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写作年代跨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持续十多年,大部分是作者援教青海期间,高原之上幕天席地写就,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深、用思*精、用力*勤、用时*久,也*经典的文章。2006年首版,历经十余年时间与市场双重考验,靠优质内容与成书品质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内分三章: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需要特别指出的,作者每处下笔,亦持 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 之心,60万字浩浩汤汤,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台湾、香港等地陆续讲述 四书 。南怀瑾先生一直重视儒家学说,常劝世人先从做人做事学起,树立做人的中心思想。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可以说是他讲 四书 及所有经典的深心和切望。《南怀瑾四书精讲》将先生所讲四书辑于一函,包含《论语别裁》2册、《原本大学微言》2册、《话说中庸》1册、《孟子旁通》3册(含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
《老子古本道德经集注直解》分上下二卷。范氏《直解》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同异,所据古本音辩外凡三十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近代张元济主持编务的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列为其编印的《续古逸丛书》之十七。卷首钤 李氏藏书 冬涵阅过 陈印汝言 等诸印,卷末有缪荃孙、沈曾植、杨守敬、邓邦述、王闿运等名人题跋。流传有绪,弥足珍贵。此次,我社据涵芬楼影宋本影印出版,宣纸线装,双色套印,再现原书面貌,极具版本及收藏价值。
本书开篇明确提出了 心学非理学 ,否定学界一直以来所称的 宋明理学 的说法,阐述了宋代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同明代心学在学理取向与社会效应上二者绝然不同;并以明代社会改革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为背景,系统地梳理了明代心学流派中颇具影响的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以及三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了明代心学的历史地位,揭示了明代心学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社会功能,及其理论创新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传承与弘扬。总而言之,本书对明代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启示,值得学界重视。
本书收录中国古代文献70家,亚洲其他国家文献48家,欧美文献29家,近现代中国文献29家,致力于反映古今中外围绕孟子性善论所提出的有关人性善的重要资料。 第一编先泰两汉文献重点分析其中 性 字的含义,针对原始文献进行统计与字义分析,试图厘清人性一词在先至两汉文献中的真实含义。此后各编侧重于搜集各家论人性善恶的重要资料,并加以分析和评述,包括隋唐至清未学者(第二编),亚洲其他国家学者(第二编)、欧美学者(第四编)及近现代中国学者(民国时期以来,第五编)几个部分。附录部分包括前人论性之义(附录一)、其他人性概念(附录二)、孟子性论(附录三)及英语世界孟子研究资料(附录四)。
《论语别裁》 是南怀瑾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南先生对《论语》的解读不纠结于训诂注疏,亦远离极言性命心性的微言,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历史典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活泼灵动,同时擅长援引佛、道以解孔、孟,亦颇具禅味。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本书为1962年南师应邀讲解《论语》之中六篇的内容。之后南师多次讲述《论语》,在1976年出版了《论语别裁》。在一定意义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论语别裁》的发凡之作,其中已涵盖南师对于《论语》的深刻理解。本书内容精简易读,方便现代人入门学习。 《老子他说》: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对《老子》一书的解说不下七百余种。不同于大多数研究者 依文释义 的解读方式,南怀瑾先生主张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老子》上、下经的篇章相互对照,以 知人论世 的思想为指导
《易经》人人皆知,却没几人能读通读懂,而能读懂《易经》的人,却于断卦方面束手无策。日本学者高岛吞象所著《高岛易断》曾被人们列为断卦圭臬,然其局限及缺憾却无人得知。基于此,作者立志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断卦全书,弥补易学领域这一空白。以其近四十年研《易》之切身实践,结合易道与当代社会的互动之深湛的体悟,将难解的易理以现代方式予以解读,全书以解卦、断卦为主线,辅以大量的政治、经济、企业、个人等占例旁证,采用的三千多占例中,除作者个人人生经历外,还有大量对世局时势的洞察与预断,跨世纪前后这二十年,举世政经社文各方面的变化甚大,正是学《易》用《易》的好素材。读者用心揣摩,当有深悟。
本书是南宋黎靖德编辑出版的朱熹语录总集,共140卷。综合了97家所记载的朱熹40岁至去世前一年的语录,其中64家所记为朱氏60岁以后的语录,很大一部分还经朱熹本人阅改过,对研究朱熹晚年思想极具参考价值。本书内容,从四书五经、治学方法到人物评价,从哲学、历史、政治到文学,十分广泛,是一部研究朱熹思想和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书。此次整理,以光绪庚辰贺瑞麟校刻本为底本,以明成化九年陈炜刻本等为校本。
《呻吟语》六卷,明吕坤著,是作者关于人生修养、持家处世以及自然社会的思考的记录。 吕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简,又字心吾、新吾,号独抱山人,河南宁陵人,万历二年(一五七四)进士,官至刑部左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因疏陈天下安危,遭奸人诬陷,遂称疾乞骸,告老还乡。从此闭门著述讲学,二十年后谢世。死后赠刑部尚书。吕坤性格耿直,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学术他上主张打破禁锢,“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有熔铸百家、抱独自立的气象。吕坤著述甚多,有《去伪斋集》、《呻吟语》、《阴符经注》、《实政录》等,都体现了重民的思想。 《呻吟语》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
熊节集编的《性理群书句解》前、后集,各二十三卷。南宋熊节集编、南宋熊刚大集解。 前集 系由熊节采摭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朱熹诸儒遣文分类编纂而成,并附熊刚大注解; 后集 则为熊刚大注解之《近思录》、《近思续录》、《近思别录》。《句解》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有着独特地位,明初《性理大全》即由《句解》等扩编而成: 性理 之名由是而起 , 大着于世 。熊刚大对 性理群书 的注解明赅通俗,也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使该书在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本次校点整理,以台北 中央图书馆 藏《句解》元刊本为底本,以《四库》文渊阁抄本、李朝平壤府刻本校本,同时参校李朝世宗甲寅字本、《近思录集解》清初邵仁泓刻本等,依据原书体例编次校点,使之成为学界研究性理之学的基础文献。在 附录 部分另就《句解》版本的流
本书稿已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该书从礼理会通的角度,将经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提炼出 礼乐哲学 这一新的学术概念,从礼乐形上学、价值论、实践观三个方面对朱子礼学的哲学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建构。该书指出,礼、理是朱熹思想的两个基本面向,礼学是其理学下学实践的基础,理学是其礼学的形上依据,二者相融互补,使得朱熹的思想世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显得丰满而自洽。与此同时,朱熹的礼乐哲学思想也具有充分的现实价值。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的政论集。全书共32篇,涉及哲学、伦理、政治、军事和教育诸方面。 荀子在本书中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他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 “性恶论”,主张熔礼法为一炉,兼重道德教化、法治刑赏;在“称先王”之外,荀子又首倡“法后王”之论,这一点与孔、孟有所不同。 《荀子(共2册汉西对照)》汉西对照,其西文系《荀子》 部西班牙文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