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世界上*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 游历 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2》 铃木俊隆禅师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 初心 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 艾思比 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
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 金陵本 ;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 藏要本 。 唯识学丛书 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 藏要本 的则用 金陵本 。 唯识学所宗 论 有 一本十支 之说, 一本 即《瑜伽师地论》, 十支 有二说,今取其中之一:一、《摄大乘论本》,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三、《显扬圣教论》,四、《大乘庄严经论》,五、《辩中边论》,六《唯识二十论》,七、《大乘五蕴论》,八、《大乘百法明门论》,九《唯识三十论》,十、《分别瑜伽论》(未译)。其中,第十部论乃弥勒菩萨造,但未汉译;前三部论皆为无著菩萨造,故合刊名为《唯识十支论 无著卷》。《大乘庄严经论》
《大六壬寻原编(上中下)》全十卷,乃一部大六壬秘诀歌赋汇编巨著,为清康熙年间汇水(今浙江嘉兴)六壬学者周彲编撰而成。全书收集了众多失传的大六壬、金口诀方面的作品,其中多数为古典数术学人、古三式研究者和民俗研究专家梦寐以求的稀有资料。全书内容广博,体例周详,分类细密,编纂严谨。其歌诀断赋文献援引之完备准确,*;各篇章次序安排及剪裁之详略,精当实用;其取象理法运用诀窍之撰解注释,精妙难言;所收录之《金口指玄》一书,世所未闻,为完善稀有。此书既是一部壬学百科全书,更像一本六壬研究指南。相较今天海内外已经面世的大六壬典籍来说,该书确属上乘之选。对已有深度的六壬学人来说,可谓一书在手,毋庸他求。 《大六壬寻原编(上中下)》的原作者是周彲,由肖岱宗、应海春整理。毫不夸张地说,整套《大六壬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见于《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参校本。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为昙旷对佛教经典的注疏、解释,大多为孤本,也无传世资料作为印证,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特色是研究禅宗与法相宗、华严宗等唐代佛教宗派传播史、汉地佛教与藏地佛教交流史的重要材料。在内容上,《大乘起信论略述》与《大乘起信论广释》相互印证,正可对读。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 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 空有之争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 空有之争 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 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 1735),名爱新觉罗 胤禛,笃信佛教,深通佛理及禅宗心法,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曾自比释主,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真正亲参实悟、参透三关的帝王。 本书系影印清雍正皇帝手书《金刚经》及《心经》原文并注释的民国石印本,并附有整理者释读的繁简两种字体的释文。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雍正对于金刚经、心经的文字注释与大义讲解。本书《金刚经》注释内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参照无著菩萨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参考注本有北宋高僧子璇的《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明朝朱棣的《金刚经集注》等;《心经》注释内容的参考注本有明朝高僧宗泐、如玘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及智旭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释要》等。注释部分行文严谨,除总结前人的观点外,不乏独出机杼的精辟阐述,是一
普陀山久享 海天佛国 、 玻璃世界 之盛誉,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处。本书充分展示了 普陀山 千年佛图、历史文化、佛教等诸方面的变化,承继过去,传承未来。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 小乘经 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
为进一步做好象州六祖遗迹的认定、保护和弘扬工作,由广西历史学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象州县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承办,广西佛教协会协办的 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 于2018年6月19至21日在象州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安徽、四川、广东和广西等地的学者、佛教界人士共86位嘉宾出席,提交论文68篇,会务组遴选会议优秀论文集编辑成册。本书共收入34篇文章,作者均为高校研究人员,从历史学的角度围绕六祖慧能的行迹、思想、传播进行了讨论。
《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五灯”而合成。“五灯”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广告语:全面反映原始佛教思想,巴利三藏·经藏中篇经典集合的首次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等参与翻译。《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世界从何而来?人类如何诞生,死后又将去往何处?古往今来的每一种文明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本书选取了全球经典的25种创世传说,并用手绘的形式将想象的世界画了出来。在每一幅宇宙解剖图中,插画家力图立体呈现各个世界的形态和细节,大到宇宙的结构、大地的方位、天空的层次,小到冥界的位置、地狱的入口等。通过图像的语言,这些世界不再是缥缈的设想,而有了具体的形态 漂浮在虚空中的蛋,立在海中的莲花,层层叠起的蒙古包,巨大的人脑,还有的像洋葱、椰子、南瓜 北欧神话中的神域阿斯加德,希腊神话中的冥府哈迪斯,中国古人心中的黄泉,印度教中的须弥山,等等,各种耳熟能详的神话 地标 在世界中的位置,也变得一目了然。本书由科技记者与插画家联手创作,前者以轻松有趣的语言讲述创世神话,后者则用准
本书从《汉书 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 跳出诸子看诸子 ,对道家的知识背景
《盛世佛光 经典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共分3册——《佛国诸尊》、《佛经故事》、《密教与世俗》。此套书汇集历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大量的壁画、雕塑、唐卡以精美的图片形式展示,并配以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况、历史发展及特征特性,使读者能够通过对佛教的了解更深层地来分析解读佛教造像艺术。书中作品视觉呈现清晰,巨幅制作与局部细节均有展示,每件作品注有或故事性或描述性的佛教内容注释,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艺术资料。 分册内容介绍 《佛经故事》主要展示表现佛教故事内容的佛教造像艺术,以隋唐佛教经变画为主。所谓“经变画”,是为了弘扬佛法,吸引更多信众而产生的通俗易懂的佛教宣扬方式,是将佛经及佛经故事通过画面的形式进行诠释。本册收录经变画多以壁画为主,画面丰富、精致,表现内容传神,多有细节展示。每幅
佛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今天在西方有如此多的信奉者?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智慧?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二十年后,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他们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古代佛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体现着佛教自身的发展与演变,体现着佛教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而且受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又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了世俗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烙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部《两家藏古代佛像》是私人收藏的佛像汇编,内中包括金申的《苔华斋藏佛像》和彭永华的《澹泊轩藏佛像》两部分。 这部图录中收藏的佛像,谈不到件件品相完美、形体高大、金碧辉煌。但我们的收藏标准是:件件佛像尽可能要有特色,能够代表古代某个时代的造型特征、地域风格,可作为佛像的标准器,在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在收藏上有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图录中的佛像,有些完全可以和国内外一流的博物馆所收的佛像媲美,毫不逊色,有的甚至可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的
是对中国佛教思想所做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述,内容自佛教传入至近代,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之久,涵盖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学派和宗派,及其相关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命题;阐述并分析这些范畴、命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思维特征和知识取向。 全书由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三卷组成卷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原理及其思维方式向涅檠佛性系统的心性学说转化的内存依据、文化背景,描述了这种转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态:第二卷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予以重点分析和阐释,指出各宗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矛盾差别;第三卷着重研究和阐明衰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形态,辨析产生这些形态的文化前提,推及传统佛教思想向近代过渡和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本研究课题旨在全面论述日本上代文学与汉文佛经的影响关系,系统地揭示《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怀风藻》和《风土记》等作品的佛教文体特征。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揭示了在上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地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体及其位相表征,亦即受到中土文献影响的传统表达、源自佛经文体浸染的佛典表达、在传统表达和佛典表达基础上敷衍出的自创表达。自创表达仅属于日本上代文学本身。当我们将其纳入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视阈中去审视时,会发现它彰显的是日本上代文学自身的特质。*卷为研究,主要分析《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怀风藻》和《风土记》中日语词汇在中国佛经中的出处,第二卷、第三卷为资料,以字典的形式收录了所有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汉语词汇。
《憨山大师文集》由[明]憨山德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