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思想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 探究 连载中,柄谷行人将关注点转向 他者 或 外部 ,而这一重点的转变,意味着针对柄谷行人自1970年代以来一系列思考的 态度变更 。 通过考察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众多现代思想家,作者揭示了包含在一般交往行为和交易行为中的偶然性,不仅贯彻并强化了自《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价值形态分析,而且为其后在《世界史的构造》中提出的 交换样式论 埋下了伏笔。 作者在该书中对于 唯我论 的批判和突破以及他对于一系列哲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的独创性运用,使得该书成为继《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之后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本书是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 现代元素 ,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尼采注疏集: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难懂也非常具有创造性的。 《尼采注疏集: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尼采注疏集: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 一篇论战檄文 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一个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因为他的离经叛道和难以归类性。他不论述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不讨论传统的哲学概念,而是从西方文化的边界入手,考察疯癫、医学、监狱和性的历史。在他的历史分析,疯癫、疾病、犯罪和性,乃至“人”,都不是确定不移的“客观事实”,而是“观念”、“知识”、“话语”。
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 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性。作者诺伦 格尔茨没有参与 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 更好 和 更糟 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
在《虚无主义:哲学反思》中,罗森教授通过对比基础本体论和日常语言哲学,为古典哲学进行了辩护,反对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指控使虚无主义在西方得以生根发芽。可以看到,本书秉承了施特劳斯的观点,在哲学思想的网格中绘制出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不断回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理性主义,这无疑也彰显了罗森教授持之以恒的研究重心,即考察哲学传统的根源,同时亦反思现代思想所面临的危机。
本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本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本书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生存哲学》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雅斯贝尔斯逐渐从心理学转向哲学。直到1938年,他在这部著作中明确将 生存 确立为其哲学的基本主题,也首次完整表达了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亦即对 存在的成全、真理与现实 的探讨。雅斯贝尔斯的 生存哲学 承接谢林与克尔凯郭尔对德国唯心论的突破,并在与海德格尔的对话中展开,不仅是德国哲学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见证,其作为 生存诠释学 得以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当今时代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正因如此,雅斯贝尔斯的这部纲领性的著作成为二十世纪哲学的经典名著。
《城邦与人》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堪称其诠释学范本。全书以提纲挈领的 导论 开宗明义,接下来三章分别论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修昔底德《伯罗奔半岛人与雅典人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施特劳斯将现代人的困境,作为自己专致于古典作品的动力。他认为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尝试性的或实验性的:虽然古典作品陈述并阐明的古典原则并不能直接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恰当理解古典作品所阐明的那些原则,对于恰当分析当今社会的独特性,并明智地将那些原则应用于我们的任务来说,或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起点。
《真实的临在》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能否通过某些有意义的东西,对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予以讲述或书写。 作者斯坦纳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探讨了人类在文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超然创造力,认为当人类的声音用另一种语言传达时,即通过文学文本以及艺术和音乐作品传达时,其语义和意蕴都超越了虚构性以及纯粹的务实性。尤其在艺术中,艺术家会与 真实的临在 相遇。也就是说,在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存在超验力量,这是科学或其所内涵的力量都无法成就的,甚至连心理学也解释不了。 斯坦纳以博学而著称,本书亦旁征博引,内容涉及美学、语言学、哲学、后结构主义乃至整个西方文化。
《文艺评论的实验(重译本)》系路易斯晚年之作,集其文学思想之大成。人们通常认为,阅读趣味取决于所读书籍之高下;C. S. Lewis则说,关键不在于你读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读。趣之高下,在于阅读方式之好坏,而不在于书籍之好坏。 这个实验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借文学阅读,谈一个基本伦理准则,至少是一种基本的阅读伦理。这一伦理,借文言表述,即 度人以善 。善度人者度人以善,不善度人者度人以恶。阅读,首先给书以礼遇,预设它是一本好书。假如它当得起此等礼遇,就是好书;当不起,就是坏书。 恰如处世之道,足以观一人之心;阅读之道,亦足现一人之趣。路易斯此书虽则谈文学阅读,却不止于文学阅读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神秘莫测的话: 自然爱隐藏。 自此之后,这句箴言在西方文化中频频出现。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这句箴言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重返风景》以十五世纪以来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艺术表现的风景创作为题,探讨从古至今,从风景绘画到地景创作、现地制作等不同表现形式。从把风景简单视为一块有人活动的地方,到视其为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表征,到我们的身体经验与背后隐含的空间政治,显现有关 风景 的概念既丰富又多远,含义也随着时空不断易变。它见证着我们如何观看、如何思考这个世界,也表达我们和世界、和他人,甚至和我们自己的关系。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继《悲剧的诞生》之后计划撰写的系列短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论道德的谱系》之外知名度 的作品。 在19世纪这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针对历史感的泛滥,尼采在这篇“不合时宜”之作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学、语文学、黑格尔哲学、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时代性的、合时宜的东西”,追问历史学于我们人生的用途,强调主体和当下对于历史的意义。这种视历史学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策略的观点,使之成为后现代史学的先驱。 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在本书中以文本与注释1:2的比例对文中涉及的大量历史、哲学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隐喻、反讽等做了详细的注释,并撰写了长篇导读,以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历史于当下的意义。
