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美勒托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人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的神,同时引进新的神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因为那是直接悖逆法律。他接受审判,平生次公开演说,为自己申辩。他不接受流放或罚款,因为他坚持自己无罪。他只接受要么无罪、要么死刑的判决。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本书是 柏拉图读本 系列中的一种。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和动物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解开了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尼采注疏集: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难懂也非常具有创造性的。 《尼采注疏集: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尼采注疏集: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 一篇论战檄文 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这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 里写下的文字。《路易斯著作系列:卿卿如晤(精装修订版)》自问世以来,即以其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 恩典良药 。
加塔利一生 游牧 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 病症 。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 罪恶 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 解放实践 。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 混沌互渗 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
《文艺评论的实验(重译本)》系路易斯晚年之作,集其文学思想之大成。人们通常认为,阅读趣味取决于所读书籍之高下;C. S. Lewis则说,关键不在于你读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读。趣之高下,在于阅读方式之好坏,而不在于书籍之好坏。 这个实验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借文学阅读,谈一个基本伦理准则,至少是一种基本的阅读伦理。这一伦理,借文言表述,即 度人以善 。善度人者度人以善,不善度人者度人以恶。阅读,首先给书以礼遇,预设它是一本好书。假如它当得起此等礼遇,就是好书;当不起,就是坏书。 恰如处世之道,足以观一人之心;阅读之道,亦足现一人之趣。路易斯此书虽则谈文学阅读,却不止于文学阅读也。
弗里德里希 尼采是19 世纪具有争议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以极富颠覆性的方式揭示了宗教、道德、政治、哲学中的基本困境,并提出新的建设方案。尼采的重要思想如上帝已死、酒神精神、超人、谱系学、永恒轮回等,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启发了萨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著名哲学家。 在《如何阅读尼采》中,基思 安塞尔-皮尔逊介绍了尼采独特的写作风格,选取尼采著作中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在公正对待尼采观点的复杂性之外,同时以独特的方式整理呈现给读者,引导、激发其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思考。
本雅明的莫斯科之行可谓一次苦旅。他对阿丝雅?拉西斯的情是苦涩的,爱到深处,男儿柔肠,丈夫落泪;处境是艰难的,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囊中羞涩。然而,一个热爱着怒放于冰天雪地里的圣诞玫瑰的人,内心必定生动而丰盈,情致满满。随着一双敏锐的眼和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遥远的莫斯科走街 串巷,在剧场与影院逗留,在教堂与博物馆驻足,在闹市与乡野徜徉,在店铺与货摊流连。尽管本雅明此次行程短暂,交往有限,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民众生活等诸方面的观察可谓深刻而敏锐,这段遥远的莫斯科记忆,因为这份苦情、细腻与忧郁,格外值得珍视。本书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郑霞女士根据德文版译出。
《重返风景》以十五世纪以来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艺术表现的风景创作为题,探讨从古至今,从风景绘画到地景创作、现地制作等不同表现形式。从把风景简单视为一块有人活动的地方,到视其为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表征,到我们的身体经验与背后隐含的空间政治,显现有关 风景 的概念既丰富又多远,含义也随着时空不断易变。它见证着我们如何观看、如何思考这个世界,也表达我们和世界、和他人,甚至和我们自己的关系。
《法义》(而不是《王制》)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经典,展示了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关怀:以神义为根基,关注人世事物,尤其注重自然正当,追求高贵和正义(而不是平等、效率和自由之类的东西)。一言之,古典政治哲学关乎人类根本的安身立命问题,“在其原始形式中,广义的政治哲学乃是哲学的核心,或者毋宁说就是‘哲学’。” 本书选编,可谓离题万里,但是篇篇紧扣法律与政治,刘小枫教授指定篇目次第,古典政治哲学看重的,不是玄思的理论,而是现实。现实就是政治高于法律的*奥秘
传统观点认为,古代晚期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没有发展出政治哲学,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似乎不太关注这个世界有关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事务。《柏拉图式政制》一书的目的就是反驳这种传统观点。作者试图说明,新柏拉图主义者并非要排除政治生活,实际上恰恰是要涵括它。 《柏拉图式政制:古代晚期柏拉图主义政治哲学》聚焦于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典型思想,首次重构了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政治哲学,包括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功能、结构、内容(涵盖政治变革、法律、正义和政治行动)的讨论,以及他们对政治学科与政治德性,与灵魂和国家的神圣化问题关系的讨论,细致梳理了尤西比乌斯、奥古斯丁、伪狄奥尼修斯和阿尔 法拉比等人的政治思想。 奥米拉的研究开拓了新柏拉图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同时补全了人们关于柏拉图对古代政治哲学所产生的
