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法诀二十讲》,是胡孚琛教授在钱学森领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长达18年的调查研究后的成果之一,继胡孚琛先生《道学通论 丹道篇》自1999年问世后回答读者提问而陆续写成的讲稿,原书十二讲,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了《丹道法诀十二讲》。该书是作者一生中最耗费精力的三本学术著作之一。中国道学文化的丹道法诀,习用口诀,诀难以书传,得靠名师传授。不明法诀,丹道亦难读懂。本书十二讲包括了内丹派别、工法的要点、练功的准备、修炼的方法、行功语要、究竟的必要、答疑解惑 如今距离出版的第一版已过10余年,作者在此期间的研究成果也增加不晒,因此,经修订后,增补为二十讲。是当下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典。
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 汉家 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了影响。书稿以陈抟为中心,结合对其师友与后学的研究,揭示作为隐士的陈抟,何以能在当时及对后世的道教产生巨大影响。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书稿展现了在北宋初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陈抟固守于华山修道圈,如何同时与皇室产生政治互动,与士大夫阶层产生文化互动,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易学、理学与内丹学。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 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本书是一本研究宋代道教文学的史学专著。它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北宋的三个时期到南宋系统梳理了道教的发展规律及其嬗变,着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宋代道教的文学文献范围、存藏与规模,道教文学的创作主体与空间分布,道教文学史的分期。在道教文学的学术框架基础上,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整个道教文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阐发,对许多道教文本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论述,并从中提炼出宋代道教文学史的纵向发展规律,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理论构建意义,对进一步研究宋代道教史乃至整个古代道教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是依据《老子》帛书本和汉简本,辨析《老子》原书的形态和主要思想,如 上德不德 无为 等概念,从而对唐玄宗的老子注疏给予反驳。全书包括十四篇论文,之前发表在《弘道》杂志、《中州学刊》、《光明日报》(国学版块)等。《老子》,战国竹简本、秦至汉初帛书本和各种今传本,其间歧异特多,作者以简本、帛本互证,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辑《老子》,重新审定了《老子》的原初篇名、篇次、章次和内容文字,以校证与义疏相结合,将《老子》归为 为君人南面术 的政治哲学,但尤其反对唐玄宗对《老子》思想的地位,可自成一家之言。
本书是中国当代 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基本上都有反 的倾向,因此,学界对中国传统 的研究,长期呈现严重忽视的倾向,尤其是对 , 普遍地视之为迷信。本书纠正了时代的无知,将 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为重建 的思想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对 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基本的教义、主要的经典与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提示出 不同于其他 的特征。这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岭南地处我国南疆,其俗信与岭北有较大不同。由于地缘、亲缘和人缘的关系,岭南俗信与南传道教一拍即合,产生了“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俗信的影响,出现“南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岭南俗信也受道教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透过岭南俗信,可以窥见道教的意味深蕴其中。本书通过解读史料和透过民俗事象,对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亲密关系展开历史考证和科学揭示。
作者在充分把握资料及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对晋北民间道教的教派源流进行全面考察和梳理,纠正了以往学术界对该区域教派传统的误解,指出全真派与正一派道教在晋北地区的普遍存在。同时,完整地记录了该地区目前现存的道教活态仪式并对各区域道教音乐的音乐形态进行细致分析,终提出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的地域性、共时性和历时性艺术特征,进而揭示出自明清以来晋北民间道教音乐传统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在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中依旧固守传统的原因。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