《论 失乐园 》是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在弥尔顿批评中的地位,与《诗大序》之于诗经学约略相当。自1942年出版以后,英语世界阐释《失乐园》,才回归正统,才摆脱了视弥尔顿为民主斗士、视撒旦为英雄的话语纠缠。 此书前半部分,追本溯源,借助讲论《荷马史诗》和《埃涅阿斯纪》,区分基础史诗与二级史诗,从而将《失乐园》置于《埃涅阿斯纪》所奠基的二级史诗传统之中。此书后半部分,从驳斥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人性论入手,将《失乐园》置于圣奥古斯丁的传统之中。 对于汉语学界,此书意义至少有二:1. 摘掉现代眼镜,如其本然阅读古书;2. 文学批评应树立文体意识,先 艺 后 道 ,先留意作者选择了什么文体,后留意作者说了什么。
C.S.路易斯撰写了《返璞归真》、《魔鬼家书》、《痛苦的奥秘》、《卿卿如晤》、《荣耀的重负》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帮助读者认识自我、体认真理,直到如今还继续启发着成千上万的人理解信仰的真谛。《聆听智者:与C.S.路易斯相伴365日》即是精选自路易斯这些风靡世界的作品中的妙言哲语,按日编排,从岁首到年终。读者可与他日日相伴,喜爱他的人定能在他充满智慧的话语里天天受益。
爱,热衷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来,从不乏有哲学家探讨爱这一伟大的奥秘。爱,在哲学里被描述成一种必须警惕的情感,要么因为它是虚幻的、折磨人的,要么因为它让人偏离智慧、道德等理想。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蒙田、卢梭,从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海德格尔、波伏娃,他们都对爱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本书揭示了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经历的感情变故、创伤苦恼以及他们关于爱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世俗化的爱情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对于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张志伟著的《西方哲学十五讲》从古希腊哲学讲到黑格尔,囊括了目前经典西方哲学的主要阶段。作者功力深厚,立意在于对非专业学生进行哲学史的导引和普及,语言浅易,叙述生动,在通俗、流畅中又富于思辨,显示出哲学史本身的特点,即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在结构安排上并未按人物或纺年展开,而是学派与大师相结合,在每个阶段重点介绍核心学派,同时为划时代的大师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设专章。
《时代的精神处境》于1931年出版,当时正值德国正值魏玛共和时期,经历次世界大战失败,经济大萧条,社会集体焦虑不安。雅斯贝尔斯对于当时的社会集体精神病态进行哲学思考,写下了这本书。因此,本书可视为从哲学观点,对当时德国社会的精神状况所作的病理诊断与反思。在该书中,作者回顾了西方人 时代意识 的起源,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世人的困境。作者的论述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对当今时代仍有借鉴作用。
认识你自己 相传是刻于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本书以此为切入点,纵横古今,引经据典,从哲学的角度对如何认识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智术师、普罗提诺到罗马时代的塞涅卡、奥古斯丁,从法国现当代哲学家柏格森、弗拉基米尔 扬科列维奇到好莱坞电影《角斗士》《亚历山大大帝》,作者以其丰富广博的知识向我们阐释了孤独与平庸、信仰与真理等人生的哲理,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本书作者吕西安 热法尼翁为法国著名哲学史家,亦是研究古希腊罗马思想的专家,曾出版多部著作,深受法国读者喜爱。
《论》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马库斯 图留斯 西塞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公元前44年,分为两卷,主要采用对话和阐释的形式,对的起源、功能和类别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古代所处的重要地位,详尽展示了作者对于的看法和洞见。
从古典时代至19世纪末,色诺芬一直是认识苏格拉底的重要源泉。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是2003年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古典学系发起并组织召开的首届色诺芬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集中讨论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明确了如下问题:古典时代更为关注的不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而是有德性并作为德性倡导者的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正是这位苏格拉底,才可成为西塞罗(Cicéron)所说的那个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人。
《神性与人性:柏拉图 斐德若 》研究》基于伯内特(J. Burnet)编订的柏拉图全集校勘本中古希腊语原文的《斐德若》文本,参考国内外诸多文献,聚焦于研究占据《斐德若》大半篇幅的三篇演说词。作者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界经典与前沿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斐德若》文本本身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剖析,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关键概念与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读,针对以往的陈说提出了新见,从细微之处入手揭示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世界的另一番图景。 《斐德若》通过赞美爱欲这种 神圣的疯狂 ,呈现了好的人类生活,即哲学生活的形态和根据,从而为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这一古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解答。
《斯宾诺莎的自然法革命》围绕 法,或者力量 这一轴线,开创性地从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政治学内在关联的角度讨论其法哲学。作者认为,斯宾诺莎将自然法作为 真观念 ,以对自然法的实证界说为起点,通过基本概念(个体、权利、自然法则)的重构,对现代自然法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 革命 。斯宾诺莎的自然法是一种自然哲学,它借助法与政治连在一起。个体性和自然的原则或法则,是斯宾诺莎自然法概念的初两块基石,力量(potentia)则是第三块基石。自然法的展开就像一幅地图,描绘了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和拯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