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了 乐 之理论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中(主要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不断演进,通过梳理早期中国思想家对于道德本原的探讨和人生意义的寻求,追溯过去的智者(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扬雄、陶渊明等)对于人生的问答,阐明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本书是作者积二十年之功所作,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国早期思想家与 乐 相关的理念,对其内涵、意义和情境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将其与西方古典及近代理论相区分,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 前诸子时期 ,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前轴心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 德 , 德 贯彻于西周以来的政治社会原则、文化模式和精神气质的所有方面,是前诸子时期思想史最重要的特征,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 天命神学 。而 德礼之间 ,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作者以 德的时代 概括绵延殷周之际和春秋战国之交两条重要历史分界线之间的思想史特征,与诸子哲学开启的 道的时代 形成了鲜明对照,并提诸子哲学(儒、墨、道、法、名和
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于2001 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 野兽与主权者 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这些炫目的阅读中,考察了种种动物形象 包括狼、鸽子、狐狸、狮子、大象、蛇、海豚、猴子等等 如何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用于证成人的固有性和对于动物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寓言的意义上不断地被各种政治话语所征用。德里达反复指出,在关乎人和动物的边界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表明人们拒绝赋予动物的种种性质实际上为动物所具有,而是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学曾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具体而言,从认识发展的逻辑行程来看,王学究竟提供了哪些环节?它何以能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为何在王阳明以后,王学又展开为一个 一本而万殊 的演进过程?它何以在清代一度沉寂以后,又能再度复兴于近代?对王学的历史回溯,一再地指向上述问题,本书也以此为考察的对象。
《论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形而下之道》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易经》哲学本体论之形而上论。第二编为《易经》哲学人道论之形而上形而下规则。第三编,主要是对《易经》其他文辞的哲学意义的探讨研究。第四遍,主要探讨中国《易经》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学》《中庸》《孟子》详细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和其他传统文化典籍一样,四书的这三部作品作为经典著作,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充满强烈的远古韵味,里面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内容,当然其表达的思想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本书既有对经典著作的客观译读,又有对古人思想的现代反思,不盲目迷信古人,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反思的角度新颖,观点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本书中,作者在学习经典著作《大学》《中庸》《孟子》的基础上,以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结合人生的感悟和近20年连锁新零售领域的经营与咨询经验,将古人思想与现代社会充分交融,探寻中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黄帝天机经》,全书三百多字,系道家哲学与修养之书,论述养生、政道、兵略思想,论述中多以老融合易、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一部独步古今、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本次集校,汇集民国之前的《阴符经》历代注本五十一种,予以标点、校勘,可谓集大成之作。
《管子》原为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实为“一部稷下丛书”,记录了管仲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它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全书拥有特色的是其“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管子》在思想目前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儒学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儒学?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论题。儒学既有其相对确定的内容,又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变迁、衍化的过程,从而不同于凝固、封闭的体系。儒学的这种开放性,也使之在今天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对儒学内涵的以上把握涉及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的合理定位,并在更广的视域中指向现实存在的规范和意义世界的重建。
孟子的历史影响首先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在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又从不同方面对其加以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学思想取得了更为完备的形式,并趋于成熟。当然,较之孔子,孟子更多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内圣之境,而儒学的内圣走向,也由此获得了其历史的源头。
本书是根据毓老师1980-1981、1988-1989、1999年在台北天德黉舍、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毓老师认为《易经》与《春秋》是中华文化精华之所在,不读此二经难以明白孔子思想,难以读懂中国文化,此两部元经为奉元主经。公羊不易读,其重在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公羊学是中国思想之绝学,今人已少研究此学,这也是毓老师的绝学,他讲公羊着重其思想、智慧对今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