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 资本主义 支配的 市场 和 父权制 支配的 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 用拳头解决问题 ,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 完美女孩 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 另类攻击 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
中产阶级 曾经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 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 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 《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这些传统职业的回报已经远不如当年。面对着高额的房租、沉重的医疗和教育负担,他们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如今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口罩,这件如今深刻嵌入我们生活习惯与生命记忆的医疗用品,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现代口罩诞生于19世纪末,随着20世纪初香港鼠疫、东北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数次疫情的暴发,口罩在政府政策、现代医学与社会思潮的角力下,作为政府与医学界宣传推广的防疫用品,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推广开来。 口罩的普及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知识宣传的过程,也是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的结果,对这件物品的探究揭开了近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美国与美国人》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分为 初访美国 美国人的性格 访美掠影 三部分,包括后记共47篇文章,是费孝通出访美国的诸种见闻、感受。费孝通始终站在一个中国人类学家的独特角度去审视美国以及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并由此总结出了一个基于基督教传统的移民国家的文化和基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哪里。让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过程中看到美国人生活的脉络。作者对于美国的观察与思考对于今天我们认识美国社会、思考中西文化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是《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再版。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各种各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中,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高龄海啸”?日本,可以说是 老龄化的“试验场”。作者结合多年在日本经营养老院的实际经验,深度剖析了日本养老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揭示了老龄社会中的真实困境与应对策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这场关于养老的探索不只是日本的故事,也是中国即将面临的现实挑战。社会的责任:如何构建真正关怀老年人的养老体系?行业的参考:如何保持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家庭的关切:如何平衡工作与照护责任?
本书尝试以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家现代意义的社会企业 民生轮船公司为历史个案,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中考察其领导人卢作孚等所倡导的 现代集团生活建设 方案与历史实践,探寻其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过程对于在职业纽带之上培育社会 群力 、打造社会团结与建设现代国家之积极意义。 从职业共同体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民生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涂尔干所设想的围绕着共同职业、共同生活、在共同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人团体的中国版本。抗日战争以前,其职工就从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依附于公司,公司为职工提供照顾与训练。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职工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借着民族主义精神对 同舟 意识的强化,民生公司真正建立了一种职业共同体,实现了以职业整合人群的目标。正是在这种
非正规经济 是指没有或少有法律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城镇就业。本书的研究取向坚持从实践到概念再回到实践的程序,从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实际出发,并通过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的视野,比较各种西方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我们不能将中西建构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要从现当代的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在中国必然并存的基本事实概括 两者的并存是现当代中国的给定实际。今天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大多数来自 半工半耕 家庭的农村户籍人员,他们不符合左右经典理论预期,而是更贴近中国革命传统中把 工农大众 视作单一 劳动人民 的思想潮流。本书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梳理半工半耕的小农家庭与非正规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非正规经济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经济发展战略考虑,提出未来应
......
内容简介:作为艾伦 麦克法兰 现代世界的诞生 系列作品之一,《梅特兰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主要分析论述了弗里德里克 梅特兰(1850 1906)毕生致力于探索一个 世界谜题 ,即现代世界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西方有一些伟大思想家在研究世界的现代性转型方面卓有贡献。梅特兰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英国法律史学家,他聚焦于独特的 法律史档案学 ,解剖本地区历史麻雀,重构文明叙事,出版的论著包括《英国法律史》(1895版))、三卷本《论文集》(1911版)、《英国宪法史》(1919版)等,是有关现代世界诞生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梅特兰英才早逝,但在英格兰法与英格兰现代性的研究上取得了开创性进展,有效验证并扩展了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等学术先贤的理论猜想,构成了更为完备的英格兰现代性思想框架。梅特兰用精炼的文笔,阐释了关于信托、公平
本书是《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四辑,从不同角度探讨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合力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至21世纪初年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历史图景。其中对新《婚姻法》的探讨;聚焦对农村男性的婚姻困境、打工者的婚恋难题、农村传统婚姻观念的回潮等问题;关注现代城市婚姻的变化,对单身潮、婚恋焦虑、相亲等社会现象;对私领域和公权利的相互关系的探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拓展个案较为清晰地再现了某中小国有企业30余年的改革历史及两次产权 改制 的基本历程,从中提炼出了不同组织 场域 中组织领导的 主从关系 、 人缘关系 及 朋友关系 的逐步变迁,这样的 关系 变迁恰恰能够展现两次产权 改制 的内在动因及其结构后果,也反映了从 派系结构 到 关系共同体 的组织结构转型。
本书为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CDJ009)的结项成果。通过考察长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在深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形态认知的同时,探求城乡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路径。本书运用大量档案资料,
石晓岩编著的《重构与转型:小说月报1910-1931翻译文学研究》以《小说月报》(1910~1931)为范本考察文学翻译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转型中的意义,是因为就翻译文学的输入而言,《小说月报》是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