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三年多来走访、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的成果。主要内容围绕乡村振兴,从县、镇、村多个层面展开,涵盖剖析基层领导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讲述乡镇在城乡间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探讨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呈现了真实、丰富的乡村与县域实践案例。 本书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大量一手资料和实例展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阅读这本书,读者能清晰把握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提供思路。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二卷,时间分段是中世纪。 本卷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使得女性背负着单一的职责与标签,但经过历史学家基于大量史料的专业分析发现,中世纪的女性并非毫无成就地在其中沉沦和沉默。在那近千年的历史中,女性尽管越来越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奇异的他者,但她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发出声音,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着财富,为思想宝库积累着智慧。同时,在如 宫廷爱情 骑士精神 这样的新型意识形态中,女性通过与男性的博弈,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为后世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将遥远的未来形象化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立方体,从立方体的六个面 快速发展、城市化、群体化、全球化、激进变革、道德价值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向读者展示了2050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2120年的人类生活,以及如何塑造你的未来。本书希望告诉读者关于未来的辩论将不再是针对一些显而易见的趋势,而是针对至关重要的时机,要把握住未来,否则未来就会掌控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这本著作正是他们的案头之书;对于那些渴望更好地享受科技便利、适应未来社会的个人来说,这本著作也是其可靠的生活指导和思想准备。
纸币施行合法可以调剂金融、便利转运,但须有足够的准备金作为信用的担保,纸币滥发则易引发金融混乱。《中国纸币史 法兰西纸币祸史/专题史丛书》包括两册书:《中国纸币史》和《法兰西纸币祸史》。龚冠华著的《中国纸币史》叙述中国自汉代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纸币发展的沿革,自汉代鹿皮代币开始,宋朝纸币(交子)发展成熟,到元朝十分发达兴隆。清朝和民国时期纸币的发展则比较曲折复杂。辖益脱著的《法兰西纸币祸史》叙述法国大革命时期政府滥发纸币带来的种种弊端,对当今的纸币发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作者刘燕舞老师2014年10月曾在我社出版《农民自杀研究 》,首印1500册,当年年底被评为我社十大好书,社会影响反响不错,还得到*总理的批示。2016年6月,此书重印100册,早已售罄。现在,作者将其近十年的田野调查文章结集出版。书稿中所写文字从2007年起,至2016年结束,在这十年间,作者刘燕舞持续在中国乡村做田野调查,对农村变化的诸多方面有一些*直接的感悟,观察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农村家庭变化、村庄治理、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土地纠纷、农田水利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面观察乡村中国的 多棱镜 。文字方面,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容,尽量做到用比较直白的话说比较学术的问题。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进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接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国内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2015年,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建构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奠定基础。本书以“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为主题,梳理2015年媒体格局,解读传媒政策,分析传媒形态,探究中国传媒的现状与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在打破机制和形态的藩篱,以互联网为传播中心,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在竞争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呈现纷繁复杂、活力无限的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 产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其中,弱势心理的出现和扩 散蔓延是当前中国社会心理方面的一个典型现象,引 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 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和理解 当前社会弱势心理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不足以深刻 回答为什么伴随着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心理却呈 现弱势化这一根本问题。鉴于此,赵书松*的《社会 转型时期弱势心理研究》以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为基 础,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弱势心理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 讨。 本书研究以社会互动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为理论 基础,主要分析四个问题,即社会转型时期弱势心理 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弱势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弱势心 理是如何扩散的、如何有效干预弱
