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新时代强军思想指导和备战打仗的实践,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联合作战实验研究成果,借鉴外军作战实验近期新进展,结合编者团队在长期联合作战实验活动中的积淀精华和实践与理论迭代升华形成的近期新成果,重点围绕联合作战实验基本概念、类型、框架和模式等内容阐述联合作战实验基本原理,按照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分析的逻辑关系详述联合作战实验基本方法,并以实践案例形式介绍联合作战实验典型应用。 本书可作为军事运筹与作战实验专业学科的研究生基础教材,也可为从事联合作战实验工作的科研院所、部队等提供基础读物。
兵阵,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一环。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兵阵的起源与发展,并结合精彩的战例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脉络,深入浅出地将真实而精彩的古代兵阵演绎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重点挖掘和介绍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主要阵法,并穿插了大量的古代军事故事和经典战例,如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大量文物,将秦军令人震撼的战阵真实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分析视角,本书深入探索了美国军民关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涉及美国军民关系存在的问题和紧张关系、对军民关系的研究方法、哈尔茨、亨廷顿以及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军事职业和稳定运行、军人职业化建设和职业军人的教育以及增强国家安全和军事的文官控制等。
这本书是郭建龙“密码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地理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历朝战争中最关键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作者通过详尽而生动的叙述,利用珍贵而丰富的史料,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重大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历朝兴衰和中国历史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将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的演化时代,即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和元明清时代,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各个时代的军事大战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史料引用,选取了各个时代最典型的战争及军事行动,阐述了战略要地和军事地理的关键区域从关中本位制向长江流域、边疆地区的移动,其中也伴随着王朝的统一、分裂与扩张。这是一本好看、易懂
《社会学与军事研究:经典与当代的奠基》由(荷)约瑟夫·索特斯著
从普遍意义看,战争智慧无论在认识还是理解上,无论在表现还是应用上,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见仁见智的,并不是一件容易说清楚、讲透彻的事情。虽然战争智慧十分重要,非常普遍地见诸战场之上、见诸交战当中,非常广泛地受到关注并自觉地加以应用,但古往今来,历经无数战争,出现无数将帅,谁都没有提供关于战争智慧的标准而完整的答案,尽管他们无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在一个方面、或在多个方面感悟并触及战争智慧问题。
目前,由于缺乏信息化实战经历,我军在作战评估研究领域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空白状态。为了借鉴美军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优势,剖析其存在优点与存在的问题,本书通过全面梳理、归纳当前美军近期颁布的联合出版物、各军种条令和相关指挥官手册,以评估概念、指标要素为重要环节、以评估实施流程为活动主线,对美军作战评估理论及评估实践全流程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概括。具体内容涵盖美军作战评估的概念、评估指标制定、作战评估框架、评估主体编组及评估工具运用、作战评估实施步骤、战斗评估等问题。对于我军汲取外军先进作战理论,结合我军当前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发展趋势,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评估理论与实践流程步骤,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是1955年授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统帅级别的领军人物。 十大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他们勇冠三军,征战沙场,可在百万军中取敌上将之首;他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可在千里之外对敌人摧枯拉朽。他们胸有雄兵百万,气吞万里如虎,在抗击外寇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功勋赫赫;在和平年代,他们致力国防建设,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强大呕心沥血,为人铭记。 有人说,如果少了十大元帅,中国革命的光辉进程一定会顿失光泽,黯然失色不少。 正是有了他们,中国革命的历史才如此波澜壮阔,解放军才所向无敌,威震四海。 十大元帅,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军统领。 陈冠任编著的《十大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广
本书旨在探讨军事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其对装备建设发展和保障管理起长远指导作用的客观规律,紧贴发布施行的一系列军事装备法规的规范和要求,阐述新体制、新形势下装备活动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军事装备的作用与影响、发展历程与规律、军事装备思想等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军事装备发展、保障、管理等主要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等,为读者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或从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开展装备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可作为军事装备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装备专业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区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对清朝绥服蒙古,维护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治国著的《漠南军府: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在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绥远城驻防的起因、经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驻防将军的职能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力图多角度的勾画出绥远城驻防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达到更好地认识清朝对蒙古统治政策演变史的目的。
这本书是郭建龙“密码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地理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历朝战争中最关键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作者通过详尽而生动的叙述,利用珍贵而丰富的史料,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重大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历朝兴衰和中国历史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将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的演化时代,即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和元明清时代,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各个时代的军事大战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史料引用,选取了各个时代最典型的战争及军事行动,阐述了战略要地和军事地理的关键区域从关中本位制向长江流域、边疆地区的移动,其中也伴随着王朝的统一、分裂与扩张。这是一本好看、易懂
本书以当代中国大学生品德评价为研究对象,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从大学生品德评价的理论和现实出发,一方面分析大学生品德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品德评价的实施现状,依次从大学生品德评价的目标和原则、评价主体、评价理念、评价指标、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评价环境等进行探索,回答了大学生品德评价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品德评价、如何进行大学生品德评价三个关键问题。相较于理论研究来讲,应属于比较全面、系统的尝试。
本书将关注新兴科技引发的法律价值困境,以及如何从法理学视角对法律与新兴科技之间的价值关联进行建构。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从规范视角分析法律与新兴科技如何在价值意义上互相塑造,法律与新兴科技属于两个范畴,但二者在价值上存在重构关系,在此价值模型下可以对技术中立、人的尊严和人权价值进行新的理论解读。第二部分对基因科技的伦理争议、风险判断和法律规制进行探讨,提出从人类命运视角对基因科技发展进行伦理评估,建构一种以人的生物尊严为出发点但具有开放性的基因人权保障体系。第三部分关注信息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的价值冲突与法律回应,透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智能化革命以及内在价值困境,将围绕数字人权、个人信息权保护、算法与法律的关系和自动驾驶等问题,挖掘并勾勒出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变革及其法理回
本书于人类万年文明史之长河中穿梭,通过系统梳理东西方制度的缘起与变迁,呈现人类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道路与制度选择,阐释国家制度治理革命的变迁与国家兴衰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将时段化、碎片化、片段化、表象化的历史见闻进行体系化逻辑的构建。
2000年主政后,提出了“强国富民”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试图通过对沙俄时代、苏联时期北极开发史的回顾,对新世纪俄罗斯北极地区发展国家政策和战略等文件的阐述,对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和靠前合作情况的介绍,探索对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坚实基础、合作领域及未来发展。希望能使关注北极和中俄关系的读者们对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和中俄北极合作的新亮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具体工作的逻辑线条展开,系统回答了国民经济动员“为什么动”“动什么”“何时动”“如何动”等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既有对国民经济动员内在运行规律的揭示,又有对国民经济动员具体实际工作的介绍,理论分析深入浅出,内容表达形式活泼,在突出专业性的同时,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以期适应当今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代议制民主作为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民主形式,其核心即在于人民是通过“代表”来行使统治。因此“代表”实为理解现代民主的关键。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代表”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所幸在皮特金等人的推动下,“代表”日益成为民主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人们发现,通过对“代表”概念及其制度的重新阐释,有助于回应当代民主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本书即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对“代表”的内涵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直面代表理论及其制度安排在当代所遭遇的挑战,深入阐述了代表和民主的内在关联、选举与代表之间的张力,以及群体代表权等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