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底层逻辑2》中,刘润与你分享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并用幽默的语言展示了数学的“魔力”,为你带来洞察之眼、深思之心。 希望你在看透商业的本质后,能在商业世界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股票交易员如何通过练习身体扫描、准确描述感受等训练,大幅提升业绩?医生如何通过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雷达捕捉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病情,达成更准确的诊断?普利策奖得主如何在一面墙上绘制错综复杂的写作大纲,从而完成厚达4000页的历史巨著?管理者如何挣脱《乌合之众》带来的偏见,大大提升应对当今社会复杂性的能力?事实上,更好的思考,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大脑,学着把整个世界变成你思维的延伸,你将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AGI时代呼啸而来,面对人机协作的生存周期,重新理解大脑的个体意义具体而深远。大脑不是计算机、肌肉,而是喜鹊,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思考”的原理——延展思维决定思考力。延展思维的本质是情境认知的扩展,思考力来自在具体场景中的刻意练习。去建立延展思维的场景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人机共生的
弗农 布尔克的《西方伦理学史》详细论述了自前苏格拉底到二十世纪中期各个时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包括各重要学派伦理学家的思想。 相较于其他伦理学史著作,本书的重要特点有两条:一是它所介绍的伦理思想范围极其广泛、所包括的原始资料非常丰富;二是作者对书中介绍的各种伦理理论所持的客观中立态度。根据WorldCat Identities的统计,该书自1968年由美国Doubleday出版社初版以来,到2008年之间,以三种语言(英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共出版或重印了20次,被世界1208个图书馆收藏。一直是西方伦理学史的几部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工作中,你在团队中是不是不可替代的人?爱情上,为什么异地恋的相聚能够带来很大的幸福感?游戏中,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各种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很少有女性成为CEO?为什么披头士乐队的歌曲会那么流行?……关于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可以用斯科特·佩奇新书《模型思维》中的模型来回答。斯科特·佩奇是风靡全球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有超过100万各行各业的人反复学习并从中受益。新书《模型思维》讲解了24种模型,从线性回归到随机漫步,从博弈论到合作,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有趣的模型可以把任何人变成天才。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充斥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仅拥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让数据说话。模型就是让数
在中国思想史中,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一直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固守这种格局,束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无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由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需要,以及总结历史道德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人们越来越感到建立中国伦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是在这种心情和需求的驱使下,作者编写了这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和朝代为线索,史论结合,绍述和评议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至明中叶、明末清初的具有代表性的伦理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本书已经出版四个版本,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曾获首届唐
该书是马舍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系列的第二分册,导读的内容是《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该分册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在马舍雷的解读中,斯宾诺莎所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情绪。相反,“感情”的规律和万物的规律一样,是处在同一个顺序和联系之中的。“感情”在拉丁文中的表达是affectus,其原义即为“受感而动”或“受感致动”。普遍联系、相互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关系中受到相互作用而“受感致动”。凡遇同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推动而有加快的趋势;凡遇反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抑制而有减慢的趋势。观念
麦金泰尔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政治和道德主张,认为只有放弃这些主张才能正确理解人类利益。在本书涉猎广泛的讨论中,他解释了如何理解规范性判断和评价性判断,如何分析欲望和实践理性,如何获得足够的自知之明,以及如何看待叙事在我们认识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他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从新亚里士多德或托马斯哲学的视角来认识现代性的条件,并辩称托马斯式的亚里士多德哲学,通过马克思的思想启发,能为我们提供构建一种当代政治和伦理的资源,而这种当代政治和伦理能够使身处现代性的我们去制衡现代性,并且要求我们去这样做。本书的丰富内容及其重要性,奠基于麦金太尔思维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方面的造诣,是其思想的提高和发展,能给这些领域的读者带来极大的兴趣。
