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特别强调了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风格及审美化育等方面,其中以审美活动为基础,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突出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在自然对象问题上,本书借鉴、阐发了比德、畅神等方面的思想;在人生问题上,本书强
本书选取20世纪以来在国际美学界有重要影响的意大利学者的文章,将其结集成书,旨在向国内学者介绍意大利美学研究的卓越成果,为国内的美学研究开阔视野、提供借鉴。 意大利这座美学重镇,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当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艾柯,又有很多活跃在当今美学界的意大利学者。他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阐发对美学的种种真知灼见 德勒兹研究、社会本体论、音乐本体论、艺术哲学、视觉艺术、语言哲学、文学哲学、意象理论、分析和大陆美学、诠释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即兴美学、政治哲学、概念主义、表达与表征,心灵哲学、意识理论、电影哲学、社会哲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都成为学者们探讨美学的独特视角。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本书结合丰富的图片,生动地论述和分析后现代艺术的创作原则,及其在美术、音乐、建筑、舞蹈及诗歌等领域的基本表现,尤其深刻分析后现代艺术之艺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本书作者既从理论上、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等学科整合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意识。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由本国学者的观察目光所写成有关后现代艺术最有趣的书,书稿较为通俗,适合对艺术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无论就哪方面而言,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在战争状态下的新发展,都理应受到足够重视。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美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面貌,使之从言必称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转向了儒家、道家、禅宗、心性、礼乐、意境等更能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术语,实现了“美学的中国化”,同时也经此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将审美和艺术精神打造为中国文化特质,从而促成了“中国的美学化”,更重要的是,后来经由人民性的洗礼,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对“中国美学”知识范式的当代涌现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之影响,甚至潜移默化地参与了新时期“美学热”的开展。 本书围绕文化想象的主线重启对战时美学的研究,力图突破新启蒙主义的思想框架,正视战争状态下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发展及其经由美学再造传统之努力。
《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的收藏宝典。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
本书讲述中国人延传上千年的生活美学传统。作者从体现华夏文明精髓的“天·地·人”观念入手,分享中国人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等方面极富创造性的审美经验,并分析其内在的对情性、品德与人性之美的追求,全面呈现中国人宏大多彩、饶富趣味的生活美学传统。 作者作为“生活美学”的发起人,此书汇集了他多年梳理、发现和总结的经验与体悟。近一百五十幅精美图片的呈现使全书如一幅移步换景的长卷,韵味悠长的绘画、庄重的礼器、精美的佩饰融于多姿多彩的生活日常之中,这才是中国人的“审美即生活”。
《丑的历史》编辑推荐:美学大师真知灼见,图文阐释天衣无缝,名家译笔忠实典雅,豪华印装典藏极品。《丑的历史》选题独特,汇集名家名作;图文一体,追求精编精印。宗旨: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
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列宁的美学思想,下编为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上编论述了列宁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列宁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下编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论述了斯大林、高尔基、沃罗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思想,分别从他们美学思想的内容、方法论等方面做了阐述。斯大林的语言性质的辩证法;高尔基与无产阶级斗争;沃罗夫斯基文学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革命等。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叶 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当下悄然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德里达的底线》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本书研究中古美学吸摄、改造佛学般若智慧,从而在文化开放格局下实现美学复兴与崛起的流变历程。聚焦美学变革与转型的核心问题,精细勾勒了中古时期本土美学与佛学般若思想交遇、互渗而完成中国化转进的奥秘;揭示了中国美学经验、思维、观念与生命践行的时代韵律,对中国美学体系化、自主化建构凸显的精神张力、智慧特质和时代运势,从知识论、价值论的历史“渐变”与“突变”高度,给予逻辑视角“耳目一新”的缜密论证和诠释、分析,显示出发掘古代优质美学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注重美学范畴、断代史和时代截面的穿插、综合,“点、线、面”有机缀合,生动饱满地再现了中国美学在中古的“重生”酝酿和生长、成熟的辉煌历程。
《美学意识形态》是特里·伊格尔顿的代表性著作,作者试图在美学范畴内找到一条通向现代欧洲思想某些中心问题的道路。本书着重讨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后现代主义期间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意识形态角度揭示现代美学与近代欧洲阶级社会的内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