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双单口喜剧演员的眼睛,看看他们如何看待这不算轻松的的生活。 从职场生涯到原生家庭,从人际交往到理解自我,本书选取45个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相关疑问:同事太卷领导事儿太多?和父母说不到一起鸡同鸭讲?一个人待着老被催婚催谈恋爱? 刘旸教主借给读者一双单口喜剧演员的眼睛,演示如何用喜剧的视角去理解和拆解不算轻松的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介绍了众多优秀的单口喜剧演员、单口喜剧创作技巧和单口喜剧发展历史,愿每个读者经由本书入门单口喜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同时,也能和喜剧演员一样善于运用喜剧的生活态拆解生活里的苦辣酸甜,将生活里的负面情绪化作段子,一笑了之,获得生的乐趣和向上的力量。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 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 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 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 验证 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 自我批评 工作的巅峰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 欧洲共产主义 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深刻的解析和批评。鉴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出现的 葛兰西复兴 ,鉴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经常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于活力的同一传统,这种批评就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引人入胜的革命性解读构成这一对话和反思的学理背景,体现出阿尔都塞阅读方法的独特魅力。
查尔斯 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 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诺思罗普 弗莱) 5《偿还: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6《历史的回归:二十一世纪的冲突、迁徙和地缘政治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 五四 运动的策源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本书中收录了胡适、汤用彤、嵇文甫三位先生的经典讲义及著作,从先秦诸子到秦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思想,按历史顺序分为七个部分,站在大师的高度读哲学,为读者精选中国五千年哲学思想中的代表人物与思想观念,凝结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哲学思想来展现各位先生新颖、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对当今的中国教育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认知与存在》是由马乔里 格勒内在1969年编辑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波兰尼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十余篇论文。编者将这些论文按内容分为 社会和对社会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 意会认知 生命与心灵 四个部分。在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到,波兰尼运用他的意会认知理论,从新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和方法,对有关知觉、共相、归纳、身心关系等传统的哲学问题,对自然界的生命层级体系等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和探讨。
1.在21世纪专门论 工作和闲散 的哲学专著:爱尔兰哲学家奥康纳,笔锋犀利,狂怼排挤闲散的主流哲学传统,如黑格尔、叔本华、波伏娃 2.本书为闲散正名:作者认为闲散可能更接近自由,闲散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当受到保护。闲散在996被大肆宣扬的过劳社会,尤为难能可贵。作者认为应该警惕排挤闲散的世界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排挤闲散的世界,不仅引发个人焦虑、有损健康,使人丧失幸福感,而且使社会陷入某种特殊的脆弱性。 3.闲散的现实意义:闲下来,或许才是通往自由的捷径。闲散是一种体验,让我们超脱于现实社会规范与习俗之外。当我们处于闲散状态时,即使*终结局或目标并不明确,我们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闲散可能会让我们瞥见另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村上春树被球场上的一声清脆的击球声,打开了写作的开关。
每天15分钟,学习一节哲学入门知识,30天掌握基础的哲学知识。这本书对哲学按类目进行解说,知识丰富有趣,探讨了许多生活现象,如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到底是好是坏?人工智能拥有心脏功能的日子将要到来了吗?本书从苏格拉底到新的AI议题都有涉及,针对那些艰涩难懂以及当前热门的哲学知识,用漫画和手账的形式进行解说,简单易懂。30天的学习,让读者对哲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书中配备进度管理表,来检查每日的学习情况。
