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本书按字母顺序介绍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主要术语,同时基于如下原则:哲学家只有在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的词汇或他挪用的共有词汇中才是可理解的。柏格森词汇的三层意义对应着本书各词条中所区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定性的,它将从其本身并通过与这样被定义的其他一些概念的意义的关系而被理解;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性的和批判性的,它将使每个术语融入一种有关学说关系和理论关系的网络;第三个层次将每个概念引入一种有强度的发展中,这一发展是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也许根本就是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无论是哲学研究者还是入门读者,均可通过本书准确把握柏格森思想的核心脉络。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还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故事吗? 唧唧看上去能及时地跟上变化的脚步,找到自己的方向。 而哼哼则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又孤独又沮丧。 哼哼也想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 唧唧走出去找到了新的奶酪。 他顺应着变化,勇敢面对变化,并且成功了。 而哼哼依旧十分迷茫和困惑。 我们都想知道,哼哼究竟走出迷宫了吗? 故事还没有结束…… 哼哼从生气、懊恼、后悔到出发行动去寻找奶酪, 他最终走出了迷宫,而且发现了观念的力量,找到了能让他走出困境的真正的方法。 《谁动了我的奶酪?》帮助几千万读者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 《谁动了我的奶酪2》将进一步引导你更快、更好地调整自我、从容适应和应对变化,改变命运,从而拥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关系的真谛:做人、交友、处世》由(印)克里希那穆提著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文风、马克思主义文风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内涵及其演变做了富有意义的探索,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历史的梳理和分析,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个阶段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哲人咖啡厅:黑格尔历史哲学》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主题,选编了《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理性》、《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内容。考虑到文本的逻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译者为书中的各个部分拟加了小标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目前国际现象学领域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丹·扎哈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导论不失其深刻,同时又很适合研究者和高阶爱好者,是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胡塞尔思想概述和导论。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弗雷格的相似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适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党政工作者,国际政治、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研究者和学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本书由王伟光编写。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的道德常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优选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澄清。在本书中,康德详尽地阐释了“出于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强调从动机和形式方面理解行动的道德性,这为义务论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定言命令,也是在本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讨论。在康德表述定言命令的诸公式中,普遍法则公式提供了检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作为人性公式的凝练表达,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道德箴言;自律公式则将道德的根据置于理性的主体自身,这被很多学者视为道德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篇幅虽短,却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
不论我们做什么,每个行为都是我们个人对人类生命的一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必须顾及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并聚居在这个地球上。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哲学是人生观的学问、哲学是心灵的完善、哲学是生命的诗。
郭金明主编的《自然辩证法实用教程》内容分为八章,分别是:绪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技术观、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自然辩证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绪论介绍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概念、性质和历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介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介绍科学的本质和特点、科学知识的构成以及科学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介绍科学的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介绍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以及技术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介绍技术发明的方法和技术创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介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自然辩证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探讨自然辩证法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
本书以哲学总体观的关怀和现实意义的区分作为致思的路向,由此来澄清传统哲学总体观的实质,并揭示其在实践中遭遇到困境的根本原因。柏拉图开创了传统哲学的总体观,他把“理念”看作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于一体的总体,其实质是用观念一统了理论和实践。这种总体观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在洞察到传统哲学总体观仅仅是出于解释世界的目的之后,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作为总体的实践哲学。然而,局限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这种实践总体观仍然没有真正解决总体的实践困境。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并拓展了马克思的总体观,但它们最终仍没有走出实践的困境。本书认为,传统哲学各种总体观之所以陷入实践的困境,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是非批判地把理论与实践同一了起来,认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年卷)(总第四辑)》由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哲学基础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学术讨论等构成,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愿景;论当前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特性及其功能;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公平与效率范畴研究等。
历史规律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核心问题,对于推动哲学与史学对话意义深远。由龚培河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研究》主要从五方面进行研究:1.概述历史规律问题基本研究现状;2.对当前理论难点及论断进行深入反思;3.历史规律的运行逻辑进行研究;4.解答当前理论难点问题;5.历史规律史学功能问题解析。
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总体安排,用8年左右时间组织编写基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逐步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我社和高教社共同承担了出版任务,本书稿即是一批重点编写教材(共13种)中的一种,系统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性质特征、基本内容等,是一部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材。
本书从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困境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历史进程和实现路径进行回顾梳理,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形势,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本书作为面向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与实践的读物,选取鲜活生动的案例,采用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和阅读习惯的形式,以马克思哲学原理解读身边的故事,诠释马克思哲学原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应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对广大青少年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价值,还为从事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浩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期间,他的勤奋补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每次上课,黄浩都要录音,然后再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记得好多次,我都要他把整理的文字发给我,毕竟课上或多或少总有些灵感的东西。现在他的著作《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基于“柯尔施问题”的视角》就要出版了,可喜可贺。算起来,黄浩这部著作已有一些年头了,从他读博士开始思考和写作这一问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后来这一研究有幸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终于得以付梓出版,着实不易。黄浩请我作序,实际上著作本身就会说话,不用多言,明眼人一看便知写作此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非当下诸多讨巧之作,一如黄浩的为人。既如此,我也不便多说什么,只就着黄浩的这部著作,作一些“接着说”的补充罢了。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思想研究》由熊文著,本书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力图切实推进对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思想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思想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本书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有着两条清晰的逻辑线索:一条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体现在《逻辑学》中的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批判;另一条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体现在《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的神秘主体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批判。这两条批判的线索的汇流以《神圣家族》为起点,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基本完成。 第二,深人研究马克思实践辩证法产生的逻辑进程。本书认为,马克思实践辩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的部杰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不仅科学地揭示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完整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以通俗的方式展示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经典著作、附录等五个部分,对马克思这部重要著作进行了解读,相信本书的解读能够帮助广大读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