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双方成为全天候的好朋友;在经济上一贯相互帮助、互利共赢,双方结为真诚合作的好伙伴;在文化上始终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双方视为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中非友好关系是当代南南合作的典范。而今,双方正为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和谐世界而携手前进。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巴黎与圣彼得堡在艺术上的亲缘关系,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从屠格涅夫、司汤达的散文与小说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无不感染这里面深层的相互关系。这部历史作品中出现的有雄图大略的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奸邪的冒险家、绝望的艺术家,还有无处不在的沙皇秘密警察。 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上的杰出入物马蒂斯、佳吉列夫、科克托、毕加索、阿拉贡——整整一代的天才——通过来自北国冰雪的缪斯感受到斯拉夫灵魂的魅力而才思涌现、灵感不辍,在促进法俄的文化交流、融合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来一个十年》收录了吴建民先生2010年及2011年年初的重要文章、讲话。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资深外交家,他先勾勒了21世纪个十年中国的发展成就,再进一步分析今后十年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阐述了自己对国际形势和当前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如何应对的看法。同时,作为上海世博会国际评委会成员,他对2010上海世博会进行了细细评说。 丰富的外交经历、宽广的国际视野,使作者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撰成的《再来一个十年》,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今后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思考中国发展的问题指出了方向。
这是特殊战争的秘密档案。这些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地区性的重要战争,如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抗美战争,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等。这些档案的内容都是有关在这些特殊战争时期所开展的外交之战,其中,有些内容是首次披露,具有很强的可度性和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外交辞令中,有一个颇具人情味的政治称谓,叫做“老朋友”。这个称谓的次出现是在1956年的《人民日报》,获得者是加拿大人文幼章。此后,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斯诺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外国人,都曾被叫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最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用来称呼那些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友谊的外国人。随着外交政策的变化,这个称谓的含义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那些向革命伸出援手的人;1949年后,“老朋友”是同属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也正是他们“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那些曾经“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竟也摇身一变,开始盛产新的“老朋友”。 如今,随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务实,“老朋友”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他
20世纪下半叶,欧洲联盟和中国迅速崛起。作为两支不断上升的政治和经济大量,欧盟与中国的相互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什么是致盟?出欧关系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欧洲国家如何摈弃前嫌、携手合作,走上联合自强、共同发展之路,介绍了中欧建交以来从一般性主接触发展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过程,以及双方在经济、科技、又化、教育、能源、环保等各领域迅猛扩展的互利合作,同时也未回避中欧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 本书作者皆为中国驻欧盟使团的高级外交官,处于对欧工作的,占有最为丰富、翔实的手材料,他们以外交官所特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欧盟和中欧关系作出了准确、深入的解读,对于读者全面了解欧盟和正确把握中欧关系具有重要捐导作用。
南海问题是中国当代外交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牵涉中政外交,也涉及东亚、太平洋甚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本书内容关系到每个当代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必将获得全社会的关注。
21国际体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大体系时期。大体系既是主权国家的多极组合,也是主权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多体组合。在目前的国际体系转型中,领域性和地区性分体系成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主要行为体正筹划各自和共同的应对之道。中国应协调外战略,谋求联动发展,争取达到理想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间的平衡。
《国际关系评论(7)》分为国际论坛、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国际史和地区研究、欧洲国际关系、美国对外关系、亚太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学与理论等专辑,讨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全球化理论第三波,西班牙内战中不干涉政策的形成——英法两国的合作与斗争,从伊朗核危机看美国强制性外交,新中国多边外交发展阶段研究述评等。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把欧洲治理、欧洲秩序的变革和欧洲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本书对欧洲区域共治模式中若干重要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用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对该模式及其实践的基本发展特征和态势进行阐释,给予基本定性,对该模式的概念、内涵和实质作一个初步界定。在论述和阐释中,笔者试图拓宽研究视野,在研究理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开拓、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