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概率论发展历史上,18、19世纪之交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具有特殊的地位。 拉普拉斯在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严格的学术著作之外,还出版了为普通读者写的两篇通俗文章,《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构成了《拉普拉斯全集》第7卷中的巨著《概率的分析理论》的引言。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的意图就是让读者不借助较深的数学知识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作者本质上将数学对象以非数学的面貌呈现,用大众化的语言详细论述当时概率论的原理和一般结论。 拉普拉斯概率理论在19世纪的概率论发展史上占据了中心和统治地位,对19世纪的概率论的发展产生了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具体地讲,科学思维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以科学问题的求解为主线,以解题思维为起点,以理论创建为目标,系统地探讨了多种具体思维方法及其台理性原则。全书还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案例,巧妙地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靠前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
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更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本册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
本书是一部中德两国学者关于高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的对话录,内容涉及高科技的科学与哲学特征、纳米科技、生物和基因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具体领域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两国学者一致认为,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模式,而且以新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干预,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但是,不同社会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科技的意义和后果,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本书不仅记载了两国学者对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这些思考背后的差异,包括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自然主义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潮,在数学哲学中影响巨大。然而从相似的自然主义原则出发,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却就数学的本性得出了十分不圆的意见,从实在论到唯名论,再到本体论取消主义,自然主义在数学哲学中表现出极端的分歧性。 本书站在自然主义内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学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度评述,包括分析和反驳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伯吉斯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巴拉格尔和麦蒂的折中主义立场及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等。通过这些工作,本书试图为如何更好地在数学哲学中做一个自然主义者提示一些方向。
蔡其勇所著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共六章,分别为“绪论”“科学与科学哲学”“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解读”“小学科学课程实践的科学哲学检讨”“基于科学哲学的小学科学课程建构”“小学科学课程走向的科学哲学透视”。本书全面分析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哲学思想的表现形态,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哲学检讨,建议运用现代科学哲学理论建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并预示了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走向。
这是一本跨学科的论文集,作者包括费耶阿本德、戈德曼、德雷福斯、伊德等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内容涵盖从分析哲学到大陆哲学的视域剖析从科学到道德的专长问题。本书把有关探讨专家的知识、判断和技能的相关论文汇集在一起,提供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崭新的哲学研究领域,涉及回答专长是由什么构成的本体论问题,如何理解专家的知识断言的认识论问题,如何对专家进行分类的方法论问题,如何评价和信任专家提供的建议及其技能的价值论问题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为推动科学哲学进入从事专长的哲学问题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本书在追踪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在相伴相生60年的互动发展中形成的“双向挑战效应”。这一判断以争论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问题域,展现了分析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的协同共进,必将推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全书在“审慎的涉身—延展认知”的框架下建构“紧致的心智—认知架构”,面向传统哲学中的意识本体论、感知行动关系、语义学、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的主要问题考察了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和互鉴,并回应了未来**“扶手椅”方法论的哲学究竟何为。
《非形式逻辑导论》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本世纪蓬勃发展的一种新逻辑一非形式逻辑(informallogic)作了一个全面的概览。细致探寻了非形式逻辑的起源,辨析了其概念含义,评介了这种新逻辑的先驱理论,探讨了该学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如论证结构、论证类型、论证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论证形式和谬误等,描绘了该学术领域的当下状态,包括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并对非形式逻辑的未来作了展望。作者特别将非形式逻辑置于逻辑实践转向的潮流中进行考察,更凸显了这种新逻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大手印浅释》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解脱体智”的重要性、消除妄念的方法:不离法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频除乐、明、无念诸功力、修习“不修之大修”、下机渐道凡夫的修定方法、了彻法身,保任于惺惺寂寂等。
本书主要阐述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中国问题,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那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创新和发展呢?这促使学界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中去寻找问题的解答,进而发现,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马克思实际上就没有再从事思辨的哲学建构,而是转向“真正的实证科学”,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形式来把握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地成为马克思贯彻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道路。
《先锋派理论》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
作者通过对人机协同系统学术史的考察,发现:计算机从一开始只是帮助人进行辅助性的计算、推理和决策,到后来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甚至某些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具备了原本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直觉能力。这表明,人机协同系统的推理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迁移过程——即人的推理能力不断向智能机器系统迁移的过程。
本书从比较的角度对两种思想传统下的科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以俄苏与西方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并通过两者的比较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优势,在分析各自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俄苏科学哲学独特的发展道路,总结其思想资源,为推进中国科学哲学的本土化发展寻求重要的思想启示。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语境;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础和路径;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的差异、互补与趋同演化。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 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建构科研不端问题的研究框架:第一章“大科学与科研不端”,从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的协作关系,研究现代科学活动中的科研不端。第二章“量化管理与科研不端”,集中于现代科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层面
一直以来,德国技术伦理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理论构建方面起步早、影响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注重将技术伦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善于利用机构和制度的支持将技术伦理学的理念以章程和规则的形式确立,进而贯彻实施的全过程。本书系统阐述德国当代技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对 学者较少了解的德国技术伦理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德国技术伦理学转化为实践的机制,包括制度建设和渠道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当前,中国科技的发展 迅猛,许多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但相关的规范还很少,理论和实践在机制上明显脱节。德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程师协会和技术评估网络化机制,为技术伦理学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因此,本书不仅可供我国技术伦理研究领域的学者参考,对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