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著的《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 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 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六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 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灵魂伴侣;成功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很好途径。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最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26lt;圣经%26gt;与文化》是在内容依托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研究”推出的系列英语内容依托教材之一。本教材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具有中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郭良原编著的这本《德兰修女嘉言录》瑰集了德兰修女关于爱心与使命、贫穷与痛苦、怜悯与慈善、施舍与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界对影响欧陆现代国家形成的启蒙思想探讨很多,所受影响很多,所受影响也深,但对影响英美等国改良的加尔文主义却少有探讨。本书从历史性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一个加尔文王主义的研究思路。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兰西、诺克斯的苏格兰、清教的英格兰、殖民地的美国)形成的深刻影响。首先,作者回顾16世纪中期约翰 加尔文的思想在日内瓦城邦的产生和发展;其次,追溯了16世纪70年代加尔文主义怎样影响人民的抗命权和宪法权利等方面的合理性、系统性和非宗教性;在第三章中,作者讨论了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在教会和国家誓约中的发展;第四章,阐述了清教徒经历的斗争及其结果,这也是17世纪英格兰革命的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郭良原编著的这本《德兰修女嘉言录》瑰集了德兰修女关于爱心与使命、贫穷与痛苦、怜悯与慈善、施舍与
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的代表作《 教真相:对十八世纪的回忆兼论十九世纪的危机》于1843年出版。全书分为20节,从不同方面揭示 教造成的异化和虚假的普遍性。鲍威尔在承认 教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刻地指出 的本质就是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给 和信徒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斗争与苦难。本书表面上是批判 教,其实质是反对十九世纪普鲁士国王正在推行的“ 教 ”原则,反对人的自我异化,促进人的自由。
《 教文化概览》由徐弢、李思凡著,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即历史考察、经典解读、教义分析和 实践。在“历史考察篇”中,我们将以 教历 的几位灵魂人物和几起重大事件为线索,对 教的产生发展及其三大宗派( 、东正教和新教)的兴衰变迁做出画龙点睛式的评述;在“经典解读篇”中,我们将首先从整体上介绍当今世界上影响 的经典—— 的独特性质、编写过程、疑难问题和阅读技巧等等:在“教义分析篇”中,我们将系统介绍和分析基督教的几大核心教义(上帝论、 论、原罪说、救赎论、末世论等)的来龙去脉和真实含义;在“ 实践篇”中,我们将分三个层面来介绍基督教特有的 礼仪、重大节庆、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为了兼顾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读者,《 教文化概览》没有像很多相关的研究专著那样使用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语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