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藏传佛教都以其深奥的教义、独特的修行方式及庞大而神秘的神明系统,给人以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之感。这些神明是谁?他们有男有女,或呈善相、怒相和善怒相兼具;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手中握有种类繁多的器物,表达的是何种含义?本书意欲以汉英对照、图文结合的画册方式生动展现一个藏密神明世界,解读藏密神明世界中的重要本尊、护法神,以及其所具有的宗教意义。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见于《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参校本。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为昙旷对佛教经典的注疏、解释,大多为孤本,也无传世资料作为印证,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特色是研究禅宗与法相宗、华严宗等唐代佛教宗派传播史、汉地佛教与藏地佛教交流史的重要材料。在内容上,《大乘起信论略述》与《大乘起信论广释》相互印证,正可对读。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 1735),名爱新觉罗 胤禛,笃信佛教,深通佛理及禅宗心法,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曾自比释主,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真正亲参实悟、参透三关的帝王。 本书系影印清雍正皇帝手书《金刚经》及《心经》原文并注释的民国石印本,并附有整理者释读的繁简两种字体的释文。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雍正对于金刚经、心经的文字注释与大义讲解。本书《金刚经》注释内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参照无著菩萨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参考注本有北宋高僧子璇的《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明朝朱棣的《金刚经集注》等;《心经》注释内容的参考注本有明朝高僧宗泐、如玘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及智旭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释要》等。注释部分行文严谨,除总结前人的观点外,不乏独出机杼的精辟阐述,是一
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 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 空有之争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 空有之争 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 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
《佛典汉译评论与佛学中国化》收了大量佛学著述,通过系统梳理,对后汉道远明时期的佛典汉译评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深入探讨了佛典汉译评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和独到的评论体系,归纳出了佛典汉译评论的九大范畴和四大命题,详细论述了佛教、佛学、佛经翻译及佛典汉译评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人们了解佛典汉译评论在佛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有较大的启迪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 小乘经 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之一,是研究敦煌壁画和汉藏文抄本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汉藏文献抄本、敦煌吐蕃遗民的维摩诘信仰和经变中吐蕃人物绘制等现象的梳理研究,探讨了敦煌与吐蕃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
全书由季羡林、汤一介先生担任主编,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武汉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导师级别的专家领衔写作。该书从1998年开始策划,2014年出版。历16年时间。中间经历5次高级别的研讨。
本书按照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专著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论文 和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学位论文 三部分将1836年至2020年出版的有关佛教文学的图书、报刊及学位论文进行了梳理归类,并按照发表年份编排索引,为读者和佛教文学研究者查找佛教文学研究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
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究和关注。西夏文通假现象的发现,深化了对西夏语文学的认识,一来可以纠正此前对西夏文献的误读,二来可以为日后正确解读西夏文献提供一条重要的可行之径。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
本书从“作为文献的经录”和“作为知识与思想的经录”两个方面入手,力图将文献研究与文化阐释结合起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释经录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别从经录体制、分类,经录所记载的译经情况及外典目录对 经籍的著录四个方面,阐释经录所反映的知识兴趣、知识边界、知识深度的变化,以及经录与其他思想、文化之间的关联。下编为“经录考稿”,侧重文献的研究与历史的考据。附录两篇:《汉文 目录学年表》《20世纪 文献研究论文目录》,全面梳理汉文 目录学的发展沿革及20世纪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本书分别从文献、文化两个视角与层面对汉文 经录做了较为立体的考证、探讨、研究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