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配合全国对“两论”的学习活动,李达写作了《 解说》、《 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这些著作和文章在当时对于帮助人们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将它们重新结集出版,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列斐伏尔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城市问题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焦点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导读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卡尔 马克思》(纪念版)一书,共分为17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小话题。全书并没有采用展示史实、简单评述这一通常做法,而是颇有新意地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象征符号,从而运用较小的切口和里程碑式的节点,将马克思思想的巨大价值成功地放射出来。同时,该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颇有新意。它一改以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方面的 板起脸来教育人 、 我说你听 的面孔,而是以接地气的语言来阐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无疑是做出了一次大众化、时代化的成功示范。在该书稿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同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马克思未曾老去,他仍然在我们 中间 ,他的理论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 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 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 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栋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突出地位,围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作者着眼于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而把握世界历史大变局中意识形态变化趋势。该书对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涵括人学理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从学哲学、用方法的角度探讨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大问题 真问题 实问题 ,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及其方法。每一章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观点及其为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二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第三部分用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角度总结工作成功的经验或遭受挫折的教训。本书叙议结合、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说理透彻,对于读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稻盛和夫曾反复强调,其思想哲学的“原点”可以凝缩成一句话:以“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基准。作者基于这一“原点”,对稻盛的人生足迹做了梳理和描绘,书中阐述了许多鲜为人知但蕴含无限哲理的故事。在此基础上,作者向我们系统地阐述了稻盛的成功方程式、企业经营的目的、人生观、工作观、经营观、幸福观、婚恋观、教育观、善恶观、国际观、政治观、科学观、生命观、心性观、宇宙观等是如何从这一“原点”中演绎出来的,帮助读者用一本书快速读懂稻盛和夫。
《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是马克思原计划撰写的一部关于 18 世纪英国和俄国外交关系史的著作的导言,在其有关欧洲外交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稿是《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的研究读本,分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经典著作选编、附录五部分。
本书对于恩格斯写作《论住宅问题》的背景、该书的写作与传播、中外研究情况以及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介绍,是作者研究《论住宅问题》的心得。本书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历史考证。第二部分为研究状况。第三部分为当代解读。第四部分为经典著作选编。 本书对于恩格斯写作《论住宅问题》的背景、该书的写作与传播、中外研究情况以及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介绍,是作者研究《论住宅问题》的心得。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个妥协区域,失去一切生机与活力。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苦难的被动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物化了幸福。幸福绝不仅仅是众多能带来更高绩效的积极情感之总和,它对优化逻辑避之不及,不可用
本书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对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赖特的阶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研究,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社会政治状况、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古老智慧的现代实践:辨喜论吠檀多》是一本印度哲学普及读物。“吠檀多”是印度主流哲学中的一派,涉及与世界和人有关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如:终极的存在是什么、世界是否就是其看上去的样子、人的本性如何、何谓灵魂、如何获得解脱等等。吠檀多哲学意味着至高的奥义,精妙深邃,传承千年,可谓印度哲学皇冠上的明珠。本书精选了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关于吠檀多及相关问题的演讲。辨喜的讲解生动精彩、深入浅出,用现代化的语言和思维讲透古老的智慧。经过辨喜“升级”后的吠檀多,不仅是书面上的理论,更可以切实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解决“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问题。本书是“瑜伽奥义丛书”的卷一,是辨喜整个思想体系的纲领和导论,也是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智慧的极好切入点。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立足鲜明的现代唯物主义立场,进而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和批判性。他彻底变革了以理性为核心来探讨现代性的传统,代之以唯物的眼光来界定和看待现代性。 首先,在对 现代 的界定问题上,马克思独树一帜地以生产方式来划分时代。现代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模的商品生产,它以大工业及其广泛的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动力,在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出现代生产的矛盾性和自身对抗性。 其次,在深入研究现代性问题时,马克思以市民社会这一 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为现代性的实践领地,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的理性研究路数: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现代性社会 物质生活
