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是亚洲大陆上的强权政治时代。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治扩张而呈现出阶段性;小国的向背依强权政治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直接反映各强权间的关系。 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它们是随着唐朝在西域经营的发展而先后被启用的。通过考证这一进程,使一些相关史实的年代得以参照确定。这一进程的发展,明显影响着西域政局的变化。然而,当吐蕃 终取代唐朝占领西域时,这里的强权政治时代也就结束了。 与相对稳定的强权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几易其主,操突厥语诸族基本上都是强权政治的附庸:唐朝要隔断二蕃,吐蕃力求连兵,大食则想根 祸源,这些就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方四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和、战,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
迈克尔·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 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 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 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 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
本书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起正式推出的年度出版物,从世界政经形势、主要大国和地区动向、全球重要热点问题等多个层次,对当年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对未来的趋势和风险作出展望,是现代院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磅作品。长期以来,本书始 保持观点鲜明、论之有据的风格特点,重在对一年来的国际形势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是广大读者了解国际时事热点、把握国际战略动向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