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国城市的兴衰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客观指出了由于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以及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 城市病 以及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有重要意义。
本书收录了马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发表的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题的11篇文章。讨论中国的 民族问题 ,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把 民族 这个鸦片战争后引入中国的西方概念具体应用到中国社会。本书的中心内容即为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场景。其余各篇分别涉及族际通婚、双语教育、婚姻制度等族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还有几篇介绍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概况、美国族群关系演变等课题。 本文集回顾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空间,也充分反映了改革时代的制度精神,释放了基层社会的活力。本书精选多位社会学学者的相关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产权研究,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入阐释乡镇企业在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回答了产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乡土性与现实性等重大问题。 乡镇企业的活力之源,在于它将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传统资源和本土策略与现行体制结合起来,也与外来制度融会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造,印证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 适西再未归 ,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泰勒与德鲁德基于2004年的*版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改写。本书对作为现代全球城市化 骨架 的世界城市网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描述。通过对2012年全球175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全球526座城市之间由公司内部联系产生的城市网络进行分析,进而对全球各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连接性、区域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2000 2012年间网络连接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其研究结果为理解全球经济与生态危机中的城市以及城市-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原题 中国农民的生活 ,在国外出版后译成中文引入国内。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跨境遇的“水土不服”,实务工作也沦为一种“仪式”和“表演”。对此,本书诉诸反思、批判和重构的精神,分别从教育、理论和实务、职业等层面对其进行了检视,并阐释了内生性本土化——土生化的概念和策略,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想路径:专业自我殖民化、本土化、土生化和国际化。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城乡一体化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课题,本书以苏南吴江震泽为样本,研究了苏南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苏南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本书总报告综述了2015年深圳劳动关系工作取得的成果;人力资源保障篇展示了深圳市各级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在人力资源保障领域的理念创新与工作亮点;工会组织发展篇介绍了深圳市总工会大力开展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工作,为源头治理劳资纠纷闯出一条新路;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测评篇介绍了深圳坚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测评的工作,并对各类企业进行了总结研究;专题研究篇围绕当今深圳劳动关系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建议。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 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 格罗斯 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
本书以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为主题,利用*的调研成果,对上海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从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社会治理创新“上海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译文纪实)》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这本书的灵感形成于一个煤矿之中。当时,我身处俄亥俄州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乘着一辆没有车顶只能蹲坐的小矿车,在一片乌漆漆的黑暗中哐哧哐哧向前翻滚。我的屁股墩儿挤压着旁边矿工的背,脚踩在别人的脚上。所有人都“低头哈腰”,免得头上的安全帽碰到低得不能再低的顶板。帽子上的头灯照不了多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摇摇晃晃的杆子和横梁,撑着整个地方不至于崩塌。这不是人呆的地方,这不是人呆的地方,这不是人呆的地方,在小矿车磕磕咔咔的响声和快要跟不上的心跳中,我的脑子里只回荡着这样一句话。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集成,内容涉及青海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针对“产业转型”、“三江源”、“生态文明”、“民族团结”、“民生改善”、“大美青海”等主题,展现了青海以“三区”建设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贡献,真实、全面地反映了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从战略高度对2014年青海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综合阐释和认真分析,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
本书结合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为转型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基于战略制高点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制胜密码,一起探求如何构筑中国制造软实力。本书共六章,*章分析了转型时代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第二章思考中国制造转型前的回归之路;第三章剖析中国制造成功转型需要舍弃的包袱和障碍;第四章一起探求和发现成功转型与持续发展的各种 势 及红利;第五章探索中国制造企业顺势而为、制胜的方法,提出构建中国制造软实力的十大密码,思考 使命分担制 对于中国企业的独特价值,思考中国企业全球商业领导力的构建路径;第六章探索中国制造企业的基业传承之道,构建持续的软实力。本书适合制造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士,也可以作为金融与投资业人士、制造业研究学者、政府工业规划与管理人士的参考,还可作为理工类与管理类大学师生的参考
随着农业的转型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已不仅再像过去那样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辛苦劳作,而是把握时代的机遇,发挥自己的辛勤与智慧,改变自己乃至于整个农民群体的命运,产生以大学生回农村创业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农民奋斗的故事。本书将呈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民在新时代浪潮下,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奋斗故事,并通过专家学者细致分析,阐述这些故事所反映的时代因素、政策背景等。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高速增长的经济,使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全球资源竞争中的劲敌。以粮食为核心的争论引起国内外学者和政客的广泛关注。事实上,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20年时间里,中国粮食总置消费并未大幅上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停滞和下降。《中国人口变迁与粮食需求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丛 博士论文卷》从人口这个外生因素的变化出发,考察人口结构、食物营养与粮食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人口政策调整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问题进行判断。
城市病治理涉及中国城市化主体形态和发展道路的争论,优先发展大城市或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都过于偏颇。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通过构建特色小城镇,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城市与广袤乡村之间的空间网络联系,提升城市体系的结构化自组织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理应成为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功能拓展区域,成为依托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城市病治理路径的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 融合区。 《大城小镇: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与小城镇发展》基于城市学、历史社会学、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等学科理论方法,结合国家经济社会结构演变历程和中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经营等领域的发展经验,重点从系统、空间、结构、功能等多维度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与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之
本书是《当代日本中国研究》第六辑,侧重经济和环境领域,经济篇论文5篇,有宏观上的国家财政结构、制度、产业模式,也有具体某个行业、某个群体的发展现状,涵盖面广,非常具有代表性;环境篇论文6篇,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案例均有涉及。
本书将北京市农民工区分为本地农民工与外地农民工,分别从户籍身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公共服务政策,并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16名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后提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农民工是北京的新市民,应当平等享有所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尊严。
本书主题:在英国,我们如何创造更好的城市和城镇,来供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我们在这样做的同时,是否能够为同处在类似困境中的其他国家提供经验? 英国的城市并未像它原本应该的那样正常运转,社会不平等和区域差异也没有表现出消失的迹象。所有促进经济增长,并将其扩散到城市中更贫苦地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许多新的城市发展和再开发都未达到标准。而在欧亚大陆,有的城市已经设定了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标准。本书着眼于斯堪的纳维亚、德国、荷兰和法国的*实践案例,并提出建议,以供英国及其他国家学习如何能发展得同样好。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分析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可持续发展、住房政策、交通和开发机制等,并探讨了英国的实践为何不能奏效。 第二部分开启了一段欧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