本书通过对清代贵州黔东南地区一个以木材种植与采运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少数民族村寨加池的描述与讨论,揭示了加池寨以房族为核心的村落社会生活样态。通过官私文献的运用,详细探讨房族在自身发展、村落内部、村落之间及区域社会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以加池寨为代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特色的房族发展模式、样态及房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关注和探索,不仅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具地方性特色的宗族个案,也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
基督徒之爱或慈善的观念是约翰?温斯罗普、托马斯?杰斐逊和阿伯拉罕?林肯的政治思想的强大基础,而他们都是美国民主制度形成关键奠基时刻的领导者。作者解释了他们是如何理解和使用慈善的,揭示出使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政治理想的可能与问题所在。本书首先分析了美国早期的文献和温斯罗普有影响力的讲话,以展示出清教神学,也即那位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正是他*早将美国视为一座 山巅之城 )所凭借而闻名遐迩的学说,是如何在早期共和国里激起人们的自治,以及共同体内的关爱观念,而且即便是其中严厉的层面,也都使得像杰斐逊的启蒙信念这样的东西在自由民主制中变成了一种可喜的进步。之后,作者通过比较杰斐逊之前写的《独立宣言》草稿和他的《*次就职演讲》,证明了一定的慈善观念是现代政治自由的必要补充。
本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篇组成,分别围绕我国海洋文化、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执法与权益维护、海洋环境、涉海就业、海洋政策与法制、海洋管理、沿海区域规划等领域和主题,以官方统计数据或社会调查为基础,进行了深入描述,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南与淮北的社会变迁可 以说是“乾坤大挪移”式的。淮北曾领先或至少不落 后于其他地区达3000年之久,在唐以前,长期被视为 “鱼米之乡”;而近一个千年纪则完全衰落,成为 经济、社会及生态欠发达之地。江南却在近1000年以 来稳步向前发展,南宋时代,太湖流域成为国家的核 心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以来, 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纺织技术的进步,江南已遥遥 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更领先于淮北地区。马俊亚的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以江南淮北为 中心1680-1949)(精)》对江南和淮北进行对比,以找 出社会发展和社会衰退的决定性因素及其本质
本书*、二、三章论述战国授田制形成基础与历史内涵、秦授田制的历史特点、汉代授田及其私有化的历史过程。第四章论述秦汉田税征收方式与农民田税负担,考察 税田 制的由来和实行情况以及田税货币化对农民负担的影响。第五、六章讨论算赋合更赋的生成与演变从训诂和历史不同层面分析 算 的含义与功能,考释文献和简牍 中 算 的各种含义, 更 的内容,说明算赋、更赋的生成和演变。第七、八章讨论户籍管理与社火等级和社会控制问题
《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在历史材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了冷水沟村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及其发展趋势,翔实描述和展现了村庄的区位与演革、人口与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村政和村庄精英的变化、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关系演变的特征等内容。它是村庄发展历史的一种整体叙述,也是中国近百年农村变迁缩影的展现。 《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由林聚任、解玉喜、杨善民等著。
本书以新中国初期得到中共中央和*充分肯定的中南乡村社会改造为研究对象,将乡村社会改造置于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双重视野中,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习等在内的乡村经济关系的革命、社会秩序的重建、民众思想观念的改造过程,以及乡村社会改造的性质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特点、地位和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深化了人们对乡村社会改造的性质、意义和由此决定的社会转型趋势的认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家庭正经历着种种前所未有的变迁。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新兴大众媒体,手机媒体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理解新媒体对正经历着现代化冲击而发生结构剧变的农村家庭单元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新的技术来调节家庭内部、家族内部乃至整个农村与现代社会的传播,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传播学者关切的问题。希望本书能够对此有所启发。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与中国近代相始终,并贯穿于其他各种思潮之中,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代表人物(如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和群体(如国家主义派、再生派、战国策派等)的研究较多,对某一时段(如晚清、民国初年、抗战时期等)的民族主义的研究较多,而对整个中国近代(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建构则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尤其是缺乏对 中华民族 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的关系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一大不足或缺失。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一不足或缺失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共同编撰完成。全书通过总报告和二十余篇专题报告,反映国民休闲生活,跟踪休闲相关政策,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推进休闲学术研究,借鉴国际发展经验,试图从休闲这个生动鲜活的视角,记录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推动中国休闲事业的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