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靠前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
本书是一部中德两国学者关于高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的对话录,内容涉及高科技的科学与哲学特征、纳米科技、生物和基因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具体领域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两国学者一致认为,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模式,而且以新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干预,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但是,不同社会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科技的意义和后果,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本书不仅记载了两国学者对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这些思考背后的差异,包括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自然主义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潮,在数学哲学中影响巨大。然而从相似的自然主义原则出发,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却就数学的本性得出了十分不圆的意见,从实在论到唯名论,再到本体论取消主义,自然主义在数学哲学中表现出极端的分歧性。 本书站在自然主义内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学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度评述,包括分析和反驳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伯吉斯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巴拉格尔和麦蒂的折中主义立场及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等。通过这些工作,本书试图为如何更好地在数学哲学中做一个自然主义者提示一些方向。
一直以来,德国技术伦理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理论构建方面起步早、影响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注重将技术伦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善于利用机构和制度的支持将技术伦理学的理念以章程和规则的形式确立,进而贯彻实施的全过程。本书系统阐述德国当代技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对 学者较少了解的德国技术伦理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德国技术伦理学转化为实践的机制,包括制度建设和渠道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当前,中国科技的发展 迅猛,许多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但相关的规范还很少,理论和实践在机制上明显脱节。德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程师协会和技术评估网络化机制,为技术伦理学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因此,本书不仅可供我国技术伦理研究领域的学者参考,对于我
数据和算法是大数据的两大核心。正是通过这两大核心,大数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引发的伦理问题与这两大核心亦密不可分。本书正是从数据伦理和算**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哲学问题。数据和算法的伦理问题通过数据滥用、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算法陆阱、算法霸权和算法歧视等呈现出来,其本质问题主要包括隐私权、数据权、人类自由和社会公正等。《BR》 本书引入价值敏感设计、责任伦理和人本主义伦理等理论资源,重申被数据权力和算法权力挤压的个体权利,重建人与数据、人与算法的自由关系,维护人类在大数据时代的主体性地位。
本书以保罗·贝纳塞拉夫(Paul Beacerraf)的数学真理困境为出发点,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剖析当代数学实在论,求解该困境不同诉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系统论证基于“科学”、“语言”、“自然”与“语境”之实在论的优势与不足, 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数学”的范畴结构主义,为数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并进一步论证其扩张到科学领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为数学真理困境提供新的解答。 本书主要面向数学哲学方向的师生和研究者,也可供其他科学哲学研究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及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自1986年以来,孙小礼、龚育之、何作庥等前辈学者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培育了一个融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研究于一体,以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改良为目标的研究传统。本书收录了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界20多位一线学者近十年来的代表性文章,作者均曾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或工作。编辑出版这部文集,是为了铭记传统、面向未来。
一直以来,德国技术伦理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理论构建方面起步早、影响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注重将技术伦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善于利用机构和制度的支持将技术伦理学的理念以章程和规则的形式确立,进而贯彻实施的全过程。本书系统阐述德国当代技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对 学者较少了解的德国技术伦理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德国技术伦理学转化为实践的机制,包括制度建设和渠道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当前,中国科技的发展 迅猛,许多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但相关的规范还很少,理论和实践在机制上明显脱节。德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程师协会和技术评估网络化机制,为技术伦理学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因此,本书不仅可供我国技术伦理研究领域的学者参考,对于我
本书以保罗·贝纳塞拉夫(Paul Beacerraf)的数学真理困境为出发点,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剖析当代数学实在论,求解该困境不同诉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系统论证基于“科学”、“语言”、“自然”与“语境”之实在论的优势与不足, 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数学”的范畴结构主义,为数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并进一步论证其扩张到科学领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为数学真理困境提供新的解答。 本书主要面向数学哲学方向的师生和研究者,也可供其他科学哲学研究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及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是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认知与心理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由郭贵春主编的这本《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4辑)/科学技术哲学文库》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 研究成果的结集。 本书可供科技哲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师生阅读参考。
苏联技术哲学因其特色在世界技术哲学界独成一派,如今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与苏联技术哲学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以“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转向”为关键词,在分析苏联技术哲学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发生转向的主要表现,揭示转向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BR》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分析研究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转向的理论基础;揭示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发生转向的历史背景;梳理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在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发生转向的重要表现;揭示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发生转向的深层社会原因;勾勒俄罗斯技术哲学转向的动态图景;总结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的二元性特征及其为我国技术哲学提供的反思与启示。
当今世界,人类通过技术及其进步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造着世界和自身。然而,现代技术不是听凭人使用的简单工具,而是揭示存在、构造现实的人类技术生存方式。现代技术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文
本书对科学史社会文化转向的肇始之作——“牛顿《原理》的社会与经济根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作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首次尝试,后由于种种原因,其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BR》 本书通过追溯赫森论题的历史背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赫森对贝尔纳、默顿、李约瑟等的科学社会文化研究的影响,认为尽管赫森论题受到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但其提出的观点与方法对之后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及科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保罗·贝纳塞拉夫(Paul Beacerraf)的数学真理困境为出发点,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剖析当代数学实在论,求解该困境不同诉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系统论证基于“科学”、“语言”、“自然”与“语境”之实在论的优势与不足, 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数学”的范畴结构主义,为数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并进一步论证其扩张到科学领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为数学真理困境提供新的解答。 本书主要面向数学哲学方向的师生和研究者,也可供其他科学哲学研究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及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
本书是以自然科学中的思想实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专著,主要以科学哲学、科学史的学科性质为背景,意在从本体论层面对思想实验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寻思想实验的本质特征及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为当代科学前沿的发展难题的消解提供启示。《BR》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实验在科学史中的地位重构、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在思想实验中的作用、思想实验的本质特征的探寻、思想实验在科学前沿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一微观和宇观探索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思想实验对当代大科学问题的消解。
本书是卡尔纳普在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卡尔纳普是20世纪主要哲学家之一,逻辑实证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归纳逻辑以及概率理论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讨论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特
本书从比较的角度对两种思想传统下的科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以俄苏与西方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并通过两者的比较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优势,在分析各自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俄苏科学哲学独特的发展道路,总结其思想资源,为推进中国科学哲学的本土化发展寻求重要的思想启示。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语境;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础和路径;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西方与俄苏科学哲学的差异、互补与趋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