《智慧可以带我们到哪里:辨喜论智瑜伽》是一本印度哲学普及读物,是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的代表作,在他生前就已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辨喜的讲解生动精彩、深入浅出,用现代化的语言和思维讲透古老的智慧。“智瑜伽”是古印度传承而来的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意为通过理性的思辨来看待问题、获取知识,以实现内在成长。智瑜伽与通常所说的哲学有着高度的相似,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它不是只停留在书面上的理论,而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核心问题的思考——梵、真我、摩耶、一与多——从而超越多样性、亲证绝对者,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本书是“瑜伽奥义丛书”的卷二,在辨喜提出的四种瑜伽(智瑜伽、王瑜伽、奉爱瑜伽和业瑜伽)中居于核心地位。毕竟,真理的光辉才是修行路上的不二指引。
本书从抗拒破碎性、追求总汇性与整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探究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关系。浪漫派忧心于现代社会分化导致人类生存的碎片化、原子化和固化, 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由此提出通过人文教化和艺术创造予以求解,但是效果非常有限。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浪漫派的一些观点(如批判破碎性、批判物化、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人与共同体的统一、重视艺术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基础上,对浪漫派提出但没解决的现代性问题予以进一步思考,对浪漫派予以批判、推进和超越。在反讽、分工、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历史主体等众多现代性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深化、拓展、提升了浪漫派的问题与高度,创建了全新的理论。
本书以作者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课堂实录为底本,重点梳理了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经中世纪神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至近代思想兴起的西方思想史基本脉络,探讨了柏拉图、卢梭、康德等西方思想目前的关键人物及其精神要旨。本次修订,除了进行必要的精简和补充,又提炼出更为细致的要点与目录,以便读者阅读与思考。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马克思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观与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兴起,马克思早期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马克思与当代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与现实主义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六个方面清理马克思美学基本话题、准话题、问题域在20世纪美学思维、命题、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凸显了二者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发掘思想史、美学史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潜在线索。
由任平*的《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对交往实践观--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本真意义和历史走向作了简要而有深度的阐述。作者认为,对资本全球化这一历史地平线的批判性反思,使马克思跨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通过 实践的唯物主义 继而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本性和整个人类社会本性的基本视界。本书通过对交往实践的三重结构(实体结构、意义结构和辩证结构)的考察,系统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新特点、新向度和新理念,展现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当代新全球化语境中深邃思想魅力。
本卷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第IV卷,所收录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进行研讨的文章。本卷分为两个部分,部分的文章探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以及中国之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和探索,第二部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状况进行了探讨。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的。 路易 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 1984年,就在他写作那本著名的自传《来日方长》之前,这位犯了凶杀案的哲学家翻阅了许多被他留存在文档里的梦的记录,试图在其中找出那件不可挽回的行为的预兆,以便日后通过自传理解和解释为何他会在1980年时扼死了自己的妻子埃莱娜 利特曼。 这本书根据时间顺序收录了他在1941年到1967年间留下的大部分梦的记录。他把这些梦称作 无尽的焦虑之梦 : 我从梦里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喉间的木鞋声。只剩下了挥舞着的手,绝望地在空中划着轮廓 本书的结尾刊录了一篇惊人的文本:1985年,在那起凶杀案后,阿尔都塞假托其主治医师之名写的笔记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笔记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这位犯了凶杀案的哲学家,他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命运,既吸引着人们,又
本书属于国外马克思学译丛中的一本。本书从对于人格和自我的讨论出发,就宗教神学、政治神学、费尔巴哈理论、马克思等学者及学派关于人和人格的论述进行讨论,分析其异同点,进而找出自我理论发展的线索及路程,观点鲜明,线索清晰,理论跨度大,对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及国外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论文集与全国各博士点合作,由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中心和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中心共同编辑。每年推出一辑,其中有相关博士点研究前沿的综述,有各个研究范式的专题研究报告,有对前沿学术动态的评论,更有相关专访专论。
由陈志良*的《思维的建构和反思(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通过深入分析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内在矛盾、思维的形态演变和发展以及思维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思维构成自己的过程,强调了认识思维、控制思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科学和心理学、逻辑学、人类学、耗散结构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思维问题的探讨颇有独到之处。
由欧阳康所*的《社会认识论导论(探索人类社 会的自我认识之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丛书》一书是国际学界第二部直接冠以 社会认识论 的学术专*。该书出版以来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些学者曾经撰写多篇学术书评予以热情评述和积 *推荐,一些学校将其作为教材或者教研参考书,并 开设了相关课程。该书1993年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 学**成果奖,1995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作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