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宋初高僧永明延寿编集,通过借鉴、吸收、融汇天台、华严、唯识等 各家各派的理论,阐释了以“一心”为宗的思想,认为各家各派尽管名称各异,但都属于方便权施,都是“一心所作”,都属于“一心法门”。“一心”,即如来藏,即一乘法,即诸法实相,是一切修行成佛法门的总名,也是一切经教阐释的核心。本书呈现的以“一心”为宗的心性思想和禅教一致的融合观念,成为中国 禅教关系演变 的一股强劲思潮,影响了宋代之后中国 的格局与走向。本次整理,以《高丽藏》本为底本,通校以《嘉兴藏》本,参校以《永乐北藏》本、《清藏》本、《大正藏》本、《金藏》本,在此基础上对 专有名词、人物典故等做简要注释,并梳理全书所引文献的来源。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 小乘经 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之一,是研究敦煌壁画和汉藏文抄本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汉藏文献抄本、敦煌吐蕃遗民的维摩诘信仰和经变中吐蕃人物绘制等现象的梳理研究,探讨了敦煌与吐蕃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
智昇撰的《开元释教录(共4册)》在诸家目录的基础上加以补阙订讹,记事完备详实,故后世经录皆取为范本。后世历代大藏经除一两种之外,全部仿照本书体系加以编撰。总之,本书在保存佛教 手资料上的文献价值,在完善佛教目录编撰体系上的理论水平两大方面,都达到了 的高度,“本书在现存各种经录中,可算 精之作”。本书和《续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佛教典籍,构成了唐代乃至中国佛教历 重要文献的系列。本次点校,以《碛砂藏》本为底本,校之以《金藏》本(据《中华大藏经》)、《高丽藏》本、《资福藏》本、《永乐南藏》本、《永乐北藏》本、《嘉兴藏》本、《清藏》本和《四库全书》本,并吸收了《中华大藏经》、《大正藏》本校勘记中《普宁藏》本的校记。本书版本属于两个系统,其中,卷一九和卷二〇,两个系统差异较大,所以
“打七”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殊修行方法,指在七天之内通过密集的修行,以达到打死七识妄心、明悟心性的目的。在打七过程中,为参与者开示修行法要、答疑解惑,精妙透彻。教导大家“学佛要明理路、识大体、如法用功”。解七偈语:“三七精勤不虚功,禅定深入开慧目,还家照用善迴护,道在平常日用中。”
本书按照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专著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论文 和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学位论文 三部分将1836年至2020年出版的有关佛教文学的图书、报刊及学位论文进行了梳理归类,并按照发表年份编排索引,为读者和佛教文学研究者查找佛教文学研究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
益大师著作主要分释论与宗论两类。释论括《阿弥陀经要解》、《金刚经破空论》、《般若心经略解》、《楞严经玄义、文句》、《楞伽经义疏》、《占察经义疏》、《法华经会义》、《佛遗教经解》、《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中国 在近现代面临着 的多重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其 多地面向了人间社会和文化, 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实现了自身的“入世”转型。本书首次从近现代 发展与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双向互动中,系统、全面地对近现代 入世转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考察和分析研究。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从历史与现代的双重变奏中对近现代 入世转型的历史进行考察分析,中编是对近现代 入世转型的多向度发展做专题研究,下编则在近现代中国 入世转型视域下对 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这对于传承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的 文化在内的中华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见于《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参校本。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为昙旷对佛教经典的注疏、解释,大多为孤本,也无传世资料作为印证,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特色是研究禅宗与法相宗、华严宗等唐代佛教宗派传播史、汉地佛教与藏地佛教交流史的重要材料。在内容上,《大乘起信论略述》与《大乘起信论广释》相互印证,正可对读。
《石经研究》是房山石经博物馆和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编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年刊,以刊发中国历代儒、释、道石经和房山石经的 学术研究成果为宗旨,以成为主编单位、全国石刻保护及研究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平台为努力目标,以期加强和深化石经的学术研究工作,推动房山石经和儒、释、道石经的保护及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本刊采用以书代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一辑。 第六辑收录了《〈风峪华严石经〉三种流散拓本及录文校注》《藏汉合璧〈圣胜慧功德宝集偈〉影印本》《基于阿含经人物传记资料库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乡宁马壁峪秦王庙唐摩崖刻经考》《房山云居寺赵孟頫题刻残石考》《民国时期的云居寺和房山石经》等7篇文,均质量上乘,各有创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