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农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 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 格罗斯 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
罗马俱乐部的靠前本报告《增长的极限》发布后引起全世界的反响,开启了对环保和生态的关注。 2012年出版的报告《2052年》, 是在改良的世界动态模型上,进一步对未来的40年做预测。本书专为罗马俱乐部成立50 年周庆所写,对扭曲了的优选化经济框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出建议;对于未来的发展,从宗教、哲学的根源来探讨并指出,需要转向东方所倡导的共生平衡。
计算、工具、机器人技术、数字成像和仿真建模等方面的进步使科学变成了一个技术驱动的事业。政府、工业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传统的科学的价值和客观性提出了严肃的挑战。某些深刻的变化使得许多人推测,我们正处在科学史的跨时代突破之中。本文集从哲学、历史、社会和文化等角度对这种跨时代断裂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科学史上的案例或哲学史上的理论,本书的作者们对这一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争论的问题包括:科学还是一种纯粹的认识论事业吗?科学的需求与技术的需求交织在一起了吗?如果后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何看待大学科学走向市场化的做法?等等。总之,对于科学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是否已经出现了历史性断裂,本文集集中反映了相关的争论。这些争论会为当前和未来的
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属于综合性的学术领域,本书在中华文化,尤其是两岸交流的背景下,采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神明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自然崇拜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梳理、分析其历史渊源和神缘交流的现状、特点与作用,揭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构架下民间信仰的发展规律与具体特点,并从客家民间信仰的角度审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为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提供学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们专注于寻找宏大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身边在一起劳作、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人们产生的无比惊人的创造力。《新经济的召唤:设计明日世界》用丰富的实例告诉我们,来自优选不同社群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替代性经济,一种滋养自然而不是危害未来的新经济。这些案例,以大地、水源、衣、食、住、行、健康等人类永恒的需求为线索,编织成一幅希望的图景。在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生生不息,才是专享有意义的 增长 我们需要健康的土壤,清洁的水,拥有活力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以及更有弹性的社会。这正是全书传递的核心信息。
本书主要由 思想与社会互动 入手,在楚竹书所见战国早期的社会与学术图景的基础上,以诸子学说、学派为重点,对楚竹书所反映之学术史的发展作了有深度的探讨,在学术发展的纵向与共时两个层面,填补了早期儒道学派发展、相互关系等诸多先秦诸子学术认识之断层。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从 天人关系 人伦思想 治世思想 等方面,对楚竹书中突出反映的儒家政治思想作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全面阐述了其与战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打通了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关联。
《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是一部村落民族志,以南村这个普通的珠江三角洲村庄为研 究对象,借鉴格尔茨的“更有活力 的功能主义方法”,通过观察和分 析南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变迁探讨了地方社会在全球化与地方化 的同构过程中主动与被动的实践。 一方面,村庄的历史,人群的经验 是镶嵌在国家的或是国际的局势变 动的框架之内而被牵动着的,另一方面,地方社会的变化根植于地方 性的文化脉络和机制,它们稍加转 化以应对与适应来自外界的冲击。 地方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活力与创造 力,也正是我们在全球时代促进本 土文化自觉构建和谐的新的地方社会的基础与动力。 《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由邹琼编著。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科堡-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变史的另类省思。
本书立足中华文明自身的发展轨迹,从舆论学的视角阐发中国传统社会舆论存在的基本形态,认为,水舟论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场域中的舆论建构,禅让制是中国传统舆论的特殊形态;风草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舆论观念;圣人论是中国古代的舆论管控主体;民谣(谣言)是中国古代民间舆论的表达方式;《诗经》是中国先秦舆论建构的感性表达;村规民约是中国民间小传统舆论运作的法典;礼乐传播是中国传统社会深层的舆论引导;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舆论与天意、道德、媒介、监查制度等方面的关联,从而呈现了华夏舆论学的整体框架。
改革开放40年来,流动人口兴涨不衰,相关政策经历了适应、鼓励、控制、调控、多元化引导的历程,但户籍的长坚之铁依旧将他们排斥在外,形成了流入地社会的第三类人群。本书从致富、安居、保障、就学、融入入手,以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流动人口逐梦的现状、变动趋势及影响要素;以深入的个案访谈,挖掘数字背后梦想难圆的故事与机理;以系统性的政策分析,阐释破解圆梦路上户籍墙、制度墙和理念墙的途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有助于政府部门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提供,有助于让在城市中寻梦、逐梦之人,终有梦想绽放之日,让他们的逐梦之旅与“中国梦”的实现共时与同步。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到来之际,立足我国社会矛盾的整体变迁,揭示社会矛盾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经验,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皋作为信访领域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一位信访工作者,通过自身的信访实践,聚焦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农村、生态等领域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通过对诸领域矛盾形态及其成因的揭示,探寻社会矛盾化解的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和中国智慧,为顺利实现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现实借鉴和理论启示。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译文纪实)》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本书基于美国文化世界化的历史和原因的梳理,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参照目标,选取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美国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探寻美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为中华文化 走出去 提供借鉴。本书可作为海内外文化传播工作者,汉语国际教育一线师生的文化读本和参考用书。本书可作为海内外文化传播工作者,汉语国际教育一线师生的文化读本和参考用书。
文化体制是国家发展重要的问题之一,文化体制的建立、改革和变迁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洪明星著的《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 以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为视角》以国家、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的介入和相互关系为研究方向,深入剖析和解读了当代中国文化体制的形成、发展、转向、变革、现状及问题,并尝试用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的理论去研究其背后的种种逻辑关系和客观规律,以期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之一。本书分四篇,内容包括我所认识的城镇化、城镇化和中国的国情、推进城镇化的改革应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城镇化问题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实现路径、城镇化改革真的有那么难吗、消除体制障碍,用改革的思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化问题等。
有意义的场所是抗衡全球化和到处千城一面的重要力量,也是探索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著名学者蒂莫西·比特雷教授在书中展示了他深入广泛的研究和遍行北美、欧洲各地的经历,对现在的场所和建筑进行了非常现实的审视,回顾当前的各种挑战,探究了削弱场所情感的趋势和因素,描绘了很多强化场所的建设性观点和令人信服的设想。王骏等编著的《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同时开拓了广阔的新视野,探索了可持续性社区建设,向读者们介绍了很多创意项目和活动。所以,对任何想抵制同质化发展、想把生活的环境和社区打造得更有特色的人而言,《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就是令人信服的信息和思想的源泉。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空间数据的普及,基于地理数据库的分析制图技术在社会和政策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由G.戴维·加森、罗伯特·S.比格斯所著的《分析制图与地理数据库》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地理数据的组织形式,结合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了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分析制图技术,演示了如何通过地图实现社会科学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了分析制图技术如何在传统的多变量统计方法之外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臧知非著的《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精)》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本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统一的原则,以长时段、大视野的眼光,力图贯通式地探讨战国、秦汉时代土地、田税、算赋、更赋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分析农民身份地位演变的制度因素。
本书编选了海内外知名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精彩论文近三十篇。这些论文既有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重新思考,也有对华语语系文学的拓展;既有文学的呈现,也有对华语语系文学的拓展;既有文学的呈现,也有跨学科的视野,其核心主题是展现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世界主义的人文视景,以此向该领域的领军者、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教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