柏拉图对话和亚里士多德论说都展示了对智慧的爱欲追逐。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在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一个自知无知的对话引导者,通过把各种意见带入困境而开启知识之路的入口;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苏格拉底的一些说法本身被当成了有待分析的意见——这是以一种与苏格拉底意见相争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苏格拉底哲学道路的继承。 伯格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是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详尽注疏,展现了亚里士多德通过其论说体对话道路的行走来“接生”未来哲学家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苏格拉底本人的某些意见受到批评,由此开启了通过理论上批评“柏拉图主义”来为实践地履行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方式和柏拉图的哲学写作方式开辟道路的先河。
逻辑思维是处理日常生活中难题的推荐能力! 本书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读物,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某些哲学和归纳问题、非形式谬误以及命题和传统三段论逻辑。本书旨在以本科初学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讨论上述话题,帮助读者更好地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是为并未接触过哲学以及对分析性思维十分陌生的学生设计的,行文简易、直接,专业术语数量降至最少,符号也较简单。 书中详细介绍了20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形式谬误,帮助读者识别有问题的推理,从而能够区分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
本书基于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向读者引介伦理学,这种视角融合了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诸如“什么东西有价值”和“我们的道德责任是什么”)与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诸如“什么是价值”和“道德责任由什么构成”)。这部著作兼顾当代讨论与经典文本,精辟阐发了霍布斯、密尔、康德、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等思想巨擘是如何开展道德哲学研究的,尤其关注他们如何从元伦理学思考获得规范伦理学洞见,比如,通过理解价值本身是什么来确定什么东西有价值。全书旨在引导读者“做”哲学伦理学,而不仅仅是“读”哲学伦理学,并进而探究所有人类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达沃尔的这本著作是有创建的,它把哲学和伦理学、元伦理和规范伦理联系起来,这种观点在当代争论中仍有真正的竞争力。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碰到大大小小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烦恼、痛楚。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穿越这些烦恼的能力,值得拥有丰盛而愉悦的生活。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如何涤荡这些烦恼,让自己获得平静和愉快的能力。正念,是其中之一。 本书作者基于二十几年的临床研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翔实的场景化案例,配套简单实用的15个正念练习音频、3个视频,来帮助读者学习、掌握和练习正念的核心和精华,处理焦虑、压力和抑郁等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情绪问题和痛苦的困境。在本书的引导下,读者能够把正念的理念和练习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觉察和疗愈,减轻和治愈遇到的困苦,收获丰盛而喜悦的生活。
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有效?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睡眠怎么助力学习?……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享有殊荣的《纽约时报》科学专题记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他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关键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
本书以《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的节选开篇,其中麦克斯韦·贝内特和彼得·哈克对认知神经科学家的概念保证提出了质疑。丹尼尔·丹尼特和约翰·塞尔随后批评了他们的立场,而贝内特和哈克则做出了回应。他们慷慨激昂的交流涵盖了广泛的核心主题:意识的本质、心理属性的载体和位置、大脑映射和表征的可理解性、感受质的概念以及心灵、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丹尼尔·罗宾逊将所有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解释了为什么这种辩论对于理解神经科学研究如此重要。几位作者对哲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解释和人性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论证清晰,引人入胜,他们的辩论将吸引所有对心灵与大脑的关系、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关系、因果解释与理性解释的关系以及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感兴趣的人。
人性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论在此后几千年历 引发了无数争论,不仅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 ,也在20世纪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在全面研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及欧美 有关孟子性善论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在如何理解古人人性概念的含义,性善论应该从性之善还是性善的角度理解 好,为何可以从成长法则的角度看性善论,以及两千多年来各种西方人性学说的主要问题及争论焦点上均提出了新见,许多观点发学界所未发,对于深化和重新认识孟子性善论有重要价值。
《自我构成》阐释了行动性本质的道德基础。依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克里斯蒂娜·科斯嘉德提出,行动的功能是构成行动性,并因此构成行动者的同一性。作为理性存在者,我们意识到并因此掌控着支配我们行动的原则,一个好的行动是把它的行动者构成为她自己活动的自律的和有效力的原因。这些属性分别对应于康德实践理性的两种命令。遵从定言命令使我们自律,遵从假言命令使我们有效力。在决定将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在决定着自己的同一性。科斯嘉德发展了一种行动和互动的理论,并论证了如果我们要有完整性互动就必须采取的形式,这种完整性对于行动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她认为只有道德上好的行动才能实现行动的功能,这就是自我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