从古典时代至19世纪末,色诺芬一直是认识苏格拉底的重要源泉。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是2003年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古典学系发起并组织召开的首届色诺芬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集中讨论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明确了如下问题:古典时代更为关注的不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而是有德性并作为德性倡导者的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正是这位苏格拉底,才可成为西塞罗(Cicéron)所说的那个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人。
柏拉图对话中,《蒂迈欧》拥有长的注疏史,也是让人费解的几篇对话之一。我们不知道《蒂迈欧》到底表达了什么,意图又是什么。《方圆说:论柏拉图 蒂迈欧 中的开端》立足于语文学和注疏史,对《蒂迈欧》进行了简洁而完整的疏解,可谓发人深省。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人们如斯说,尤其是在二战这样的非常时代,面对法西斯这样的非常敌人。 路易斯则敬告我们,欲行非常之事,总该知 道 ,知晓何谓 常 ,何谓亘古不变之常道。否则,不仅 非常 一词了无意义,而且,正当我们以非常手段消灭罪恶的敌人时,却继承了敌人的罪恶,变得跟敌人一样非 常 。到那时,胜利就成了一场魔鬼交易:我们交出自己的灵魂,魔鬼帮我们得到胜利。
《立法的尊严》立足于沃尔德伦1996年在剑桥大学发表的西利演讲。沃尔德伦认识到,一些格外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法理学界的一个 耻辱 ,比如说如下两个问题:立法的根据是什么?具体法令的确立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在本书中,通过详细探究在立法问题上并未得到充分关注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洛克和康德以及在某种意义上,霍布斯)的著作,沃尔德伦试图探究这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以便表明在一个多元主义的政治背景下,立法何以可能成为一项有尊严的事业。
本书为“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丛书中的一本,内容如下:在四部与苏格拉底之死有关的对话中,《克力同》为短小,比起另外三部显得着实微细。有人认为《克力同》是《申辩》的尾声而非《斐多》的序言,那么,《克力同》又是一场怎样的审判?克力同又是谁?苏格拉底对赴死之路高贵神秘的抉择与之有何联系?作者维斯选择了“苏格拉底的不满”,作为对《克力同》解读的关键——缺憾和不满本是生活的常态,只是在柏拉图的戏剧中现身的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究哲学,不以俗务为要,其缺憾和不满自然异于常人……
《荷马史诗与英雄悲剧》由八篇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贯通的文章组成,前三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评述,研究了荷马史诗的文本性质和艺术统一性、荷马道德的历史基础、荷马史诗的文学批评方法等。后五篇从不同角度解读荷马史诗,侧重解读《伊利亚特》,尤其聚焦于赫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展现了荷马诗歌世界 极尽丰富的人性图景、荡气回肠的战斗场面、泯灭恩仇的命运安排 ,并力图揭示出古希腊英雄的独有气质和思想意义。 本书作者在对荷马史诗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诗歌与历史、自然与习俗、神性与兽性、战争与友谊、英雄与悲剧等重大问题。
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黑格尔哲学对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贯穿着内在统一的三个原则。观念论原则是黑格尔哲学的首要原则,实体即主体原则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原则,思维与存在同一原则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原则。本书结合黑格尔著作,较深入地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并在三个原则指引下,对黑格尔哲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做了较详细的范例解读。
《晚清西学丛书》(第二辑)秉持、延续辑的宗旨与视野,搜集和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晚清西学译撰著作,填补空缺,为还原晚清思想全貌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也借此促进对晚清西学的研究和重新评估,将之作为明末清初至今完整的 西学东渐 上的重要一环,予以独立突显。无论是追溯现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史、经济学研究史,还是 西学东渐 及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史,这套丛书都颇具参考价值,有助于读者了解晚清知识界的世界视野,以及现代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第二辑首先推出的五种包括《富国策》《普法战纪》《时事新论》《辨学启蒙》《格致新机》。 《富国策》 作者:亨利 法思德(Henry Fawcett,1833 1884),19 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译者:汪凤藻(1851 1898), 晚清同文馆算学副教习。 校注者:张锦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
施特劳斯是谁?他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和能力,得以在社会科学研究的洪流中,坚持古典德行的超越?近年以来,随着中国施特劳斯热的兴起,关于其人其书其脉络渊源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不过转渡的、引介的多,原创的少,学样的多,究竟于中国背景和中国问题的少,少之又少。 《论施特劳斯》为中国汉语学界原创的,以中国背景和中国问题为导向的施特劳斯思想研究作品。篇幅不长,然而问题精到,阐述清晰,颇能开宗明义,直探其核心要旨,并在此基础上,对施特劳斯思想在中国未来的进路与前景有深刻的反思。 作者陈建洪,南开大学哲学系主任,浸淫政治哲学与施特劳斯思想经年。《论施特劳斯》的出版,必将推动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入,推动汉语学界积极转化施特劳斯的古典研究于中国意识、中国语境、中国问题之中。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米勒认为,柏拉图的《治邦者》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真正的戏剧对话。城邦好比洞穴内的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哲人需要思考,如何把握哲学与政治之间的中道,并告诫那些习惯于以数学思维方式理解复杂政治生活的人。米勒的《柏拉图 治邦者 中的哲人》是当代《治邦者》研究的里程碑,成功扭转了欧美学者的研究风潮。米勒在本书中立足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立场,完美体现了施特劳斯派细读文本、疏解文本的问学工夫,经由本书的解读,《治邦者》指引我们进入柏拉图作品组成的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