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高山,9岁上学,14岁辍学,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板车。1983年承包高山异型玻璃厂。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100%依赖进口的历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国内A股。2001-2005年,经过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某些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制造水平,成为——宾利、奔驰、宝马、路虎、奥迪等豪华品牌重要的全球配套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厂商,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地设有工厂。2009年5月30日获得 “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 “安永企业家奖”于198
《金刚经》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 今天,在繁忙的生活中,压力、疲劳、挫折、迷茫,容易使我们陷于焦虑,身心疲惫;这时候,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读一读佛经,都可以让心平静下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从容,更积极乐观,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对。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的代表作。作者结合20余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你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 自性本自清净 立论,宣扬 明心见性 ,主张舍弃文字, 直指人心 , 顿悟成佛 ,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由此确立。
内容简介: 《大乘经庄严论》,又名《大乘庄严经论》,是弥勒五论之一。它通过二十一品的内容,开显了菩萨一切深广行为,即修学何法、如何修学、何者修学。本论是所有大乘法的总义,也是大乘发菩提心*甚深的窍诀。无论是闻思修行还是研究大乘佛法,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宝典。 麦彭仁波切曾说: 这部论典,无论是谁去讲述、听闻,都能获得讲闻一切大乘佛法的功德。 他为此撰著了一部藏文注释《大乘经庄严论释》。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此论的价值和意义,索达吉堪布将此注释翻译成了中文。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 慈悲 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对话、调适和会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慈悲 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慈悲 是开启历史中国意义世界的钥匙,也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砖石。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和中国境内文物遗存,从思想、制度、伦理、风俗等方面梳理专题,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慈悲思想;从造像、壁画、音乐、文学等方面选取案例,发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慈悲精神。
玄奘法师经典译丛 是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是将玄奘法师的经典著述、传记等进行英译出版。该丛书包括《大唐西域记》(汉英对照)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对照),对弘扬民族精神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且提高海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西安历史与传统的深入理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对照),全书共十卷,前五卷记述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的经过,后五卷记述玄奘回国后译经的经历。其在叙述玄奘的行历与记录西域人文景观上,与《大唐西域记》互为经纬,堪称双璧。本书以《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本)为底本,翻译时精心考证,反复推敲,并加有千条注释作以解析,达至内容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又突出东西方语言文化特色,在保留文言古雅风尚的同时,体现英文的直
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 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干与前人不同的新看法。作者首要关注的,是思想之流变,而非宗派法门之兴衰,由此对于禅的流变,得出了独到精深的见解。
明清之际,以钱谦益为中心,包括程嘉燧、李流芳、王志坚、毛晋、金圣叹、徐增、归庄等在内的文人,以传承宋濂至归有光一系的文人经学为己任;与此同时,佛学界兴起刊刻方册藏、以教疗禅和重视佛经古注疏等征实学风,诸人亦积极参与。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互激荡,为明清之际文学思想史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动力。本书试图通过考察明清之际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互动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关系,揭示这种互动对文学理论演进的推动作用。
本书是对近年来新疆境内发掘、发现的 遗址和出土的 艺术品进行考察和研究集大成之作,重点介绍了科学发掘和考古调查的 建筑遗址。通过参考 典籍,论述了新疆古代 寺院的建筑结构、应用功能及其意义等,并对出土的雕塑和壁画进行了整理研究,考证其名称、诠释其内涵、探索其艺术价值,揭示了新疆古代 建筑的构成,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雕塑和壁画的发展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泰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泰北历史上出现的兰那王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兰那王国强盛时期,泰北佛教发展至鼎盛,形成了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佛教文化圈,与西双版纳佛教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流频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彼此佛教的复兴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立足于历史学与宗教学,通过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整理、分析,对泰北兰那王国的形成发展与泰北佛教的传入、兰那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泰北佛教的变迁、与西双版纳佛教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解析,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把握和探究。
本书是以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对这一时期的佛教与佛教文学的关系,以及佛教诗文、佛教游记、僧传文学、佛教神话等体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相对完整地勾勒出了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的面貌及肌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对近年来新疆境内发掘、发现的 遗址和出土的 艺术品进行考察和研究集大成之作,重点介绍了科学发掘和考古调查的 建筑遗址。通过参考 典籍,论述了新疆古代 寺院的建筑结构、应用功能及其意义等,并对出土的雕塑和壁画进行了整理研究,考证其名称、诠释其内涵、探索其艺术价值,揭示了新疆古代 建筑的构成,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雕塑和壁画的发展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选题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14BZJ006)的结项成果。书稿以历史文献为中心,充分利用同时代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并跟踪关注、吸收海内外相关研究信息,分析了4至6世纪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在持续了200多年的由少数民族政权主导的统治期间所爆发的严峻的 胡汉 民族冲突、文化碰撞及政权对立等一系列重大社会矛盾,并认为 中国化 的佛教在*终达致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汇,以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 大一统 中发挥了 文化中介 和 文明纽带 的作用。全书分为 大一统 与十六国北朝时代精神 佛教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融汇的社会功能 政教关系视阈下的佛教 中国化 与民族 大融合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众佛教信仰与民族融合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