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安顿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 观自我 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 四圣谛 五蕴 无我 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 观众生 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 观生死 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恐惧
《金刚经》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 今天,在繁忙的生活中,压力、疲劳、挫折、迷茫,容易使我们陷于焦虑,身心疲惫;这时候,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读一读佛经,都可以让心平静下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从容,更积极乐观,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对。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的代表作。作者结合20余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你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 自性本自清净 立论,宣扬 明心见性 ,主张舍弃文字, 直指人心 , 顿悟成佛 ,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由此确立。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传入中国后即广泛流传,千百年来,注经者甚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时,曾多次讲解《金刚经》,本书据其一九八〇年在台北十方书院的讲解记录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 慈悲 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对话、调适和会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慈悲 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慈悲 是开启历史中国意义世界的钥匙,也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砖石。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和中国境内文物遗存,从思想、制度、伦理、风俗等方面梳理专题,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慈悲思想;从造像、壁画、音乐、文学等方面选取案例,发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慈悲精神。
本套书是铃木大拙所著禅学经典著作,包括《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等。既是一套献给入门读者的禅学权威佳作,也是一套适合大众读者的心灵智慧读本。
内容简介: 《大乘经庄严论》,又名《大乘庄严经论》,是弥勒五论之一。它通过二十一品的内容,开显了菩萨一切深广行为,即修学何法、如何修学、何者修学。本论是所有大乘法的总义,也是大乘发菩提心*甚深的窍诀。无论是闻思修行还是研究大乘佛法,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宝典。 麦彭仁波切曾说: 这部论典,无论是谁去讲述、听闻,都能获得讲闻一切大乘佛法的功德。 他为此撰著了一部藏文注释《大乘经庄严论释》。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此论的价值和意义,索达吉堪布将此注释翻译成了中文。
本书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将 佛教中国化 问题还原为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首先, 佛教中国化 换个角度来审视就是 中国人如何理解佛教 ,进一步即还原为*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即 理解如何可能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可证明 中国化 的必然性;其次,既然 中国化 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带来的中国佛教新形态,其合法性又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又可以还原为*基本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也就是对真理标准的分析,即 真理如何可能 。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并结合唐代僧人的传记及金石资料进行分析,回头再来审视 佛教中国化 问题,便能深入到其内在结构中,并且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佛教形态的必然性以及中国佛教的合法性。
中古时期僧人西行求法活动,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亚洲佛教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亦是近年来兴盛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议题。
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作者万峰山人,既是得道高僧,亦是禅画大师,他用诗与画的形式对弥勒佛经进行了解说。本书白话小诗搭配弥勒禅画、碑刻,诗禅画意,优美可读。
序言 导论:现代社会的宗教生活 宗教与民族国家建构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与社会变迁 东西方社会语境中的宗教个体化 上编:佛教、他者与民族国家建构 佛与他者:现代泰国的文明国家与信仰阶序的建构 国家与民族整合的困境:二十世纪以来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裂变 中编:泰国的佛教改革与社会运动 佛使比丘与当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建构 社会变动之林:当代泰国公民身份的重构 下编:泰国中产阶层的个体化与禅修实践 身心锤炼: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修行实践与身体技术 宗教双符制:泰国城市中产阶层修行实践中的语言、空间与文化亲密 安住于当下:泰国城市中产阶层修行实践的社会机体论分析 结语:宗教中的他者与文明 附录:文化间性与学科认同:基于人类学泰国研究经验的方法论反思 后记
佛都是世界三大 之一,约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但在当时並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间, 和玄学结合起来,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隋唐时期,中国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多的众多的宗派,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相宗,又称识宗,是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继承印度瑜珈派学说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成唯识论》是其依据的重要论著之一。“校释”对此书的名词、概念作了详尽的注释,并加有本段大意。
《不惧》,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实在、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塔铭,是僧人的葬塔铭文,以撰述生平事迹为主,属于传记文学。本书以塔铭为研究对象,不仅整理、辑录了隋唐五代僧人塔铭文献400余篇,还对其中留有书家姓名的塔铭做了梳理与统计工作。本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塔铭的生成演进规律,研究隋唐五代塔铭的文体特色与文学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文化、历史、书法美学等方面解析塔铭与社会风气、文化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各种联系,窥探塔铭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事件,从而对隋唐五代僧人塔铭的文献价值、文学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史学线索价值予以深刻的分析与揭示。
本书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台湾丽文文化公司出了增订版。今再作若干修订,编入“周裕锴禅学书系”。全书分九章,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宗史与诗歌史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了禅宗对于诗歌的渗透,禅宗的世界观、思维形式等对诗人的人生哲学、思维形式,对诗歌的风格、流派以及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书以“人文 ”概括中国的 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 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 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 学对“ ”的界定。人文 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 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 全书共分五章:“人文宗教:中国 史的核心范畴”,“天道人情:中国 的思想基础”,“感应道交:中国 的神秘体验”,“会通共生:中国 的关系格局”,“混元并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图景”。作者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人文 ”视为一种世界 的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