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哲学优选的问题,而我又恰好处于这样的生命历程中。按照医生的判断,我随时都可能走人,所以时间很紧迫,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让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我以轻松的方式,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算是我最后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我的爱。”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这是作者积12年功力推出的又一部佳著。 这里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 这11位教授都是 天子脚下 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的 头面人物 ,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 景观 。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并非 往事如烟 、 流年碎影 一类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汪晖代表作,也是21世纪中国思想领域的扛鼎之作,出版二十年来在国内国际人文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已有英文、韩文(全译本),及日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译本。 作者以 现代中国的形成 为核心关切,以 知识考古 为方法,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双重视野中,追索现代中国认同的思想脉络与形成机制。全书两卷四部,每部分别以 理与物 、 帝国与国家 、 公理与反公理 和 科学话语共同体 等为论题,试图追问:宋明时代儒学的天理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晚清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的资源?现代中国的知识体制是如何构筑起来的?现代公理世界观与天理世界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的是关于什么是 中国 ,什么是 中国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民族与文化》以 民族 和 文化 为主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叙述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形成、融凝、前途,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和特征。同时,《民族与文化》作者钱穆在对中西方文化作比较的基础上,阐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能够不断相互生发和完成,绵亘几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原因,以及我们所应有的民族信心和文化信心。
本书为道家经典《老子》的今注、今译和评析。 全书由解题、原文、今译、注释、评述五部分组成。(1)解题。勾勒《老子》八十一章中每一章的主题思想,并梳理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2)原文。分章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忠于《老子》原意的前提下,将每章原文译成现代汉语。(4)注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古朴深奥的字、词、句进行解释,并据多种版本对原文进行校勘,择善而从。(5)评述。先用一句话对每章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的领会与见解为主,在综合古今注疏家诠释的基础上,参以史实与世事,对《老子》每一章的旨意作深入的评述。 全书资料丰富,评述切理,文句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研读国学经典的推荐读物。
南怀瑾著述的《孟子旁通》是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
《百年共和之义》初版于甲午战争百二十年之际(2015年),增订本对旧版文字进行了修订润色,另补充了晚近的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增订本收录作者刘小枫晚近二十年来撰写的有关 共和 、 政治史学 等主题的文章共十三篇(十二篇文章和一篇访谈),按三个专题排列,分别是 引论五篇 、 新中国与政治史学 (含四篇文章)、 开放时代的政治德性 (含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这部短论集记录了刘小枫随学界晚近二十年的发展一同成长的文字经历。 增补的文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中的隐情》,为刘小枫教授为《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而作的专文;《走出伤痕思维》为三联生活周刊对刘小枫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 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下,刘小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阐释《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这七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心灵的安顿。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作者(孙波)十余年间,研究和介绍徐梵澄先生(1909—2000)学术思想的初步成果,集论文和述评二十余篇。 徐先生为上世纪中国学人中兼及中、西、印三大文化圈之人文学术的大家。他一生的思想进路,端的是沿着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和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精神方向拓展与深化的,并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哲学形态。此学“实与各国家、民族之盛、衰、起、伏息息相关”(徐梵澄语),因其穿透制度设计与技术解决的重重扦格,直指人之“心体”,故而为人的“存在”之焦虑提出了根质性的解决“ 方案”——在人类不断冲突的现实与历史中,“诚” 是化解矛盾的途径。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国内本研究徐梵澄学术及其思想的专著。
本书是中国性学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出去,说明了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性文化,并运用大量的春宫图、秘戏图,披露了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摘取了部分房中术古籍中的养生秘方,说明了道家性文化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本质。另外,书中 总结了古代房中术中的十二大成就,诸如对性的正确认识、 方法、性健康、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性前戏、体位、障碍改进方法、优生等。本书揭开了中国历 为神秘的一页,填补了中国性学养生养性理论的空白。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从文本考证与理论研究、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多维视角,并以一种独特的 叙述方式 ,深入而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基本问题,是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说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 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
《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是作者近二十年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与讨论的总结。所谓第一哲学问题,也就是哲学中最基础、最恒常,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那些问题。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沉思篇”,是作者直接面对第一哲学问题展开的思考。下篇为“解释篇”,是在上篇基础上对哲学目前一些最重要的哲学家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的分析、讨论与反思。
儒家传统的中心议题是“成人”和“如何成人”。“成人”,即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去面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和宇宙的理想人格。“如何成人”,则是成为那种理想人格的种种方法。而对于“如何成人”的反省和思考所形成的理论,用儒学自身的术语来说,便是“功夫论”。“功夫论”是儒家传统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古往今来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功夫论”都有各自的阐发。本书即是在一个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之中,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专题考察。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心这样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最重要的人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展示了
《论语里的处世哲学》特点: 叩问经典,解读中华民族千年精神之源。 深入浅出,领会孔子思想的意蕴及精神。 结合当下,将论语的处世思维化为今用。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背景,力图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 常识 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论证,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 世界何以可能 转向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 转向 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为马克思辩护》先后出版了四个版本,收入《杨耕文集》的是第四版;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分别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
本书围绕《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力图解开《道德经》传统解读中存在的谜团,诠释了《道德经》中特有概念的含义,将《道德经》所蕴含的解密世界真相、揭示世界规律、指明人类生存和社会治理道路的要义,一览无遗地展现给读者。 本书用“导读”“译文”“注解”“解读”“小结”五个环节,对《道德经》进行了通透解读。 本书所用的《道德经》以王弼本为底本,比对楚简本、帛书本(甲、乙)、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张镇南本(敦煌五千文)、韩非子本、淮南子本等八种 接近源头的 传本,并参考《庄子》《史记》等古典著作以及其他一百余种《道德经》传本校定而成。
尚秉和先生把古人常用的重要卦象从繁多的典籍中筛选出来,并加以厘订,以便于学者使用时有所遵循。通过对卦象的归纳整理与推洐,提出了完整而详备的卦象说。同时广搜古人筮案,并从学术角度详加考释。通过对象数的阐发和筮法的研究,提出了解《易》的新思路。卓然成一家之言,于象数易学贡献尤大,其成果即体现在《周易尚氏学》和《周易古筮考》中。
本书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解读。 除了一般同类著作中所具有的词语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对《庄子》的每一段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篇的主旨进行概括,对每篇的结构进行相对合理的划分,对前人在个别地方的误读也重新进行阐释,以期读者能更顺畅地阅读《庄子》,更加准确地把握庄子的思想。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汇集了作者郭齐勇十多年来的一部分学术随笔,略可反映作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信念。全书按内容大约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作者对当下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作者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文章;“人生拾贝篇”是作者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作者对亲人、师长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