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概率论发展历史上,18、19世纪之交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具有特殊的地位。 拉普拉斯在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严格的学术著作之外,还出版了为普通读者写的两篇通俗文章,《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构成了《拉普拉斯全集》第7卷中的巨著《概率的分析理论》的引言。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的意图就是让读者不借助较深的数学知识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作者本质上将数学对象以非数学的面貌呈现,用大众化的语言详细论述当时概率论的原理和一般结论。 拉普拉斯概率理论在19世纪的概率论发展史上占据了中心和统治地位,对19世纪的概率论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更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本册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具体地讲,科学思维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以科学问题的求解为主线,以解题思维为起点,以理论创建为目标,系统地探讨了多种具体思维方法及其台理性原则。全书还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案例,巧妙地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靠前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
本书是一部中德两国学者关于高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的对话录,内容涉及高科技的科学与哲学特征、纳米科技、生物和基因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具体领域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两国学者一致认为,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模式,而且以新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干预,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但是,不同社会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科技的意义和后果,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本书不仅记载了两国学者对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这些思考背后的差异,包括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本书在追踪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在相伴相生60年的互动发展中形成的“双向挑战效应”。这一判断以争论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问题域,展现了分析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的协同共进,必将推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全书在“审慎的涉身—延展认知”的框架下建构“紧致的心智—认知架构”,面向传统哲学中的意识本体论、感知行动关系、语义学、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的主要问题考察了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和互鉴,并回应了未来**“扶手椅”方法论的哲学究竟何为。
自然主义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潮,在数学哲学中影响巨大。然而从相似的自然主义原则出发,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却就数学的本性得出了十分不圆的意见,从实在论到唯名论,再到本体论取消主义,自然主义在数学哲学中表现出极端的分歧性。 本书站在自然主义内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学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度评述,包括分析和反驳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伯吉斯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巴拉格尔和麦蒂的折中主义立场及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等。通过这些工作,本书试图为如何更好地在数学哲学中做一个自然主义者提示一些方向。
蔡其勇所著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共六章,分别为“绪论”“科学与科学哲学”“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解读”“小学科学课程实践的科学哲学检讨”“基于科学哲学的小学科学课程建构”“小学科学课程走向的科学哲学透视”。本书全面分析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哲学思想的表现形态,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哲学检讨,建议运用现代科学哲学理论建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并预示了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走向。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专辑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八辑》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结集。
本书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提炼出当前科学解释转向了语义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化趋向。本书立足语义分析方法在科学解释中的理论意义与科学解释、科学修辞学的语境化趋向,提出了科学解释模型的语境建构及科学解释意义建构的语境计算化,在此过程中,还从数学哲学与物理学哲学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现代视域下科学哲学的语境关联性。在整体上揭示了科学解释的语境计算化发展,并指出该研究范式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形式与意义之间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在当代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现代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BR》 本书试图通过语义分析的语境化、模型化、形式化和可计算化,构建以语境为基底的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的现代性研究范式,进而重建科学解释模型,重新确立科学哲学的规范性,实现科学解释层面的计算化建构。
《语境论与科学哲学的重建(套装共2册)》从“语境原则”(语境决定文本意义)出发,运用类比或隐喻把这一原则从语言层次扩展到社会、历史、文化和认知层次,然后运用扩展的语境解释事物或者事件的意义。
本书基于作者从2018年起在清华大学开设“技术哲学导论”本科生通识课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总共十四讲的课程整理为七章内容。内容围绕问题与历史双重线索,讨论与技术相关的若干哲学问题。例如,什么是技术?人类
本书是一门以自然界为特定对象的哲学著作,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物理学,但却包括了现在的物理学,也包括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在内,总之,涉及整个自然科学,但它只研究自然界的总原理,论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
《先锋派理论》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
数据和算法是大数据的两大核心。正是通过这两大核心,大数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引发的伦理问题与这两大核心亦密不可分。本书正是从数据伦理和算**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哲学问题。数据和算法的伦理问题通过数据滥用、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算法陆阱、算法霸权和算法歧视等呈现出来,其本质问题主要包括隐私权、数据权、人类自由和社会公正等。《BR》 本书引入价值敏感设计、责任伦理和人本主义伦理等理论资源,重申被数据权力和算法权力挤压的个体权利,重建人与数据、人与算法的自由关系,维护人类在大数据时代的主体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