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由 思想与社会互动 入手,在楚竹书所见战国早期的社会与学术图景的基础上,以诸子学说、学派为重点,对楚竹书所反映之学术史的发展作了有深度的探讨,在学术发展的纵向与共时两个层面,填补了早期儒道学派发展、相互关系等诸多先秦诸子学术认识之断层。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从 天人关系 人伦思想 治世思想 等方面,对楚竹书中突出反映的儒家政治思想作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全面阐述了其与战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打通了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关联。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科堡-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变史的另类省思。
改革开放40年来,流动人口兴涨不衰,相关政策经历了适应、鼓励、控制、调控、多元化引导的历程,但户籍的长坚之铁依旧将他们排斥在外,形成了流入地社会的第三类人群。本书从致富、安居、保障、就学、融入入手,以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流动人口逐梦的现状、变动趋势及影响要素;以深入的个案访谈,挖掘数字背后梦想难圆的故事与机理;以系统性的政策分析,阐释破解圆梦路上户籍墙、制度墙和理念墙的途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有助于政府部门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提供,有助于让在城市中寻梦、逐梦之人,终有梦想绽放之日,让他们的逐梦之旅与“中国梦”的实现共时与同步。
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开发与模式转换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关键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和新模式》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首先从消费结构与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开始,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及地区收敛性;其次,从影响收入差距的两个方面(要素价格扭曲及社会资本)分析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后,从上市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实证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绩效的影响,为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及新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收入本书的15篇文章,大体可以反映作者过去二十年的学术轨迹,主要包括对秘密社会、概念史、记忆与认同等围绕中国社会史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作者从不同角度攀登历史研究高峰的学术努力。
臧知非著的《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精)》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本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统一的原则,以长时段、大视野的眼光,力图贯通式地探讨战国、秦汉时代土地、田税、算赋、更赋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分析农民身份地位演变的制度因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南与淮北的社会变迁可 以说是“乾坤大挪移”式的。淮北曾领先或至少不落 后于其他地区达3000年之久,在唐以前,长期被视为 “鱼米之乡”;而近一个千年纪则完全衰落,成为 经济、社会及生态欠发达之地。江南却在近1000年以 来稳步向前发展,南宋时代,太湖流域成为国家的核 心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以来, 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纺织技术的进步,江南已遥遥 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更领先于淮北地区。马俊亚的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以江南淮北为 中心1680-1949)(精)》对江南和淮北进行对比,以找 出社会发展和社会衰退的决定性因素及其本质
本书为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由国内外专家共同研究撰写。全书分主报告和六个专题、14篇专题报告,分别为:未来中国人口健康展望;构建促进健康的社会服务体系;医疗筹资体系的可持续性;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医药系统中的创新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研究,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