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一本轻松愉快的物理之书,又是一本观点独特的人生指南。 世界的存在和运转是依循物理定律的,我们自身也应该遵循它们的道理。 人生不会虚度(能量守恒定律),人生不会沉没(浮力),人生难免混乱(热力学第二定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子的吸引与键结),从相对论里学会尊重其他观点,在四种基本作用力里享受人生旅程 除了物理定律外,没有更好的人生道理了。 尽管世界是个庞然大物,拥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基本定律,就有办法应对一切困难。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宗教,该书分别对其产生的历史、思想教义、经典文献、礼仪活动、文化特色、著名宗教家等进行了简明却较系统的阐释和说明,语言明快,深入浅出,有较强的可读性。广大读者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顺中国的宗教关系,实现宗教内、宗教之间的和谐,进而得以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更愿意把《清凉山上》看成是一本能令心灵有所归依的人生答案之书。 本书记录了《次第花开》的作者,当当网心灵导师榜2015年*影响力作家希阿荣博堪布对五台山各胜境的参观朝拜。沿着25年前法王如意宝朝礼五台山的足迹,尊者一路上讲述的各胜境的历史典故以及诸多大圆满祖师的修行故事首次出版发行。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本旅行指南,这本书能带你探寻五台圣境的风貌和典故。如果你需要一份朝山修行的导航,那么,请跟随尊者的足迹一一遍礼。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关于隐士的故事 包括*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苦修团体,到20世纪末失意人。正如作者所说: 这个红尘俗世总有它的隐士。有僧有俗,有男有女,有贫有富,有特立独行之人,也有愤世嫉俗之辈,隐士和那些选择过独居生活的人存在于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时间点上,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总有某个角落,为冥思和隐居的灵魂提供庇护之所。 这个世界有很多十分普通的人,选择生活在与世隔绝中,他们想要的,不过是让他们一个人呆着,在社会那窥探性的目光之外,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生活。
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因为此种行为乃是以特殊的经验及宗教特有的观念与目标为基础。因此,基于宗教意识的有意义的行为方为社会学家所应加以研究的。韦伯的研究重点首在宗教行为对于伦理与经济的影响,其次则在于对政治与教育的影响。 虽然韦伯的社会学研究生涯是以经济领域的省思为起点,如果以我们所知的韦伯作品为判断依据,则宗教社会学是其晚年的研究中心所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2》 铃木俊隆禅师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 初心 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 艾思比 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
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 金陵本 ;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 藏要本 。 唯识学丛书 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 藏要本 的则用 金陵本 。 唯识学所宗 论 有 一本十支 之说, 一本 即《瑜伽师地论》, 十支 有二说,今取其中之一:一、《摄大乘论本》,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三、《显扬圣教论》,四、《大乘庄严经论》,五、《辩中边论》,六《唯识二十论》,七、《大乘五蕴论》,八、《大乘百法明门论》,九《唯识三十论》,十、《分别瑜伽论》(未译)。其中,第十部论乃弥勒菩萨造,但未汉译;前三部论皆为无著菩萨造,故合刊名为《唯识十支论 无著卷》。《大乘庄严经论》
本书以虔诚的笔触将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全书从文殊的幻化事由讲起,对大师的出生、出家、学习、创立格鲁派的史实及过程做了全面而翔实的记述,尤其对大师的讲说、辩论、著作三种事业和善巧、戒严、贤善三德进行了精当的评说,对深奥的显密教义的准确阐释,使广大读者对格鲁派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教义宗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长阿含经的故事》是将原始佛教经典中佛陀及其弟子在修行和传教活动中的言行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容易理解的、浅显的文字论述了经典中的四谛、十二因缘法等,兼说为人处事、伦理法则、普度众生等思想。全书共分8辑,从佛法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佛陀教说的所持、所归和所聚。
