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美勒托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人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的神,同时引进新的神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因为那是直接悖逆法律。他接受审判,平生次公开演说,为自己申辩。他不接受流放或罚款,因为他坚持自己无罪。他只接受要么无罪、要么死刑的判决。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本书是 柏拉图读本 系列中的一种。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这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 里写下的文字。《路易斯著作系列:卿卿如晤(精装修订版)》自问世以来,即以其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 恩典良药 。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常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哲学思考录,要思考大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和动物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解开了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加塔利一生 游牧 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 病症 。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 罪恶 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 解放实践 。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 混沌互渗 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人们如斯说,尤其是在二战这样的非常时代,面对法西斯这样的非常敌人。 路易斯则敬告我们,欲行非常之事,总该知 道 ,知晓何谓 常 ,何谓亘古不变之常道。否则,不仅 非常 一词了无意义,而且,正当我们以非常手段消灭罪恶的敌人时,却继承了敌人的罪恶,变得跟敌人一样非 常 。到那时,胜利就成了一场魔鬼交易:我们交出自己的灵魂,魔鬼帮我们得到胜利。
柏拉图对话中,《蒂迈欧》拥有长的注疏史,也是让人费解的几篇对话之一。我们不知道《蒂迈欧》到底表达了什么,意图又是什么。《方圆说:论柏拉图 蒂迈欧 中的开端》立足于语文学和注疏史,对《蒂迈欧》进行了简洁而完整的疏解,可谓发人深省。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立法的尊严》立足于沃尔德伦1996年在剑桥大学发表的西利演讲。沃尔德伦认识到,一些格外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法理学界的一个 耻辱 ,比如说如下两个问题:立法的根据是什么?具体法令的确立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在本书中,通过详细探究在立法问题上并未得到充分关注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洛克和康德以及在某种意义上,霍布斯)的著作,沃尔德伦试图探究这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以便表明在一个多元主义的政治背景下,立法何以可能成为一项有尊严的事业。
米勒认为,柏拉图的《治邦者》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真正的戏剧对话。城邦好比洞穴内的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哲人需要思考,如何把握哲学与政治之间的中道,并告诫那些习惯于以数学思维方式理解复杂政治生活的人。米勒的《柏拉图 治邦者 中的哲人》是当代《治邦者》研究的里程碑,成功扭转了欧美学者的研究风潮。米勒在本书中立足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立场,完美体现了施特劳斯派细读文本、疏解文本的问学工夫,经由本书的解读,《治邦者》指引我们进入柏拉图作品组成的群岛。
《治邦者》据说是柏拉图对话作品中难理解的一部,罗森于垂暮之年写就的疏解,贡献给读者的是一篇丰富详尽且发人深思的分析。作者宣称,《治邦者》的中心主题是为政治的技艺下定义,是处理实践智慧或称为良好判断与技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柏拉图对理论与实践这一现代问题的惊人预见。
本书为“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丛书中的一本,内容如下:在四部与苏格拉底之死有关的对话中,《克力同》为短小,比起另外三部显得着实微细。有人认为《克力同》是《申辩》的尾声而非《斐多》的序言,那么,《克力同》又是一场怎样的审判?克力同又是谁?苏格拉底对赴死之路高贵神秘的抉择与之有何联系?作者维斯选择了“苏格拉底的不满”,作为对《克力同》解读的关键——缺憾和不满本是生活的常态,只是在柏拉图的戏剧中现身的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究哲学,不以俗务为要,其缺憾和不满自然异于常人……
