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从文本考证与理论研究、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多维视角,并以一种独特的 叙述方式 ,深入而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基本问题,是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说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 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学者,其所著诗歌、文赋、奏疏、制诰、碑记、铭诔、信札、序跋、札记等,由清代学者陈寿祺在洪思、郑玟、郑亦邹等前人基础上,积十年搜访之力汇编成册,名曰《黄漳浦集》(此次整理改名为《黄道周集》)。《黄道周集》凡50卷,收录各种文体的文章总计1000余篇,内容宏富,集中反映了黄道周生平履迹、仕宦交游、读书治学等方方面面,其中,奏疏文告对我们了解明末社会和南明历史的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诗词歌赋对丰富明末文学史具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序跋札记等则体现了黄道周的学术思想。明末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徐霞客、陈子龙、方以智、刘宗周等均与黄道周交往甚密,这些在该书中均有所反映。 该书早前为陈来先生撰写的四万余字的《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对读者整体了解黄道周大有裨益。紧跟其后的是整理者撰写
本丛书《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共分5卷,由 汉学家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英文原版、中文导读内容组成。中文导读部分,主要包括对英文原版书序言和各章绪论的翻译。 《论语·大学·中庸(汉英对照)》(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是《中国经典》丛书的 卷(VOLUME I),包括汉英对照的《论语》《大学》《中庸》以及中文导读。
本书即《王文成公全书》,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全部著作的结集。全书38卷,具体包括:首编语录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次为文录五卷,皆杂文;次为别录十卷,乃奏疏公移之类。次外集七卷,为诗及杂文。次续编六卷,则文录所遗,搜辑续刊者。后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其初本各自为卷,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始合刻之。谢氏刻本影响深远,几为后出各本之祖。本次点校,即以《四部丛刊》影印之隆庆谢氏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本书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哲学和事功史迹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
中国逻辑史研究已逾百年,其中尤以其源头及重点的先秦逻辑史的研究为著,而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研究是讨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基本问题。本书围绕经过中西逻辑比较业已形成基本共识的先秦“推类”方法,进一步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方法,发掘新的文献,系统整体地研究了先秦推类方法的源流、发展特点、工作机理、政治伦理传播活动中的功用性、谈“类”用“类”历史践行中的有效性和普遍性等,突出了先秦推类思想的特质是建立在实践功用性基础上的引征谕证方法;尝试为先秦推类方法进行了“模式”构造,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这种“推类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种构成要素;融贯论证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中,“逻辑与文化”的关系就是逻辑观与历史文化观相融合的研究理念与方法。
清代易学极有成就,但对清代易学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胡煦的易学著作及其思想亦长期被忽视,整理出版胡煦《 函书》,对于加强胡煦易学思想的研究,开拓清代易学研究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易学典籍选刊: 函书(附卜法详考等四种)》四册,包括《 函书》五十二卷,内容分为《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包括《附编》四种,即《卜法详考》四卷、《葆璞堂诗集》四卷、《葆璞堂文集》四卷、《召对录》两篇;包括有关胡煦生平的若干资料。目前所见《 函书》版本有两种:一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葆璞堂刻本,一为四库全书本,两者有较大区别,且各有错讹,整理者仔细加以对校,并参考历代多种易学著作加以校勘标点,形成了此一较完善的整理本。
《周易时论合编(套装全三册)——易学典籍选刊》是明代象数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选录汉唐以来各家的易注,但以方以智曾祖父、祖父、外祖父及其老师的易说为主;二是其父方孔炤《周易时论》的解易文字;三是方以智所作的按语和解说。此外,书前还附有各种易图100余幅,并作有解说。
本书尝试运用语境论思想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构建一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科学合法性危机的新路径。提出了语境论研究纲领这一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为社会科学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困境提供了语境论解决方案,论证了社会科学具有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解释地位,回答了社会科学规范性和解释力等理论难题,给出了评价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新标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价值”二分。指出社会科学是基于事实系统、因果系统和价值系统对人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种本质维度的科学重建与展开,其本质是一种“人的科学”。社会科学只有回归对人的科学理解,才能恢复社会科学中逐渐消失的真实的人,走出传统科学理性阴影笼罩下的合法性危机。
自晚清民国以来,章太炎、梁启超、钱穆、侯外庐、杨向奎等先生后先继起,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范式。近40年来,陈祖武先生秉承杨向老之教,尊重历史,求真务实,以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在传承中寻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和后学关于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认为“仁”即“爱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实现要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还体现了孔子提倡德治、反对苛政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鬼神迷信的存疑态度。 本书土译本面向广大土耳其语读者,在立足于周密详尽的考订和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通俗易懂。
本书是冯契“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简缩本《中国哲学通史简编》的英译本,是一部贯通上古至1949年为止的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全书围绕“天人、名实”之辩、“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等重要命题展现中国哲学的演化脉络。冯契在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哲学史的定义: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 本书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突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在逻辑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擅长辩证逻辑,而在自然观上,则发展了气一元论,这与西方人发展形式逻辑和原子论颇为不同;在伦理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注重自觉原则,而在美学上则较早提出了言志说和意境理论,这和西方人高扬自愿原则和较早提出模仿说及典型性格理
中华道文化的精髓是丹道文化,虽然自古有无数道书丹经,但都隐喻难知。《西游记》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阐述丹道养生文化,又是另一种隐喻。两者皆难知之。而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结构、内容、表达都与古人不同,因此解读《西游记》的丹道含义就要求解读者不仅要对中华传统丹道养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同时还要对《西游记》文本所隐含的丹道意象做出准确的解读,并与传统丹道文化做出关联性解读。《西游丹旨》是以现代人的文化视角,运用现当代人能够理解的理论架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释《西游记》所蕴含的传统丹道养生文化。便于当代读者理解和认同。是依据传统丹道养生文化,运用现代文化的理念和语言对《西游记》的解构与重构。《西游丹旨》重点阐述《西游记》与丹道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即《西游记》的演义过程与丹道修持程序之间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