本书是铃木大拙禅学经典系列的入门读物,也是大众了解禅学的最基础的书。铃木大拙以其对东西方哲学的修养为背景,将禅学融合于西方哲学领域,从禅的内部来解说禅,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学观点对禅进行臆测,同时又超越了旧禅师所运用的个体直觉方式,吸收了现代的思想方法,使禅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得到交流,也为人们提升精神品质开启了一扇窗户。
临济宗作为禅门五宗中流传时间*长的一支,深刻影响着禅学的发展。也因其推崇独特的 日常禅 ,而被认为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为密切的一个禅学流派。 古往今来,《临济录》都是作为临济宗禅僧的精神支柱而传承发展着,本书是研究《临济录》的专著,也是认识、了解临济宗的必要读物。 作者西村惠信希望以《临济录》为切入点,系统地讲述了《临济录》出现前的种种情形,并深入地分析了临济宗的诞生、家风、教育方法等,逐步揭示其中可用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
禅给人的印象,一晦涩,二沉重,三适合老人家 日本当代著名禅学者山田无文禅师以轻松语调通俗易懂地阐释了禅所揭示的种种不变真理,主张在竞相杀伐的时代要有所自持,唯有直视自己。本书是山田无文所著禅学文集,完成于1982年,再版数十次,跨越时代,成为一代代读者心中的不朽名著。 无文禅师通过用平实的语言,给青年学生们讲解那些被视为晦涩难懂的禅学,通过禅学谈日本文化,谈技艺,有时甚至触及时事问题。书中的 17篇文章,分别解答了 为何而生 佛在何方 我是谁 等困惑人们已久的问题,对热爱修行的年轻人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在征引、研读、领会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涉及世俗化理论的发端、酝酿和发展、完善过程以及各学者、学派的学术重点,也关联相关领域的学术观点。主要论题有启蒙运动时期宗教衰落命题的理性主义阐释和目的论预言;经典社会学者对世俗化理论的奠基和推动;宗教社会学研究从类型分析向以世俗化为主题的变迁模式转型;新经典范式建构与完善,以及关于现代性、多元化、宗教对话等时代课题的学术讨论;范式视角中多维度分析、理论整合及转型;全球化时代语境中对世俗化论题的重新体认和发挥。世俗化是重要的社会历史主题,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种理论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联宗教多元化,关涉宗教在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形式和地位问题,西方世俗化理论研究对宗教中
本书是 当代基督教现状与发展趋势 重大项目系列成果的延续和拓展,主要叙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思潮的发展演变,重点探究 新时代 运动、女权神学与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思潮,展示其发展趋势及时代特色。当代西方宗教在对待科技发展、融入社会等方面有了新认识,其思想体系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和更多的包容性,引起的分歧及争议亦更为明显。本书既有对这三种思潮代表人物生平及主要思想的细微分析,又有对其整体发展特征的宏观概括,是一部反映西方思想史最新发展的专题著作。
为进一步做好象州六祖遗迹的认定、保护和弘扬工作,由广西历史学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象州县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承办,广西佛教协会协办的 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 于2018年6月19至21日在象州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安徽、四川、广东和广西等地的学者、佛教界人士共86位嘉宾出席,提交论文68篇,会务组遴选会议优秀论文集编辑成册。本书共收入34篇文章,作者均为高校研究人员,从历史学的角度围绕六祖慧能的行迹、思想、传播进行了讨论。
《安定三界》是《〈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汉译丛书系列中的一部。该系列丛书是以《〈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藏文本为基础,对其进行汉文翻译,忠于原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保持译文的真实性、文学性和文化性、充分展现《格萨尔》史诗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民族地域特色,生动讲述了藏族人民心目中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本书主要讲述了格萨尔王为造福世间众生,降服了魔王阿贵南拉王等妖魔后,超度其灵魂,让百姓远离战争之苦。百姓勤于善业并安居乐业,没有天灾人祸,共建美好国度。
《季羡林沉思录》丛书试图对先生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做一次整体回顾,引领读者感受作品中独特的理念、智慧、神韵与气度,认识一个似曾相识却不曾深知的季羡林,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