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28个标志性事件进行了刻画与解读。所选 事件 均为曾经在政策层和学术界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 行话 ,诸如 笼中虎 、 连裆裤 、 债转股 、 利改税 、 拨改贷 、 信贷包干 等。围绕上述每一 事件 的故事刻画和理论提炼皆单独成文,但 事件 之间又保持着整体结构上的逻辑呼应。本书对每一个 事件 的解读力求追求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同时强调宏大背景与故事细节的结合。每个事件解读大致包括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故事原形刻画、事件制度含义以及理论发现等部分,力争得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财政金融新观点和新假说,进而推动中国财政金融理论新框架的构建。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 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 金翼 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 察机 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本书围绕中国城市的兴衰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客观指出了由于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以及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 城市病 以及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作者三年多来走访、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的成果。主要内容围绕乡村振兴,从县、镇、村多个层面展开,涵盖剖析基层领导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讲述乡镇在城乡间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探讨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呈现了真实、丰富的乡村与县域实践案例。 本书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大量一手资料和实例展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阅读这本书,读者能清晰把握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提供思路。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二卷,时间分段是中世纪。 本卷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使得女性背负着单一的职责与标签,但经过历史学家基于大量史料的专业分析发现,中世纪的女性并非毫无成就地在其中沉沦和沉默。在那近千年的历史中,女性尽管越来越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奇异的他者,但她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发出声音,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着财富,为思想宝库积累着智慧。同时,在如 宫廷爱情 骑士精神 这样的新型意识形态中,女性通过与男性的博弈,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为后世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本书收录了马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发表的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题的11篇文章。讨论中国的 民族问题 ,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把 民族 这个鸦片战争后引入中国的西方概念具体应用到中国社会。本书的中心内容即为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场景。其余各篇分别涉及族际通婚、双语教育、婚姻制度等族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还有几篇介绍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概况、美国族群关系演变等课题。 本文集回顾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空间,也充分反映了改革时代的制度精神,释放了基层社会的活力。本书精选多位社会学学者的相关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产权研究,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入阐释乡镇企业在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回答了产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乡土性与现实性等重大问题。 乡镇企业的活力之源,在于它将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传统资源和本土策略与现行体制结合起来,也与外来制度融会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造,印证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本书是 中国问题.日本经验 中的一本。 日本经验 项目组希望在建设 美丽乡村 的当下,总结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以期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参考。日本的农村振兴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次振兴发生在1960年代,日本政府制订了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通过经济产业以及区域的均衡发展来缩小城乡差距。此次振兴计划使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第二次振兴是70年代的 造村运动 和 一村一品 运动。 造村运动 即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的方式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村一品 的宗旨在于使每个村庄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开发出至少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并力图形成产业基地,打入国内外市场。第三次振兴产生了以文化振兴为核心的农村建设新思潮。农村从之前的自然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 适西再未归 ,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将遥远的未来形象化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立方体,从立方体的六个面 快速发展、城市化、群体化、全球化、激进变革、道德价值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向读者展示了2050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2120年的人类生活,以及如何塑造你的未来。本书希望告诉读者关于未来的辩论将不再是针对一些显而易见的趋势,而是针对至关重要的时机,要把握住未来,否则未来就会掌控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这本著作正是他们的案头之书;对于那些渴望更好地享受科技便利、适应未来社会的个人来说,这本著作也是其可靠的生活指导和思想准备。
泰勒与德鲁德基于2004年的*版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改写。本书对作为现代全球城市化 骨架 的世界城市网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描述。通过对2012年全球175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全球526座城市之间由公司内部联系产生的城市网络进行分析,进而对全球各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连接性、区域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2000 2012年间网络连接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其研究结果为理解全球经济与生态危机中的城市以及城市-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纸币施行合法可以调剂金融、便利转运,但须有足够的准备金作为信用的担保,纸币滥发则易引发金融混乱。《中国纸币史 法兰西纸币祸史/专题史丛书》包括两册书:《中国纸币史》和《法兰西纸币祸史》。龚冠华著的《中国纸币史》叙述中国自汉代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纸币发展的沿革,自汉代鹿皮代币开始,宋朝纸币(交子)发展成熟,到元朝十分发达兴隆。清朝和民国时期纸币的发展则比较曲折复杂。辖益脱著的《法兰西纸币祸史》叙述法国大革命时期政府滥发纸币带来的种种弊端,对当今的纸币发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作者刘燕舞老师2014年10月曾在我社出版《农民自杀研究 》,首印1500册,当年年底被评为我社十大好书,社会影响反响不错,还得到*总理的批示。2016年6月,此书重印100册,早已售罄。现在,作者将其近十年的田野调查文章结集出版。书稿中所写文字从2007年起,至2016年结束,在这十年间,作者刘燕舞持续在中国乡村做田野调查,对农村变化的诸多方面有一些*直接的感悟,观察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农村家庭变化、村庄治理、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土地纠纷、农田水利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面观察乡村中国的 多棱镜 。文字方面,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容,尽量做到用比较直白的话说比较学术的问题。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进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接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国内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原题 中国农民的生活 ,在国外出版后译成中文引入国内。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我们思考空间的方式关系重大。它折射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的政治。例如,它影响了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式、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我们发展和实践一种地方感的方式。假如时间是变化的维度,那么空间则是社会的维度:他者的同期共存。这是空间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以往被固执地回避了。多琳 马西的《保卫空间》通过哲学与理论的交锋,通过讲述个人和政治的反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之所以叫 保卫空间 ,在于它提倡重新焕发我们潜在的宇宙学的空间性活力。《保卫空间》是所有对空间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空间转向感兴趣的人的基本读物。作者多琳 马西认真严肃而时有不恭,就对空间的重新想象和直面空间的挑战而言,本书又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宣言。
中国社会政策进步指数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自主研发,运用指数工具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的慈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四大社会政策领域的发展状况与政策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推动社会政策的不断创新、优化和进步。《中国社会政策进步指数报告(2016)》是该指数研究首次出版的成果,主要对2012~2014年中国社会政策发展进行分析评价。
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跨境遇的“水土不服”,实务工作也沦为一种“仪式”和“表演”。对此,本书诉诸反思、批判和重构的精神,分别从教育、理论和实务、职业等层面对其进行了检视,并阐释了内生性本土化——土生化的概念和策略,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想路径:专业自我殖民化、本土化、土生化和国际化。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