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 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 我的*部著作 ,历史学家彼得 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作者的论述*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 倦怠社会 。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 M digkeit
《存在与虚无》(作者萨特)一书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萨特在法国是一位比较特别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受到德国哲学深刻的影响,比一般法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要艰涩得多。因此,《存在与虚无》在法国人看来也是一本相当难读的书。
本书是艾思奇在20 世纪30 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 无意识性本能学说 ,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 Deutschlandfunk )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
本书是经典著作《研究是一门艺术》的新版本。在原来三位作者的基础上,由约瑟夫 毕祖普和威廉 T.菲茨杰拉德两位研究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了补充修订,更新、增加了部分更能反映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研究实践现实的实用内容。 作者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 写作 修订 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 本书逻辑严谨、语言简练,能够帮助读者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 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 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 齐奥朗风格 。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 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 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 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 《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 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 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 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 特吕翁以 爱 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 爱 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如果选择权在你,那么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需要自己决定如何去做的时候,何必迟疑?如果你能看清自己的路,高高兴兴地走下去,不要转向;如果你看不明前方的路,可以先停下来,听听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考。《每日斯多葛》选辑斯多葛哲学的经典段落,配合浅显易懂的文字,让心灵恢复安静、沉着、稳定。每天一篇短文,每月一个主题,可按日期每天阅读一篇,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主题阅读。 你会发现: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青年黑格尔》由格奥尔格 卢卡奇于1938年完成,1948年在苏黎士出版,是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熟期之后,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写成的黑格尔研究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黑格尔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从伯尔尼的共和主义时期(1793 1796),到法兰克福社会观的危机与辩证方法的开端(1797 1800),再到耶拿时期客观唯心主义的创立与维护(1801 1803),以及最终与谢林的决裂和《精神现象学》的完成(1803 1807)。卢卡奇不仅准确描述了黑格尔的思想历程,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他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理论渊源,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溯至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本书分为四册《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现代的诞生》,为读者提供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显示思想力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出更为广阔深入的思考。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不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七十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作者认为,人文经典阅读贵在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是必须的准备,思考才是真正目标。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所写的战时笔记,包括左手页的私人加密笔记与右手页的哲学笔记,因其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过程密不可分,从而具备不可替代的哲学史研究价值。本书编者、英译者玛乔丽 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在完整呈现三册幸存私人加密笔记的同时,穿插编排了与之对应日期的重要哲学笔记,并以详尽的导言对两种笔记之间的关联与呼应作出了颇具启发性的阐释。 本书真实呈现了维特根斯坦在生死边缘探寻语言和德性界限的灵魂之旅。读者在此书中可以看到青年路德维希的真实身影,从字里行间找到《逻辑哲学论》的灵感来源,以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形成过程。本书依据玛乔丽 佩洛夫2022年新出的德英双语版本译出,是维特根斯坦战时私人笔记的首个中文单行本。
《哲学研究》是体现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为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之一,是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及其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入门书籍。作者首先对维特根斯坦的生平背景进行介绍,后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清晰地梳理了《哲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厘清了读者阅读原著时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原著进行了细致而易懂的导读。书中还融合了当代学者对《哲学研究》的批判,为读者理解原著拓宽了视野。清晰的行文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使本书成为首次接触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读者的理想导读。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学的沉思》《精神
本书包括一个 引言 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 附录 。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 阿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后,讲稿论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克鲁西乌斯的篇幅逐步递减,*后只有一页文本简论康德。 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人的目的都是为哲学重新奠基,但在这些哲人那里,存在本身仍如在古代那样,并未成为问题。讲稿以此指引结束,预示了《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性问题。
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当时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讨,于是另外写了《哲学的起源》这本书作为前书的续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经济学本科和英文科硕士课程。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著名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代表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批判性思维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教育主题,本书建立在准确的观念基础之上,既全面又简明,是能兼顾中学和大学新生通识教学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它的目标是培养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能力,而训练的重点落实在批判性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三大技能。书中用实例和范文展示了青年一代亟需的认知和发展方法:善于提出好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要素、探索多维信息和证据、深度质疑和评估现有观念、有效开发有新意的思想和扎实的论证,并通过专业的写作来阐明和表达。这些是有创新的学术研究、基于明辨的决策,以及成功面对人生和职业的珍贵素质,是信息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生存技能。
哲学绝不是书斋里的东西,而是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实际生活中就有最生动、最丰富的道理。毛泽东常用标新立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去阐述生活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许多生活小事,经他一点拨,可以让人悟出其中许多新鲜的哲理……本书精心挑选了毛泽东灵活运用哲学的100余则经典哲理故事,如“吃饭是收支平衡”、“打麻将与‘搬砖头’”、“保健不等于保命”、“辣椒的军事譬喻”、“游泳悟出的哲理”、“甘蔗没有两头甜”、“捉虱子也有学问”、“《三国志》里的辩证法”、“三打祝家庄的点评”等,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不仅克服了过去单纯用抽象的理论概念去说教的缺憾,打破了哲学上的神秘化,而且使哲学真正走向大众,融新鲜性、哲理性、趣味性、应用性于一体,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