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艾思奇在20 世纪30 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 Deutschlandfunk )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 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 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 齐奥朗风格 。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 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 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 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 《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 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 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批判性思维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教育主题,本书建立在准确的观念基础之上,既全面又简明,是能兼顾中学和大学新生通识教学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它的目标是培养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能力,而训练的重点落实在批判性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三大技能。书中用实例和范文展示了青年一代亟需的认知和发展方法:善于提出好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要素、探索多维信息和证据、深度质疑和评估现有观念、有效开发有新意的思想和扎实的论证,并通过专业的写作来阐明和表达。这些是有创新的学术研究、基于明辨的决策,以及成功面对人生和职业的珍贵素质,是信息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生存技能。
本书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主要为讲座文稿,对黑格尔乃至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前两部分 意识 和 自我意识 的详细解释,是海德格尔解释黑格尔分量*重的著作,可与第5卷《林中路》中《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对《精神现象学》 导论 的解释相互补充。而对于《精神现象学》这个部分的研究,也正是国内黑格尔研究所欠缺的。海德格尔通过解释而阐发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充分领会海德格尔本人解读和解构哲学史的一般思路,同时挖掘出蕴含在黑格尔思想中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要素。
人类历史的终结是一个事件,一个已经被从圣保罗到本雅明的弥赛亚主义、从黑格尔到科耶夫的辩证学家所预言和宣告的事件。谁是即将来临(或业已降临)的走向终结的历史的主人公?人是什么?人如何登上舞台?然后人是如何在众多动物中成为主人和保持其首要地位的? 在《敞开》中,吉奥乔 阿甘本认为,人一直被看成自然的有生命力的身体和超自然的、社会的或神圣的因素的神秘结合体,我们反过来必须将人理解为把人性与动物性从实践上和政治上分开的结果。 从古希腊人和弥赛亚思想家,经由18世纪现代科学分类学和人类学的起源,再到20世纪人文主义的黄昏,阿甘本追溯了整个思想线索。他发现人的特殊地位是由西方思想中的 人类学机制 生产出来并加以巩固的。在古代和现代的版本中,人类学机制通过在人与动物之间制造一种*差异,让整个机制得
实证知识的道路是否呈S形?在六十年代的符号学转向之后,新一代研究者所开启的媒介学转向从与之相反的方向出发了。昨天,用逻辑关系体系来消除真实幻觉的做法把我们从经验主义和心理咒语中解放了出来。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逃离代码的繁琐哲学而消除能指幻觉,进而找回世界,以及世界的材料、矢量与技术。这将又是一次解放。 不仅解构,更要重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有了本书中雷吉斯 德布雷在索邦大学的两篇答辩论文(1993年的博士论文,1994年的博导资格申请论文)。
本书稿是法国哲学家阿兰 巴迪欧的著作,讨论的是他的 敌人 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围绕着 大写的一 以及其他内容,巴迪欧以自己的方式,对德勒兹的思想进行言说。全书分为十章,在书中,巴迪欧试着展示一种思想运动 抗拒、加速与减速、翻覆与逆转德勒兹的思想运动,以一种哲学家的本格方式。
《我们如何思维》是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 青年***书十部 推荐书单。《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
阿甘本,当代欧陆哲学和批判理论领域重要而饱受争议的人物,其作品涵盖了从《圣经》批评到关塔那摩监狱、 反恐战争 等广泛主题,在学界影响深远。本书是对阿甘本思想的批评概述,以精练的语言介绍了阿甘本的主要思想及背景,从其*本著作到如今的语言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纵览阿甘本的全部作品,详尽阐释了阿甘本的语言与生命哲学, 见证 了阿甘本的政治写作与他的美学、诗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对任何希望了解现代政治和文化构造之复杂性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入门读物。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作者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Agonie des Eros《在群中》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倦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 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 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围绕黑格尔的重要概念 否定性 ,对黑格尔的 有 无 变 等概念进行阐释,其*的特点是概要性地列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路和计划,是研究海德格尔解构黑格尔思想*珍贵的一手资料。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导论 的解释,不同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导论16段的逐段阐释,而是将 导论 概括为五个部分进行解释,高屋建瓴,与16段阐释和第32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映生辉,共同构成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完整阐释。
该丛书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师翻译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当代西方激进政治哲学系列丛书,首批推出4本。 本书从电子文化、宗教、政治、艺术、伦理、能量等角度分析了全球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极限与危机。该书认为,这样一种危机不仅仅是政治与经济上的,而且是文化的、审美的、政治的、宗教的、生态的和哲学的问题,并把地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问题。 该书作者Clayton Crockett教授为美国阿肯色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长期专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法国哲学,在反资本主义、新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在国际学界颇有影响。该丛书对于我们了解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理解当今激进哲学的资本主义批判具有启发意义。
我笃信 生育是*严肃的生活哲学 我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 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 宋涵 《生育对话录》诚实地探讨了女性生育困惑,那些女性关心的问题,如对女性身份的认知、对婚姻的理解、对亲情的感受、对选择的惶恐等都能在本书里找到思考角度和解答之法,经历了生育的迷思,人们会对生命有一个确信。 16人对话的写作形式,每个人一种身份,从女性主义者专家到全职太太,从丁克族到新手妈妈,每个人都带来一个新故事一种新视角,给读者真实、坦诚的阅读感受。 如果我们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去生孩子? 从问自己到问生命,宋涵陪伴着我们走过一个女人从单身到妈妈的过程,在生命的惊涛骇浪上,让我们有一个清醒而暖心的智性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