在当代这个巨大的变革时期,既有的各种研究及理论面对多层次的现实社会中各种根深蒂固的问题难以给出充分的解答。这显示了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对目前研究及理论(也就是“求知”)的实际状况进行反思。“求知”,是我们人类为了超越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极具自我革新和创造力的活动。它就如同人类的生命,应该是具有自我革新能力的,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类的求知活动应该是一种超越了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状态的行为,应该是能带来生机勃勃的生命轮回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的求知活动极像那充满了冒险的旅行。大凡有关人类社会的求知活动,并不是只要躲在书斋里面进行观念性的操作就行了的,而是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去亲身感受。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 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 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 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西西弗——他笔下的西西弗。
新历史主义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很快在英国文艺复兴研究,尤其是莎士比亚研究等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重要的批评运动之一。它的批评旨趣、方法等,从文学渗透到艺术、建筑、仪式、宗教和文化等其它领域,深刻地影响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这场持久而又影响深远的批评运动的命名者、积极推动者和 重要的实践者,几乎是新历史主义的代名词。朱静编著的《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研究》从格林布拉特具体的批评文本入手,分析他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假设、方法,以及他的批评对当代文化研究、文艺复兴研究、莎士比亚研究的影响和意义,并由此窥见新历史主义对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的意义。
本书是《柏拉图全集》增订本第四册,本册包括普罗泰戈拉篇、美诺篇、欧绪德谟篇三篇对话。译者除了对原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外,还做了较大改动有: (1)原版中各篇对话的提要译自伊迪丝?汉密尔顿所撰写的各篇对话短序。本次修订,所有提要均由译者根据本人的研究心得亲自撰写;(2)对柏拉图的疑伪之作16篇做了补译并全部收录;(3)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族名、神名)有少量改动和增添;哲学概念和术语的译名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有改动,并以注释的方式说明旧译和新译的基本情况。(4)参照已有各种版本的柏拉图著作,重新修改了书中所有注释;(5)参考英文版柏拉图全集索引,重编修订版索引,增加希腊文对照;(6)将原来四卷本拆改为十本小册子,以解决全集篇幅过大问题,便于青年学生购买。
本书通过时空穿越的假想,将孔子和苏格拉底进行比较。他们一个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导师,一个是古希腊的哲人,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哲学的起源。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然而在生死、道德、教育等方面,却有很多很好一致的认知。
《不满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克力同疏证》为“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中的一本,内容如下: 在四部与苏格拉底之死有关的对话中,《克力同》 为短小,比起另外三部显得着实微细。有人认为《克力同》是《申辩》的尾声而非《斐多》的序言,那么,《克力同》又是一场怎样的审判?克力同又是谁?苏格拉底对赴死之路高贵神秘的抉择与之有何联系?作者维斯选择了“苏格拉底的不满”,作为对《克力同》解读的关键——缺憾和不满本是生活的常态,只是在柏拉图的戏剧中现身的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究哲学,不以俗务为要,其缺憾和不满自然异于常人……
《四种分叉》是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作品,他以 可能性 这一概念为核心,分别从人类的时间感知、人类意识的演化史、 电车困境 的解决和人工智能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主张哲学思考的无限潜力正是由人类生存的无限可能性所决定的。 "万物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自古代以来,就萦绕在中西思想家心头。《四种分叉》从时间、语言、道德、意识这四个维度,对这个古老问题进行了新颖而富有深刻的见解,从而揭示了存在与非存在、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学院派技术性的讨论,它们更关乎人类生存的独特性、历史性与伦理尊严。
本书研究公元3世纪雅典学园主持普罗克洛斯的思想。特别依据其对柏拉图《蒂迈欧》的疏解,阐发这位伟大的柏拉图传人的思想核心所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依凭宇宙而生发,这是一个神圣的宇宙,关乎人类的德性与教化。 作者从普罗克洛斯疏解柏拉图《蒂迈欧》的形式入手,将其置于希腊世界的古老传统之中,带领读者一瞥希腊古人读书、治学和思考的方法,进而了解古希腊经学的方法和历史,以期我们得以用正确的阅读方式面对神圣的智慧,并启发国人对我华夏文明的核心动力,即我们的经学传统的自觉、关注与重建。
本书将“审美中介”置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加以考察。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把错落于不同语境下的“审美中介”置于同一个平台,既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勾连,又兼顾其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