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本书收录了著名艺术史家迈耶 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在这本文集的*部分,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 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影片,从瓦格纳的歌剧到海因莱因的科幻,从拉康到福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重大政治事件到犹太人的笑谈,从狗智主义到排犹主义,从排泄问题到神学思辨……齐泽克娓娓道来,令人尽享阅读的快感。在这部极具原创性和挑衅性的著作中,齐泽克概括了欲望的原理,把握了无意识的特质,解剖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洞悉了“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的秘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2版)》是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开山之作、种子之作和奠基之作,是了解其全部思想的门户和索引。他后来的思想皆源于此,均为本书的扩展和注释。
《动情的理性》探讨了政治哲学领域一些棘手的议题,其中涉及自由主义的道德认定、公共说理、普遍主义,并批判性地考察了中文世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几种政治思想,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施特劳斯对多元主义的批判及其美好人生观、伯林的历史观等。 在对上述议题的探讨中,作者均强调道德原则与道德价值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政治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唯有靠说理及其内在的普遍主义性格,才能平等地考虑所有相关者的利害。但这种理性又必然源自 情 的鼓动,即人世间的无数歧视、压迫与苦难令我们感到不忍与不甘,由此动情之后发为关怀与在意,从而激发实践的介入。 作者从平等式自由主义的学术取向与实践意涵出发,并以当今中文世界的思想状况为主要脉络与背景,试图重新厘清自由主义所认定、追求的价值。作者认为,自由主
仿生人是人造人格,还是高级烤面包机? 艾伦 雷普利是女性主义者吗? 异形与人类之间,哪个物种更优越?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维兰德-汤谷公司提出的特殊商业伦理? 当《异形》电影中的同名怪物血肉模糊地撕开约翰 赫特(John Hurt)扮演的凯恩(Kane)的胸膛时,它不仅完成了自己在银幕上的首次亮相,也从此闯入了我们的公共意识。自1979年作品问世以来,《异形》系列已经相继诞生了三部正传续作,两部前传作品,无数的书籍、漫画,还衍生出多部电子游戏。四十余年过去了,《异形》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显现出一种超乎自然的韧性,让我们无法打开气闸,将它弹射出内心的太空舱。 面对这些至今仍令我们惊吓和沉迷的作品,《〈异形〉与哲学》用十九个章节探讨了系列影片提出的深层问题。本书出自多位钻研哲学与流行文化的饱受赞誉的学者之手,
人生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只有从头开始“学怎么活”——学如何听话,学如何说话,学如何赞美,学如何助人,学如何信任,学如何做小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事业和人生中遇到的难题。 人生是大功课,必须从头学起。只有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调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活好”;除了“活好”,人生没别的事。本书不仅是作者十多年来“学怎么活”的“学习笔记”,也是他给所有人的一堂幸福重修课。
自1987年《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面世以来,德国哲人海德格尔便持续地被我们译介、研读,他的思想似乎也 安家落户 于中国了。然而,在着迷于海德格尔思想魅力的同时,我们有无足够的清醒:究竟是哪些理论秉性让海德格尔与中国学人如此一见如故 或者,实际上我们还没好好认清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危险特质? 《海德格尔与中国》一书,是刘小枫多年来思考上述问题的一部总结之作。在这部富有洞见的作品中,刘小枫以读书札记的形式,细致地向读者揭示出埋藏在海德格尔思想脉络深处的历史主义根基,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海德格尔是如何对西方古典思想传统进行拆解、如何成为当今激进政治哲学的一个秘密发祥地。*终,倘若中国思想要有真正的历史性转机,就不得不严肃地告别海德格尔。
《风暴中的哲学家》是一部卢迪奈斯科向康吉兰、萨特、福柯、阿尔都塞、德勒兹和德里达这六位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的致敬之作。他们之间虽充斥着分歧、争论,却都以批判的方式面对这政治参与问题和对弗洛伊德 无意识 概念的领会,以如作者所言的 穿越风暴 为代价,拒绝成为人之标准化的仆人,拒绝臣服于野蛮的意识形态。作者通过选取这具有代表性的六位哲学家,描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法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表明只有对优良遗产的批判性接受才能使我们进行自己思考,并创造出未来的思想、黄金时代的思想以及不屈从的思想。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编的《吕氏春秋》虽成于众人之手,却反映了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主张。 本书分八章,介绍了吕不韦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业绩,分析了《吕氏春秋》’与诸子学说的关系,阐述了《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观和科技、哲学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也作了初步评断。 历代学者对吕氏其人其书的评议,毁誉不一,迄无定论。本书本着求实原则和科学精神对吕氏其人其书作了全面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