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选集》(汇集了拉康一生*主要的学术研究论文,涉及精神分析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每一篇论文的发表,不仅在法国,乃至在英美学界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 拉康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兰西化,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其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史上*个给予这门学科以哲学根基,他的思想渗入到哲学、文学、语言分析等邻近学科。法国作为欧洲精神分析的主战场,拉康的学说,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欧洲学人。
作为巴迪欧的 存在与事件 系列的第二本,本书讨论了我们如何在世界之中,从此在出发来思考存在表象的逻辑学。其前作《存在与事件》主要谈论的是存在的本体论,即关于存在之所为存在的原理,而本书主要谈论的是让存在的本体论在世界上具现化。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在具体的世界中的存在,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的超验框架下来思考不同存在物的表象。事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撕破了这有限的超验框架,让无法实存和表象的存在物得以在新的世界中表象出来。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
本书分为四册《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现代的诞生》,为读者提供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显示思想力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出 为广阔深入的思考。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 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 教的兴起,穿过并不 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 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七十余位人类历 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 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作者认为,人文经典阅读贵在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是必须的准备,思考才是真正目标。
......
本书集中体现了布洛赫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入口”部分对黑格尔的语言风格和主要著述做了引导性的介绍。主体部分以Selbst为基本概念,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线索,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做了全面的阐释。“扬弃”部分阐述了克尔凯郭尔、谢林、费尔巴哈等人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并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扬弃,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的理解,也表达了他自己的希望哲学的基本思想。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名篇,内容为苏格拉底的辩护辞。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人控告不信神和教唆青年变坏,他被迫出庭答辩。他拒 逃走,也拒 流放或罚款之类的处罚,因为他认为自己无罪, 终他服从死刑的判罚。苏格拉底的受审是西方思想 的 重要事件,对后世思想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翻译和注释。译者依据希腊文校勘本,严格从古希腊文译出原文,参考了其他希腊语文本以及多个英译本、德译本,同时参考了严群、水建馥、王太庆、王晓朝、吴飞的中译本,也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本书以《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翻译为基础,梳理辑译了大量的历代各家注释,加上译者自己的义理阐释,构成了这部六十余万字的研究著作。在形式上,本书采用章句体,一段原文,一段注释,章句划分和详实注释时时相
和启蒙运动一样,反启蒙也是一场政治活动。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柏克与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确立了反启蒙理论框架。作为*代反启蒙思想家,他们目睹了1789年世界的倾覆。卡莱尔、泰纳、勒南代表了瓦解启蒙思想的第二次浪潮,面对19世纪政治生活民主化,这一浪潮持续高涨。他们的著作从各个方面呈现了对法国衰落的思考。在19、20世纪之交,反启蒙的第三次浪潮升起,代表人物有莫拉斯、斯宾格勒、梅尼克、巴雷斯、索雷尔等人。20世纪50年代伯林登上学术舞台以后,反启蒙的辩论发生了新的飞跃。 《反启蒙:从18世纪到冷战》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200多年间反启蒙的历史。作者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两面,一面是为人熟知的 洛克 康德式 的现代性,但同时,在18世纪到当代,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这就是反启蒙的传统。反启蒙思想并非一种反动的思想,
本书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一战的浩劫之后,与19世纪人文主义传统相联系的一个新的兴趣点在德国思想界兴起,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尝试在努力复兴这种古老的人文主义传统,目的在于为一个新时代揭示其意义。这其中,耶格尔是迄今为止任何西方传统文明研究都无法回避的人物,他建立了理解西方古典传统的新方法,为人们重新看待古典传统作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而《教化(paideia)》三卷本即是耶格尔关于古希腊文化研究 、 系统的里程碑式杰作。 全书三卷,所有的论述都在古典教化概念的统摄之下, 卷从对古代希腊文化的探讨开始,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奠基、生长和危机。后面两卷,转向对柏拉图时代的古典希腊文化的研究。
锡德尼不是一位静坐书斋的诗人或理论家,其诗学与人生彼此交融,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一方面,锡德尼的人生对其诗歌和诗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壮志难酬,转而将充沛的精神能量投向诗歌,为了证明诗歌的合法性,便在诗学中赋予诗歌实现其政治计划的功能;另一方面,锡德尼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是其人其作合二为一,他的诗歌及诗学宣告了英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和精神气质,而他的早逝则构成了其文学生涯中重要的事件。他生前壮志未酬,身后却以 的方式服务于君王及其“宏图伟业”。锡德尼身后形象被塑造的过程,犹如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在绵延数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多位塑造者为了各自的政治计划,凭借清晰的“理念或事先的设想”共同创作了一个关于锡德尼的传说。
本书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保罗·利科的经典著作。这本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就是利科拓展解释学领域的尝试。在本书中,利科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定位为一种文化解释学。它和利科先前发表的《恶的象征》一起构成了利科从意志现象学转向解释学的标志性著作。和《恶的象征》相比,本书对利科解释学思想的阐发 加系统和完备。而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阐释为一种解释学的关键,就是将“文本”概念扩展应用到精神分析理论中,从而扩大了解释学的应用范围。
经历了中世纪 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 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现代伦理的功劳。 在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凡是自觉领悟并认同了现代伦理机制的民族,就能够以世界精神的巨大力量,迅速推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赶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反之,但凡原教旨式地固守所谓民族传统以反抗现代文明的民族, 终都在反抗中成为失败者,从而延误发展的机遇。 本卷在历史文化进程与现代伦理机制确立的互动进程中考察各种形态的伦理思想之形成和演变,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及其在英、法、意等国所导致的功利主义伦理转型,对为现代精神立法的核心哲学家,按其主要著作来梳
本书是西方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的怀特海研究 维克多?洛穷二十年时间写出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两卷, 卷共十五章,描述了怀特海自1861-1910年的生平及事业发展。第二卷共十三章,描述1910-1947年怀特海的学术发展。 维克多?洛是怀特海的学生,在本书中,作者深层次、 地给世人展示了怀特海这位极富独创性的哲学家的一生经历及其学术贡献。尤其是对怀特海作为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思想历程,以及过程哲学的发展脉络,作者都做了匠心独到的清晰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