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西蒙东思想系列之一。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
弗里德里希 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诗集》等。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他的作品对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影响深远。 译者黄明嘉,德语文学教授,中国资深翻译家,译著甚丰。涉及尼采的译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尼采与布克哈特》《瓦格纳的政治神学》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尼采书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即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的音译,该人物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据说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 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 存在 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 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
《经验与自然》是杜威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实用主义流派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杜威提出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称为 经验的自然主义 或 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这种观点反对把人与经验同自然截然分开,主张确立 经验与自然 之间的连续性,由此建立一个 统一的经验整体 。
《审美与平等:雅克 朗西埃美学思想研究》一书通过考察和梳理朗西埃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及其核心概念所关注的主体性和感性微观生命的关照,再到对其所研究的文学、诗歌、影像等艺术领域中所实现的审美民主化的分析,总结出朗西埃美学和哲学的平等之维,进而凸显出其以感性分享的美学思维去构筑智识平等的审美政治本性,以此丰富当代美学对审美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理性时代》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耶稣和他的历史、基督神学和真正的神学、《圣经》的属性、论基督教义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改革建议、基督教义和自然神论的宗教教义之比较等;第二部分通过《旧约》与《新约》对《圣经》提出了文本上的质疑。潘恩所倡导的理性恰恰是人类社会稀缺的资源,不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需要人们警醒。正如潘恩在本书开头所言: 理性是解决所有问题最有效的武器。我从未并且也绝不会尝试使用其他方法。 潘恩在书中基于 自然神论 的观点,揭露了形形色色宗教的所谓 天启 的无稽。他认为 世界本身就是天启,宇宙万物就是神谕 ,神是作为非人格的始因而存在,并不能支配自然和社会生活。潘恩揭穿了宗教欺骗人类的三种手段:神秘、奇迹、预言,并指出一切荒唐古怪的宗教都是在人类抛弃了理性的作用才产生
李义天、田毅松主编的《马克思路易斯 亨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以下简称《摘要》是马克思对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录与解读式作品。本书即是对马克思这部作品的导读,其内容包括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经典著作选编、研究文献精选等部分。作为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摘要》的特征在于 一条主线、多维论证 :即,《摘要》仍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他通过摘录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献,从宏观和微观、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多个维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论证。本书试图反驳关于马克思晚年思想停滞的谬说,廓清马克思不断探索的学术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学术主旨,以便向研究者揭示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从经济学一哲学论证向人类学 历史学论证的演进。
以小说形式探究重大政治问题,是西方文史的传统手法。《波斯人信札》不仅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名著,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小说中,孟德斯鸠假托两位阿拉伯人离开祖国出游欧洲后写的书信以及他们与各色人等的通信,表达了启蒙思想的基本诉求。 《女人、阉奴与政制》为施特劳斯1966年春在芝加哥大学开设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七讲。施特劳斯将《波斯人信札》共161封信分为七个部分,并针对每一封信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中论释·显句论》是对传统经典《中论》的逐一诠释,内含二十七个章节,如观来去的分析、观行的分析及观时间的分析等,解释细致入微,论证充分,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为汉译版,译文力求准确、精炼,贴近原著风采,利于更多读者阅读理解。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本书整理自南怀瑾先生2004年至2006年间在上海的五次讲演记录。讲演的听众包括学者、官员、工商界人士、新闻传媒界人士等,话题也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南师的讲述,沿袭他拈提古今、深入浅出的一贯风格,讲演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天马行空,但当所有话题和问题纠集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南师无一不是在强调做任何行业、任何事情,都有其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承担了这些责任才能成就济天下、利苍生的大事业,可谓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本书研究的是康德的伦理学,立足于康德整个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视野下,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一种德性式解读,力图证明康德的伦理学自身并没有“遗忘”德性,而是我们对康德伦理学的一种“遗忘”。另外,面对德性伦理学理
《偶然、反讽与团结》有许多部分立论如履薄冰,这包括与若干作家有关的那些篇章,因为关于这些作家,我仅略加讨论便提出极富争议的诠释。这一点尤其可见于我对普鲁斯特和黑格尔的讨论,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对他们着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