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 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 金翼 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 察机 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本书围绕中国城市的兴衰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客观指出了由于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以及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 城市病 以及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空间,也充分反映了改革时代的制度精神,释放了基层社会的活力。本书精选多位社会学学者的相关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产权研究,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入阐释乡镇企业在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回答了产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乡土性与现实性等重大问题。 乡镇企业的活力之源,在于它将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传统资源和本土策略与现行体制结合起来,也与外来制度融会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造,印证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本书收录了马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发表的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题的11篇文章。讨论中国的 民族问题 ,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把 民族 这个鸦片战争后引入中国的西方概念具体应用到中国社会。本书的中心内容即为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场景。其余各篇分别涉及族际通婚、双语教育、婚姻制度等族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还有几篇介绍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概况、美国族群关系演变等课题。 本文集回顾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 适西再未归 ,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原题 中国农民的生活 ,在国外出版后译成中文引入国内。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泰勒与德鲁德基于2004年的*版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改写。本书对作为现代全球城市化 骨架 的世界城市网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描述。通过对2012年全球175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全球526座城市之间由公司内部联系产生的城市网络进行分析,进而对全球各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连接性、区域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2000 2012年间网络连接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其研究结果为理解全球经济与生态危机中的城市以及城市-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跨境遇的“水土不服”,实务工作也沦为一种“仪式”和“表演”。对此,本书诉诸反思、批判和重构的精神,分别从教育、理论和实务、职业等层面对其进行了检视,并阐释了内生性本土化——土生化的概念和策略,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想路径:专业自我殖民化、本土化、土生化和国际化。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时代废弃物。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译文纪实)》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随着农业的转型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已不仅再像过去那样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辛苦劳作,而是把握时代的机遇,发挥自己的辛勤与智慧,改变自己乃至于整个农民群体的命运,产生以大学生回农村创业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农民奋斗的故事。本书将呈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民在新时代浪潮下,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奋斗故事,并通过专家学者细致分析,阐述这些故事所反映的时代因素、政策背景等。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 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 格罗斯 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
本书以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为主题,利用*的调研成果,对上海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从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社会治理创新“上海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发展(2014)》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共有十七篇论文,内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媒体企业社会责任、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舆论场的生成,等等。研究论题结合当前实际案例进行探讨分析,案例新颖,视角细化,如以中国电信“心系天下”品牌为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营销顶层设计。
本书总报告综述了2015年深圳劳动关系工作取得的成果;人力资源保障篇展示了深圳市各级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在人力资源保障领域的理念创新与工作亮点;工会组织发展篇介绍了深圳市总工会大力开展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工作,为源头治理劳资纠纷闯出一条新路;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测评篇介绍了深圳坚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测评的工作,并对各类企业进行了总结研究;专题研究篇围绕当今深圳劳动关系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建议。
本书将北京市农民工区分为本地农民工与外地农民工,分别从户籍身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公共服务政策,并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16名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后提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农民工是北京的新市民,应当平等享有所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尊严。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在拥堵的街道上或地铁的轰鸣中度过一天初的一个小时,目之所及的是千篇一律的 国际范 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桥地道和茫然失序的人群车辆。这就是城市生活的本来面貌吗?城市应如何建造,人类该如何生活其中? 乔纳森 罗斯认为,城市就像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感知并适应周围的变化,而理想的城市,是人类与文明的碰撞和联结。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启发,作者进一步提出,只有通盘考虑五个方面 凝聚、循环、韧性、社区与同情,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长远和谐,城市才能更宜居,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全书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城市规划理念融为一炉,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变革与可能。
文化体制是国家发展重要的问题之一,文化体制的建立、改革和变迁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洪明星著的《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 以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为视角》以国家、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的介入和相互关系为研究方向,深入剖析和解读了当代中国文化体制的形成、发展、转向、变革、现状及问题,并尝试用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的理论去研究其背后的种种逻辑关系和客观规律,以期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制度创新》是一本调研报告集,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宁夏、安徽、青海、浙江等地的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制度的创新,希望从中探寻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路径,从治道变革中发现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推进中国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制度创新》由刘培峰等编著。
由丰子义*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首先对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作了一个总体把握,而后对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作了深入提示,*后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原因与条件、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现代社会发展与社会运行的转轨、现代社会发展与历史传统的调适、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思想。
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中再一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从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农村有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建设上,农业发展的同时,非农产业方兴未艾,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 淘宝村 几乎全民从事非农产业的现象;文化构筑上,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纷纷建立,初步改善城乡文化事业上的巨大差距;社会保障上,新农合、新农保社会保险逐渐落实,避免农村缺乏风险保障的尴尬局面。本书将整理呈现反映新农村发展的故事,尤其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具有时代意义故事,同时,通过专家学者分析,阐释这些故事所揭示的新农村发展的动力、前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