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朱光潜先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青年所作的两种小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谈美》。前者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比如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升学选课等。《谈美》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三年之后,被称为“第十三封信”。在这本“美学入门书”中,作者以聊天似的笔触,给予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此版并配插图36幅,希望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本书集中展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美学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六个主要流派,旨在为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美学主潮提供一个独到的视域。本书力求以中国美学研究者的眼光重新审理20世纪西方美学中重要的理论现象,分析其优劣,发现其内在的美学精神,为创立中国当代美学流派做一些基础清理性的工作。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 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动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 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 终被 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 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然而韩炳哲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周刊》-------------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2019年3月)Agonie des Eros《在群中》(2019年3月)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倦怠
《藏族简要历史释库如意宝》一书原稿由西藏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小)米玛次仁在西北民族大学攻读西藏远古历史博士学位期间进行基层调研时从个人手里发现搜集并提供给本社,由本社雄努洛桑和原稿提供者进行了认真整理。
《藏族简要历史释库如意宝》一书原稿由西藏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小)米玛次仁在西北民族大学攻读西藏远古历史博士学位期间进行基层调研时从个人手里发现搜集并提供给本社,由本社雄努洛桑和原稿提供者进行了认真整理。
本书分为生育、劳动、教育、婚姻、两性、交际、文娱、妆容八个篇章,从各个角度以具体生动的史实、简明的语言概要陈述了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清代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力图真实地反映出古代妇女生活中的亮色与暗色两个方
《北京内外城详图》由王华隆编绘
《美在自然》分上、下两编上编考察自然论从哲学到美学、从萌生到发展的历史轨迹,厘清了文艺自然论的几个阶段;下编主要是对“自然”作为审美理想的地位和“自然”的美学内涵展开逻辑的分析。“自然”的美学内涵,概括为“无意”、“无法”、“无工”项,揭示了自然论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此外,还探索了“自然”的制约因素,说明“自然”并非神秘不可捉摸,辨析了与“自然”相关的某些范畴,显示范畴之间的亲缘关系全书力求对“自然”作出准确的现代诠释,一切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据,不作悬想和臆断。“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元范畴,或核心范畴。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将“自然”定位为“道”本体的品格,“自然”与“道”是同一的。浸润到美学和文学艺术的领域,便形成了“美在自然”的美学观。“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
本书以时间为序,运用比较丰富的资料,对唐太宗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作风及宫闱生活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评价了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