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哲学优选的问题,而我又恰好处于这样的生命历程中。按照医生的判断,我随时都可能走人,所以时间很紧迫,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让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我以轻松的方式,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算是我最后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我的爱。”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百年共和之义》初版于甲午战争百二十年之际(2015年),增订本对旧版文字进行了修订润色,另补充了晚近的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增订本收录作者刘小枫晚近二十年来撰写的有关 共和 、 政治史学 等主题的文章共十三篇(十二篇文章和一篇访谈),按三个专题排列,分别是 引论五篇 、 新中国与政治史学 (含四篇文章)、 开放时代的政治德性 (含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这部短论集记录了刘小枫随学界晚近二十年的发展一同成长的文字经历。 增补的文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中的隐情》,为刘小枫教授为《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而作的专文;《走出伤痕思维》为三联生活周刊对刘小枫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 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下,刘小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阐释《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这七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心灵的安顿。
本书是孔庆东教授”新论语”系列之二,包括蓝田问玉、乘舟问渡、沧海月明、一刀断舌、大雅若俗、金玉良言、百毒不侵、锦瑟年华8个篇章。内容精选孔庆东老师近些年在个人微博为广大网友解答的问题,在书中,孔老师或通过通达平和的娓娓道来答疑解惑,或施以犀利凌厉的当头棒喝,形式或严肃严谨,或幽默调侃,读者可在思想共鸣中获益良多,关于生活的,关于学习的,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 孔老师的回答是以中国传统国学智慧为基础,是将国学智慧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深受广大网友的喜欢。
中国生命的学问,从来就紧扣着体会与实践,务求当下之对应。《论语》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头的生命对应,处处鲜活。薛仁明谈孔子,对应书名,讲的是个“喜”字,如实对应,又随缘欢喜。《孔子随喜》,谈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门话语,对应的则是这个时代。《论语》是既往, 是当下。 《孔子随喜》力图将古往今来宏大的虚构的孔子转变为私人的情感和具体的民间解读,把早已概念化的孔子描述成如此有趣、清新、通达且生机活泼的寻常人物,通过薛仁明所看到的那个亲切的孔子,读来令人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且气象万千。
本书精选《庄子》二十六篇原文进行注解和翻译,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为三字篇名的十二篇,外篇为两字篇名的十四篇。作者倾力于庄子研究三十多年,广泛吸收诸家研究成果,在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等方面多有自己的独特创见,尤其在译文的流畅、优美上颇见功力。 本书特色:一是厘正篇目,努力恢复崔譔、向秀所本的战国《庄子》原始本篇目结构;二是搜求佚文,努力恢复战国《庄子》原始本文本样貌;三是注解文句,通过细致的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订正讹误,寻求对《庄子》文义准确无误的理解;四是翻译,期望为今天的读者提供忠实流畅、真切可读的《庄子》。
《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是作者近二十年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与讨论的总结。所谓第一哲学问题,也就是哲学中最基础、最恒常,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那些问题。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沉思篇”,是作者直接面对第一哲学问题展开的思考。下篇为“解释篇”,是在上篇基础上对哲学目前一些最重要的哲学家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的分析、讨论与反思。
出世与入世既是面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也是面向内心价值的抉择;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身份和各异的出处态度交织,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传世形象与精神气质。晋人陶渊明以诗文与不仕闻名,影响贯穿古今;而陶氏之隐属儒家还是道家,为逸民还是隐者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他的精神世界关联于原始儒学的核心义理,又将其人格行状放入所处的生存处境与政治现实,从而把陶渊明思想定位在“隐逸之间”:以儒者为底色,以隐者为归宿。
“今古学之争”一直是两汉经学 的一大事件,对“今古学”分判标准的定义却至今尚无定论。对此,本项目首先写作《正统与异端:东汉今古学问题新论》一文。该文先由《后汉书》确认了“今古学”的划分基于两套不同的经籍系统,从而驳斥了钱穆以“章句”划分“今古学”的方法。随后,该文通过《五经异义》确定了“今古学”经籍的大致名目,并由此论证许慎眼中的“今学经”与“古学经”并不意味着“今文经”与“古文经”,而另有划分标准,从而又推翻了皮锡瑞等人的“今古学”研究。 ,通过回顾自西汉以来博士官学确立的过程以及两汉多次今古学之争,该文确认“今古学”的差异出于西汉平帝以前确立的“正统”经籍与不在此列的“非正统”古书之间的区别,“今古学之争”便是治非正统经籍者对于久居正统之位的经籍研究者提出的挑战,从而一破
