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朱光潜先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青年所作的两种小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谈美》。前者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比如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升学选课等。《谈美》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三年之后,被称为“第十三封信”。在这本“美学入门书”中,作者以聊天似的笔触,给予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此版并配插图36幅,希望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本书集中展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美学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六个主要流派,旨在为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美学主潮提供一个独到的视域。本书力求以中国美学研究者的眼光重新审理20世纪西方美学中重要的理论现象,分析其优劣,发现其内在的美学精神,为创立中国当代美学流派做一些基础清理性的工作。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 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动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 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 终被 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 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然而韩炳哲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周刊》-------------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2019年3月)Agonie des Eros《在群中》(2019年3月)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倦怠
本书是对弗洛姆《爱的艺术》的一种解读。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爱”的发问,阐释到底什么是“爱”;下篇是回答“爱”是什么,即“爱”的具体内容,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 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全书旨在告诉人类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完善自己的人格。
《审美与艺术》简单介绍美学基本理论,包括美的性质、特征、表现形式等,注重通过对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电视、电影和戏剧等不同艺术美的形象的介绍和欣赏,创造一种高雅脱俗的审美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建立审美的理性倾向,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谈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做了详尽的阐释,此书可以说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本书一并收入的朱光潜早期作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每封信以青年们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