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是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本,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这次作者增补导言、附录过万字,对导读部分的修订,亦过大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所得。全书共20篇,521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有相近相关章节内容的链接。因为《论语》对后世成语的生成影响极大,书中对成语来源也做了标注。对《论语》,一般人说 不明白 ,有两类:一是不明白说了些什么,即不懂文言文,对此,本书对《论语》原文做逐句翻译与原义阐明;另一种不懂,是不懂为什么这样说?针对什么问题这样说?这样说指向何在?对此类 不明白 ,本书用导读做适当发挥和展开。对不明处,对存疑处,则不强作解人,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 理性化 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 利器 。他的着眼点在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后才与《论语》《孟子》合称儒家 四书 ,成为每个中国读书人的之书。 鲍鹏山著《大学中庸导读》,不仅保持了其一贯的写作风格:独立的思考、通达的文字,更写出了其中的圣贤气象。 本书采用朱熹底本,以严谨的古文献研究为基础,对文本进行现代性解读,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观照。每一章原文后,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并标注出成语,生僻字也标注拼音。 在全书前,以《导言》做统领;在解读《大学》前,以《大学引》为统领;在解读《中庸》前,以《中庸引》为统领,系统总结《大学》《中庸》的地位、价值以及篇章结构、学习路径,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够顺畅读懂,领悟修身之本,中庸之道。另附有梳理其成书脉络的《大学中庸的编撰与成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
鲍鹏山、周缨编校的《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采用朱熹底本,精注精校,全文注音,四色印刷,对生僻字、通假字以及易读错字,均特别标出,人名地名加专名线。随书附赠《大学》《中庸》临摹手抄字帖,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能练习书法,学认繁体字,是满足青少年和广大国学爱好者诵读经典需求的一本好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 ,含《论语正音诵读本》《孟子正音诵读本》《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道德经正音诵读》《庄子正音诵读》,并均有 导读本 配套陆续出版。
本书为刘东教授先秦理性主义三部曲的*部。 作者基于比较研究的独特视角,在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强烈反衬下,潜回儒家学说的原生场域。作者在萨特哲学的现代起点,看到了*为类似先秦儒者所面临的初始思想。孔子那些使人如沐春风的教诲,竟是源自对于生命有限的悲恸自省,作者以天边的乌云为喻,肯定了儒家在现世悦乐的精神之外,更有对历史的不确定、人生的偶然与无常、天命的莫测与残酷的清醒判断,正是这种认识守住了中国文明的底线,延续至今。 作者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行解释,都循序进行了基于自家理解的评估。作者以 绝地天通 平衡了 天人合一 之说;以 认识优先 修正了 伦理本位 ;提出了 儒杨互补 的命题,以补正以往的 儒道互补 之说;更以 内在而不超越 的判断,干脆否定了 内在超越 之说。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博大,义理艰深,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常伴有争议。 本书按照作者在学界影响甚大的专著《贡献与终结 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的逻辑顺序,选取牟宗三思想中的五个核心焦点问题 坎陷 旁出 善相 圆善 终结 分别进行再议和省思,以便消除误解,更好地学习牟宗三,继承牟宗三。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南轩先生论语解》《南轩先生孟子说》是学者张栻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的解读,在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此次导读是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这是一部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地思考自然、社会与人生,并有所创新和完善的著作。从俯视寰宇至高至上的大道理,到脚踏实地行之有效的小方法,都进行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剖析和解读,其中既有思危之道、居安之法,也不乏舍得之术。 该书认为要做到居安且长安,取决于思危之后能够知险而避害;而权衡利害轻重并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以趋利避害为目的付诸实践的所有具体措施和全部日常行动,都属于 时中 亦即舍得之术;家事、国事、天下事概莫能外。 该书还认为,对于各种世界观、理想、信仰、价值观、方法论来说,无论是偏阳的还是偏阴的、左派的还是右派的,衡量它们是否可信、可行的标准虽然因人而异,但首要前提应该是不走*,尤其不能长时间走*,其次就看是否可理解、可把握、可运用。 这种限定条件却又相
本书系《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中之一种,由康熙皇帝钦定,为当时的满汉学士给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礼记》时的讲义,故称《日讲礼记解义》。 本书反映了当时对儒家典籍及儒家思想研究的权威水平和官方解读,条理清晰,引证充实,可称历代《礼记》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后代研究儒学及相关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藏于台湾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为底本整理而成。该本书体精美,质量上乘,是非常好的整理底本。本次整理,将原底本加以标点,变为简体、横排,便于读者阅读。不作注释,*程度地保持古籍原貌。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胡安国《春秋传》作为儒家经典《春秋》的解读,被奉为官方定本;明初定科举之制,用此书为定本,惟以此书为准,影响了几百年的《春秋》学研究。此次导读是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本辑为纪念《中国经学》出版十辑的纪念专辑,主要收集有洪诚撰、顾迁整理的《〈王制〉封国说》、《九卿说》,叶国良《〈仪礼〉与〈诗经〉互证的学术意义》,虞万里《〈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邓国光《“保民”:〈春秋谷梁传〉义理要论》,陈鸿森《余萧客编年事辑》、李开《宋翔凤及常州学派的经学阐释与学理》、顾涛《段注论〈说文〉与〈仪礼〉今古文之关系析疑》等文章。 另外,本辑还对2012年4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简单介绍,并对已出版的《中国经学》10辑文章进行了分类整理。
汉立政之初,社会上层普遍出自平民,西周后期以来的社会平民化历史走势被推向顶点;在王朝随后的历史进程里,上层社会又逐步贵族化,并终完成了由平民化到贵族化的转变这两个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是我们理解汉初儒学的重要根据。
