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世界上*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 游历 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 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
斯宾诺莎著的《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 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 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六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 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灵魂伴侣;成功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很好途径。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最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道德·上帝与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是作者试图将社会伦理、精神追求、基本规范与 信仰联系起来考察的一种尝试。这不单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以至世界在二十世纪的历史, 涉及如何看待“现代性”的诸多问题。作者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思想都是作为问题而出现的,陀氏提出的不仅是他自身时代的问题,也是整个“现代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作者看来,主要是围绕着道德、上帝与人的范畴展开的。
《荒漠甘泉》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灵修巨著。正如其名字所喻示的那样,它最鲜明的特征,是能帮助人们在人生的荒漠中寻获甘泉。 作为一本少有的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读者阅读的名著,其最引入注目的地方是书中随处可见的警言佳句。《荒漠甘泉》采取一天一篇的形式,全书共366篇短文。每篇短文或讲述寓意深刻的故事,或阐述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直接向着人的内心说话。 作为一本具有广泛、持久、深厚影响力的书,其力量来源于它展现了一种能够胜过一切境遇的力量。它的每一篇章所指向的,都是一个能在患难中带给人随时帮助的活水泉源。任何遵循这种指引的人都能向着自己的境遇夸胜。正因为此,虽然每一篇短文直接的关联并不大,但事实上都能让干渴难耐的人看到汩汩泉源,这样的一致性是极其罕见的。
《道解人生与自然规律》提供一种生存智慧。这智慧可以用形象化的概念来表现:人的性格是方,做人的原则是方;做人不讲原则,规避规则,只圆不方,一味圆滑,那么什么手段都会使出来,社会必因此陷于无序,人必因此活得紧张。人本身是自私的,但老子以“无私”而“成其私”,即以个性与原则的“方”去应对共性与他人的“圆”。
我们的身体是神奇妙可畏的创作。诚如诗篇139篇14节中说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杨腓力和保罗?班德医生一起,为我们揭开身体中所隐藏的神的宝贵信息和意念。 原来,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座使人迷乱的细胞动物园,它是由许多个别、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阅读身体犹如阅读,让我们更深认识上帝作为的奇妙,我们的受造绝非偶然;也更加肯定我们的自身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每一个头发、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关节,作者透过细胞、肌肉、骨骼等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原来我们自身之内充满了创造的。在书里跟随作者阅读身体,可以拓宽我们的属灵视野,也让我们更深明白保罗所说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真理,我们的身体构造也象征了我们的所处的
1882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令“狂人”宣布“上帝死了”。1889年1月,即将崩溃的尼采在 的话语中却透露出“上帝就在尘世”的消息。在尼采 的文字中,他早年对 的贬斥销声匿迹了。本书通过对尼采 的书信、手稿与其已发表著作之间内在关联的研究,试图重建这些“哲学—叙事实验”盘根错节的文本发生的过程,从中探寻从“上帝已死”到“上帝仍在人间”之间的思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