《论语里的处世哲学》特点: 叩问经典,解读中华民族千年精神之源。 深入浅出,领会孔子思想的意蕴及精神。 结合当下,将论语的处世思维化为今用。
所谓第一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目前,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此著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 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赵汀阳的哲学著作,特点在其很强的思辨能力和晓畅的文字表达,逻辑缜密而又别开蹊径,读来给人以思想的乐趣。他的哲学研究路径是,运用西式哲学的方法,处理中国思想的问题,因而既有西式哲学的逻辑性,又具有中国哲学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称誉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与《论语》《孟子》等书不同的是,其详细论述了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过程中的具体处理问题、进德修业的方法,即“夫卦者事也,交者事之时也。分三而又两之,足以包括众理,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程颐《周易程氏传》)。是书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周易》导读”课程的讲稿整理,按照儒家易学的脉络,以程颐注的《周易程氏传》为主要参考教材,讲述《周易》的基本概念和卜笼原理,并从六十四卦中选取了乾、坤、屯、蒙、泰、否、颐、咸八个卦进行详细讲解,轻卜箍而重哲理,将儒家易学或说经学之《易》与术数之《易》区分开,发挥义理易学之精义,阐述其中所蕴含的格物致知之理、修齐治平之道。
本书旨在以孔庙为切入点,探讨了政治与文化之间的较量、统治者与儒生集团之间的互动。经本社审核,书稿不属于反映台湾地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重要社会事务类选题,不涉及政治导向问题。本书作者黄进兴先生拥护两岸统一,无“台独”言论。2015年以后,频繁来往于两岸之间从事与孔庙研究有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本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个人观点,主要探讨了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二、皇帝、儒生与孔庙,主要探讨了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构成与困境;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主要探讨了"学案"体裁产生的背景、流变;四、附录部分收录了《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两篇文章。本书作者黄进兴,曾用笔名吴咏慧。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汉学家史华慈。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
本书围绕《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力图解开《道德经》传统解读中存在的谜团,诠释了《道德经》中特有概念的含义,将《道德经》所蕴含的解密世界真相、揭示世界规律、指明人类生存和社会治理道路的要义,一览无遗地展现给读者。 本书用“导读”“译文”“注解”“解读”“小结”五个环节,对《道德经》进行了通透解读。 本书所用的《道德经》以王弼本为底本,比对楚简本、帛书本(甲、乙)、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张镇南本(敦煌五千文)、韩非子本、淮南子本等八种 接近源头的 传本,并参考《庄子》《史记》等古典著作以及其他一百余种《道德经》传本校定而成。
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而讲《论语》绕不开 学者傅杰。 《论语百句》(修订本),精选百句,浓缩《论语》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到治国、君臣,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多层面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篇目有增加,引语有改换,文字有修正,紧跟研究动态,精益求精。
......
本书选《老子》中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以充分的译注和精要的阐释呈现老子思想基本内涵,让《老子》入门有抓手,进阶有层次。 原文充分参详了多种《老子》版本,搭配了白话译文和疑难字词注音注释,阅读门槛降低;阐发立足《老子》本义,结合先秦各家子学对比探讨,征引中西现实案例譬喻说理,深入浅出又常读常新。采用小开本精装,图文并茂,双色对开分栏,附有索引两种,方便查阅和诵记,也是意在把书本读薄,让经典长存。
本书以战国秦汉时期的择日术为核心研究对象,从数术知识的内在逻辑出发,深入剖析择日术所蕴含的数术原理,系统探讨了择日术的起源、阴阳五行与神煞的运用、日廷图与时空认知的宇宙图式,以及日者在秦汉时期择日习俗中的角色等问题。
本书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多年研究周易,任中国国际周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易经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等,曾出版多部易学研究著作,经常受邀举办周易方面的讲座。本书通过问答形式,吸取历代易学精华,解读周易相关知识;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史学、数学、文学、伦理、中医、军事、商企、民俗等领域,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尤其是易学爱好者具有参考价值。此次再版,增补若干新内容,使本书更为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