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精选儒家经典,对其进行研读,并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图书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学者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稿收录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的《观物篇》共十四篇, 这十四篇中《观物内篇》十二篇,为邵雍自著,《观物外篇》二篇,为其门人弟子记述。本文稿较全面地反映了邵雍在哲学、理、历史学方面的理论大纲。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知言》是胡宏的主要学术著作。全书采用随笔札记的形式,辑录了胡宏历年讲学的言论,该书是胡宏教育思想完整、系统的记录,也记存了胡宏的政治、哲学、史学等观点,是研究胡宏学术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此次导读是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很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孟子与公孙丑》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公孙丑》篇属于《孟子》的第二篇,分为上下两部分,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谈话,大部分内容发生在齐滔王当政时期。《孟子·公孙丑》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治国思想以及政治活动,涉及孔子、周公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并论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万章》是《孟子》一书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但也是最引入入胜的一篇。孟子与万章师生二人,针对许多话题,展开一连串针锋相对的妙问妙答,问答犀利又充满禅机,内容所涉及的,有些更是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心中的疑问。《万章》上下两篇,主要阐述君道、臣道、师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伦理之道、人伦之道。 《孟子与万章》是南怀瑾先生关于《万章》篇的讲记。南怀瑾先生带领大家深入研读并解析孔孟思想的原义,令读者对于诸多问题豁然开朗。
《春秋繁露》是后人汇编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著作集,是研究董仲舒以及西汉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书选注、选译了其中主要的篇章,以期展现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概貌。 董仲舒是汉代Z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具有开创性和体系建构能力的哲学家,集先秦儒学之大成,对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解董仲舒以及汉代儒学思想,有助于梳理和理解儒学成为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历程,以及汉代儒学充分吸收、容纳先秦各家思想以应对时代挑战,建构庞大儒学体系的思想脉络。
《孔子式问题解决体系之问题意识构造》从问题解决和系统管理(SystemManagement)的视点出发,重新整理、分析和归纳了《论语》的500章,并将其体系化之后,提出了一套孔子式问题解决体系。孔子式问题解决体系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本书的主题——孔子式问题意识构造是其中之一。 孔子式问题意识构造由5个要素组成,即志(目标)、仁(个人的社会责任)、知(信息、知识、智慧)、时(时间)、恕(立场)。本书就上述5个部分从问题解决和系统管理的角度展开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记忆和加深理解,本书使用了大量图例解释各个概念。 本书并不排斥或反对先人的理解,旨在从不同角度解释孔子思想。正是借鉴了先行研究才能领悟到《论语》和孔子思想的精髓,并感受到它的有趣之处。从问题解决和系统管理角度的理解也受益于诸多先行研究的成果,本书提出的孔子式
戏曲产生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时代,戏曲剧本的创作者均是受了儒家教育的文人,所以,戏曲无论从思想内容的编排、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价值观念的宣传,无不深受儒学的影响。可以说,古代戏曲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思想。
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处于“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 本书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战国、汉代、宋代、清代四个儒学经典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本书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 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助于人
《论语》岂是夫子及弟子讲学之言语?实乃伦理之语也,论伦理之语也;言伦理之语,文而化之,以教人也;所教人者,三纲·五常·八条目也。 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五常者,父子之慈孝也,君臣之敬忠也,夫妇之爱亲也,兄弟之悌怀也,朋友之诚信也;八条目者,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此皆论伦理之语也! 此书数言,旨于通心明理,以达正心稳心之正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坚定国人四个自信!
韩愈、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已是中唐时期。当时藩镇跋扈、宦官专权、内乱频仍,韩柳二人怀抱经世济民、复兴同家的理想,虽几经贬谪、浮沉宦海,却始终未曾放弃。在当时儒学衰微的情况下,韩柳二人致力于弘扬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儒学复兴及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