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本书作者以风趣的语言和独到的眼光,对《论语》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在作者笔下,孔子有理想而不得实现,颠沛流离,像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对于如何读经典,如何看待经典,作者提供了他的思路,启示人们对《论语》到底在讲什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产生新的思考。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阐释《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这七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心灵的安顿。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从文本考证与理论研究、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多维视角,并以一种独特的 叙述方式 ,深入而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基本问题,是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说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 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泽厚话语》系李泽厚先生授权邓德隆、杨斌编选之作。从李泽厚先生各类著作中精选了400余则话语,以哲学思考为主线,串起李先生在文化人类学、美学、教育、社会科学、历史学、现实考察等领域的思想呢喃,既有哲学的视野和文化的倒影,又有文学的神韵。本书在充分体现李先生思想观点的前提下,所选语段通俗易懂,字字珠玑,大有深意。
本书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儒学的内在文化精神与主导原则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天人之辩为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书考察了儒家对力命、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以及道德原则的性与相对性关系的理解,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儒家价值追求目标的人格理想。通过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为轴心的价值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本书同时展示了儒学的多重理论内涵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意义。本书对儒学现代意义的理解与界定,对儒家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发掘与转换扬弃,为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理性危机提供了价值参照,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为中国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前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是作者近二十年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与讨论的总结。所谓第一哲学问题,也就是哲学中最基础、最恒常,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那些问题。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沉思篇”,是作者直接面对第一哲学问题展开的思考。下篇为“解释篇”,是在上篇基础上对哲学目前一些最重要的哲学家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的分析、讨论与反思。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本书系杨国荣教授 具体的形上学 中的一种,提出了意义世界的概念,并将意义以及意义世界的生成和成己与成物的过程结合起来,由此以独特的视域,对哲学领域中的意义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共七章,包括成己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人性能力与意义世界、规范系统与意义生成、精神世界的意义向度、意义与实在、意义的个体之维、成己和成物: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以本然对象与人化存在的分化为历史前提,成己与成物既以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为指向,又构成了意义发生和形成的现实之源,作为意义世界生成的现实过程,成己与成物一方面本于内在的人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乎外在的普遍规范。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作者(孙波)十余年间,研究和介绍徐梵澄先生(1909—2000)学术思想的初步成果,集论文和述评二十余篇。 徐先生为上世纪中国学人中兼及中、西、印三大文化圈之人文学术的大家。他一生的思想进路,端的是沿着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和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精神方向拓展与深化的,并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哲学形态。此学“实与各国家、民族之盛、衰、起、伏息息相关”(徐梵澄语),因其穿透制度设计与技术解决的重重扦格,直指人之“心体”,故而为人的“存在”之焦虑提出了根质性的解决“ 方案”——在人类不断冲突的现实与历史中,“诚” 是化解矛盾的途径。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国内本研究徐梵澄学术及其思想的专著。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力图把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把哲学思维力量的穿透力和哲学批判精神的震撼力结合起来,把敏锐的哲学意识和自觉的政治意识结合起来,以揭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在世界东方的秘密,从理论上再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只有 中国式的现代化 才能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实现伟大复兴,再造辉煌。全书共18章,约30万字。 《东方的崛起》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工程奖。《东方的崛起》英文版已在美国出版。
《知道:哈佛中国哲学课》源于哈佛大学明星教授普鸣为哈佛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哲学课”讲义以及课堂讨论的整理和补充。在书中,作者以生动、易懂的日常情景为例,通过对中国先秦诸子哲学智慧的阐释和重构,引导中外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启发他们通过在个人生活和实际事物处理上微小的改变,不断地为自己的生活开拓新的道路,并创造主体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 文学作品,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以中华书局版郭庆藩《庄子集释》整理本的原文作基础,参考了古今中外的六十多个注本,择善而从,对《庄子》全书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极富文化的本源意识,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本书为“陈鼓应著作集”的一种,是作者自己 为满意的一个修订本。
《哲学:思向何方》一书以哲学的理论和哲学的历史为考察对象,具体内容涉及对哲学的本源性追问,对相关伦理问题的考察,以及对中国哲学以及中西哲学关系的反思、对儒学的再思考等。这些问题既相互关联,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作者指出,理解广义的哲学与理解中国哲学无法分离,认为中国哲学可以成为世界哲学发展的资源,而在历史已经进入世界历史、中西文化已经彼此相遇的背景下,中国哲学应当更加热弄购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在与不同哲学传统的互动中取得新的形态。该书是作者近年研究论文的结集,因此,一方面展现出作者对具体问题的细致而完善的思考;一方面篇章之间的合理架构透露出作者敏锐的逻辑思辨能力,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同时,文章收录的对话访谈等内容,增加了其作为哲学学术论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商君书》,又名《商君》、《商子》,现存26篇,其中2篇内容已佚,仅存目。《商君书》是阐述法家思想理论、政治主张的重要著作。《商君书锥指》以严万里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校说,博采众长,详加辨正,多有新见,为目前较好的校释本。
南怀瑾著述的《孟子旁通》是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政治、伦理及其他》是作者对近年来相关论文的汇编整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哲学理论与方法、认识理论和儒家哲学。其中,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展现了作者近年的研究进路,故全书以此为书名本书主要包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无法相分,就伦理学本身而言,本书收入的相关论文首先涉及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道德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后者具体地展现于道德行为,而如何理解道德行为,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本书从不同方面对此作了考察。
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的历史条件和机缘是什么?本书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本书主要从运思方式、历史观、自由观、实践观、真理观等多个方面,从对历史本真性的敞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洞见、对人性超越性的指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等不同维度,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 本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契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背景,力图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 常识 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论证,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 世界何以可能 转向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 转向 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为马克思辩护》先后出版了四个版本,收入《杨耕文集》的是第四版;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分别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