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部分内容来自于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加入评注者从当今角度的注解,使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书中,梁启超讲解了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之学, 致良知 之学,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廓清王学后人以及后世对阳明心学的误解,对于有意阳明心学的学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适合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
《吕氏春秋》云: 得道者生以长寿。 现代人也越来越重视养生。 被誉为 万古丹经王 的《周易参同契》,是一本求生求寿求发展之书。加上久居仙都楼观台的当代道学大师任法融道长,结合自己多年修炼的切身体验和对道教养生理论的长期研究,对《周易参同契:》学术体系作了全新的破译和通俗而明白的阐释,为人们了解生命与养生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 该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炼丹文献,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帝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黄帝,该书共有三四百字,字字珠玑,蕴含中华民族政道、治道、兵道、仙道的智慧思想源流,可谓博大精深。通观全文,又连贯一气,书中多隐喻,论述养生、政道、兵略思想时,融合易、老、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一部独步古今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人类应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完全按自然之道办事,而不可胡作妄为,背离天道。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告诉人们,宇宙虽广大无边,其实它也在人的一掌之中,万物虽千差万别,但人身却包含了一切造化成果,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自然和生命,走向自由王国。《黄石公素书》相传为秦汉时黄石公所著,后黄石公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此书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指出 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告诫人们应按 道 的原理行事,否则必
本书是作者所撰《中国近百年学术史》的一部分。当时着重阐述扬州学派,原名《扬州学记》,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重新整理、补充、修订,写为语体文。并改用今名。关于叙述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此书旨在阐述清代扬州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和治学方法,抽举几位较为重要的中心人物为主题,次要者附见。 二、清代扬州府治,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乐台)。今兹所述,不越此限。 三、扬州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特点,都在《叙论》中首先概括地加以说明,至于详细进行分析或批判,则分见各专章。 四、此书以介绍清代扬诈朴学家为主要内容。近人刘师培,因与他们关联较为密切,故亦列入。后几十年前继起的学者或现在健在的人,例不写入。 五、书后所附一表,
中国文化巨匠鲁迅先生说: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然而,道教的基本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道教的信仰是老子的 道 。这说明,道教的根柢是阐道论德的《道德经》。以 黄老之学 而言,老子与黄帝齐名,黄帝为政治代表,老子则为学术代表。以儒道两家而论,孔子问礼、访道于老子,喻老子为 犹龙 ,发出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感叹。在国外,老子与耶稣齐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老子思想推崇备至,广泛应用,崇拜得五体投地。在美国,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学道。 据史书记载,《道德经》一书为老子在陕西周至楼观台所著。秦始皇因笃信老子养生之道,在楼观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楼观遂被道教尊奉为祖庭。秦汉以降,不少道家隐士在此修炼学道,代不乏人。 长期蜇居楼观丛林修炼研道的任法融道长,历经数十载,研习
陈蒲清译注的这本《鬼谷子(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 )(精)》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已失传。该书是 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 的精华,历来被人们称为 智慧禁果,旷世奇书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 、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 之书。
本书面向广大普通读者,讲述《道德经》里闪烁的 中国人的道理 ,删繁就简,通俗易懂。本书体例,一是呈现原文,为便于阅读而沿用 八十一章 传统编次;二是疏通大意,以通解为主,指向藏在原文里面的道理;三是发掘智慧,抉微发幽、解决疑惑、立足当下、启迪心智。本书致力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传世经典故事,希望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创新。
。
本书秉承了笔者一贯的研究风,集中呈现笔者近年来的跨学科思考,围绕着目前活跃于学界的几个学会——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中国神话学会等进行研究,力图从神话历史新视域解读中国文化的原型编码,从而呈现出具有规模性的人文研究和国学研究的创新成果。
本书由两个部分构成,个部分是 《老子》注译 ,第二个部分是 《老子》的思想世界 。关于《老子》的注释,尽量简洁;关于《老子》的翻译,尽量直译;关于《老子》思想的研究,以《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为核心。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老子》注译与老子思想研究结合起来,融于一书之中,让读者既读懂《老子》原文,又能弄清老子的主要思想。
《近思录》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著,主要摘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家语录文集经说而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理学经典著作。自《近思录》问世以来,历代注释之作层出不穷。江永《近思录集注》是清中期以降*为流行的《近思录》注本,影响极大。
历史记载在文献里,保存在传统当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传承之中。北京师范大学的九位年轻博士通力协作,编成《四书五经史话》,以新世纪青年人的视角和体会来诠释和介绍《四书五经》,“信则传信,疑则存疑”,文风朴实简约,行文流畅易懂,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但经学家对于经典的解读往往化简为繁,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本书独辟蹊径,从朱子文集、语类中选取非常具有警策意义、接近今日生活的 一百句 ,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本书与作者另一本《朱教授讲朱子》可说是姐妹篇: 一百句 是按照朱子学的基本逻辑逐项展开,给读者展示了朱子学术和思想的大致面貌,算是本入门的手册。 讲朱子 则是选取朱子精彩的话语加以串讲、阐释,算是入门以后的深入体味。此次出版修订本,作者又进行了加工完善。
《近思录集解》是康雍间理学名臣张伯行的重要著作,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共14卷,白文约26万字。清以前,《近思录》已有叶采、江永等重要注本广行,张伯行以深厚的宋学造诣对《近思录》重加注解。《近思录集解》卷次安排,一如原编《近思录》,每卷标题与原编略有差异。每卷注解下,有总论文字,多沿袭叶采《近思录集解》。
本书为 中华经典之道丛书 之一。《人物志》是一部讲述用人之道的格言式小品文集,内容短小精悍,富含哲理。本书作者以《人物志》作为解读的文本,围绕知人、用人这一主线,以史为镜,对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的品性和才能进行了品评,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同时,又以古鉴今,吸收了当代人才理论的研究成果,思考当今的用人之道;全面阐述了识人、用人的规律,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古人识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解读经典之作。
在中国四书学史上,元代百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历史时期。本书主要从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及其影响、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元代四书学的学派谱系及其特征等方面,对元代四书学进行考察,并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实际地位作出评价。本书认为,元代四书学的总体成就并不算高,却在学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一,四书学在元代首次实现了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学术与权力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其二,元代四书学“和会朱陆”,搭建了从宋代理学通往明代心学的桥梁,发挥了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作用。
本书是 中华经典之道丛书 之一。《六祖坛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通过解读《六祖坛经》,与读者走上一次中国心学的寻宗之旅,既是智慧的开启,也是心灵的修炼。本书作者解读时强调修心要修 善心 ,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修善心的关键在于培养慈悲心、平等心、正直心、孝敬心、恒久心、忍让心、广大心、自省心。作者主张通过重读经典的形式学习慧能大师的理论,让心灵得到净化、美化,得到安顿,得到宁静,让每一个人都充满善心、爱心,让社会充满温情、温暖,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