孔子的圣人光环遮蔽了他*纯真质朴的生活哲学,本书还原出一个历久弥新的真实孔子 他的生活,他的困境,他的奋斗,他的智慧! 本书作者王大毛超越时空与文化的藩篱,将《论语》置于人类文明与思想的大历史之中,让孔子和保罗、尼采、德鲁克等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直接对话。作者认为,经历了这样的熔炼,而不是继续局限在汉语语境的小圈子内自我陶醉,孔子留给我们的遗产,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增值。 以往的《论语》解读本,只是解释《论语》的箴言警句;本书讲述的是说出这些箴言警句的那个人。两汉是《论语》正典化的重要时期,其中王莽的篡改影响深远,王大毛另辟蹊径,逐一讲述《论语》文本的真伪,本书超越了传统的 集注 体例,绝非心灵鸡汤,在孔子与保罗、尼采、弗洛伊德的直接对话中,把握《论语》的精髓。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以宋、元、明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特别是儒学发展史为背景,在简明生动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不仅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历史作用,而且系统和细致地论述了阳明心学的分化、演变和明代中后期王门各派各家的离合同异、学术宗旨,并以阳明学、阳明后学与朱、陆之学,特别是明末其他儒学流派做了具体而微的对比。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不仅能使读者宏观而系统地了解明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而且能给读者以很大的思想启迪,深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孔孟之学是儒学形成、发展并不断返本开新的思想轴心。本书围绕心性论、性情论、德性论、性与天道论、心物关系论、王道论等思想论域展开孔孟思想之大义微言,结合出土与传世文献,勾勒孔孟之间思想发展演进的学理脉络,凸显并揭示了思孟之学的核心观念及其思想内涵。本书综论孔孟大义,其内容还广涉儒学宗教性、人道精神、道德精神、文化认同及其当代性重建等重要理论话题。秉承孔子所创 述而不作 的学术传统,本书之 今诠 ,亦以述为主;不过,此 不作 ,乃是儒家思想创生并活在当下之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作者一贯强调儒学的 教化 特质,归宗作为 教化 的儒学,正是本书于 不作 中提挈儒学纲维、转化其于当下生活之点睛一笔。
自诞生之日起,儒学便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当中,政治生态、经济形势、朝代更迭等因素都影响着儒学,而儒学往往也在理念与方法等方面顺势革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6-17世纪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王阳明心学在此期间创立,随后发展出各种流派,一时之间 阳明心学 蔚为大观。然而,王门后学有发挥阳明精义者,也有陷入 狂禅 归寂 者:明清鼎革,王学末流的空疏备受指责,经世致用之学大盛, 以礼代理 说、考据学等活跃于当时。 《文思丛书 突破与变异:16-17世纪儒学思想变迁探微》试图对该时期儒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梳理,同时将儒学发展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力图廓清源流,呈现儒学发展的原因、方向及面貌。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修订版新增了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仁学本体论等内容。
本书尝试从思想、历史与政治等不同面向,对于中晚明的儒家士人 特别是阳明学士人群体,作一多方位的呈现。 首章通过对于阳明出处心态的考察,指出王阳明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寄望于通过直接参与政治,实现尧舜其君、尧舜其民的政治理想,构建合理的人间秩序。第四章所论邹守益,末章所论刘宗周,都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孔子原来 被误解的孔子》,鲍鹏山教授著。全书开篇,以 孔子思想过时了吗 为引言,用23个问号,提出今天人们对孔子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并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如: 孔子生前处处碰壁吗? 孔子是个官迷吗? 孔子鼓吹忠君吗?孔子是道德主义者吗? 孔子鼓吹*的孝道吗?孔子占卜吗? 孔子杀了少正卯吗?孔子提倡 三纲五常 吗?孔子维护等级社会吗?孔子主张暴力杀戮吗? 孔子的 亲亲互隐 是腐败温床吗? 孔子歧视女性吗?等等 《孔子原来 被误解的孔子》特点:一,自问自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二,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学术根基深厚;三,一扫长期以来的反孔偏见和无知,返本开新,彰显孔子本来风貌,又有时代高度;四,所写的孔子是可崇敬的圣人气象,又是有血有肉的、有缺点又能涵养自省的人,在平凡中蕴积着伟大;五,文
中国社会转型的一大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激活我们自己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将其由历史的包袱变成现代化的动力,并使中华民族普遍地确立起主体性。徐国明先生从事的民航工作属于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工作,他在运用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特别注意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儒家 仁、义、礼、智、信 的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原儒》两卷,是熊十力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主要包括《原学统》《原外王》《原内圣》三篇。全书以《周易》《春秋》《礼运》《周官》等儒家经典为依据,融贯释、道、名、墨、法诸家,综合考辨与分析,抉发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宗旨和内涵,使传统儒家思想得以焕发新生。
本书以创新性的 新古诗 完整书写出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正义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等跨越2500年的中国儒学发展史。全书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以时间为序,把儒学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核心概念、重要著作、重要事件等融入诗歌,辅以精当的注解,以诗史结合的形式呈现了一部当代诗化儒学史。第四部分是作者撰写的纪念孔子逝世2500周年的祭文,并诠释其写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哲学关联。本书在中国历史与传统儒学间进行了一次美学对话与文学表达,是一部集哲理性、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通俗性于一体的原创性著作。
本书回顾儒家道德内涵及价值局限,明辨儒家道德初衷的价值关怀,反思儒家道德之于传统社会的历史得失,分析道德的历史效应背离于价值初衷的根源所在,鉴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又渐行疏离的基本事实,探寻人现实存在的困境与当下生活困惑的根源,试图为解决人的当下生活之困予以思想关注与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