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 青年时期,杨照在台湾知识界的 韦伯热 中初识韦伯。自此,阅读韦伯与他往后的选择、生命经验相交织、映照。三十多年后,杨照回顾自己阅读、消化和理解韦伯的过程,带领我们看到韦伯其人,并由此出发,理解韦伯的理论从何而来,他如何构建自己的思想脉络,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种意义。 透过本书,我们能借助韦伯特别的理论系统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并重新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面前,我们如何能保有主体性和主动性,去探索生活的新可能。
★内容介绍: 《白领》 是一部论述20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属于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社会学系列 。作者C.莱特 米尔斯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是其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敏锐的眼光剖析了20世纪老中产阶级在美国的没落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并描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特征,和在较大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白领人士作为其成员生活于其间的生活结构草图。通过反映新中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整个现代社会的征兆。 在美国19世纪早期,大约八成的从业人口是自雇型企业家,他们属于老式中产阶级,而到了1940年,这些人只占到从业人口的一成,剩下的人大部分靠给少数人打工而谋生,这些人便是崛起的新式中产阶级,也就是俗称的 白领 。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薪水
林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放在资本理论(古典资本理论与新古典资本理论)的体系之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和理论发现,介绍了研究计划与研究议程,对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意义进行了理论说明(在对首属群体、社会交换、组织、制度转型和数码网络的论述中)。林南开创性地提出并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 你认识谁 和 你知道什么 在生活与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广阔的理论视野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和特征,同时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 真 主体,还有那些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1945~1949年,上海劳资争议爆发的频率达到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的最高峰,劳资关系紧张。为应对危局,国民党政权转变工运策略,从压制工运转变为控制劳工,引导工运组织为其所用,垄断工运的领导权,注重将帮会组织纳入体制。但国民党政权内部并没能集中工人运动的力量,而是分为工人福利委员会、劳工协进社、三青团等多方势力。它们彼此互相争斗限制了国民党劳工组织的发展,为中共的城市革命提供了机遇。党争成为国民党难以逾越的障碍。
本书是在身体社会学与性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下展开的,强调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背景,日常生活的方法论视角,以及质性经验研究的方法。身体与性/别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比较前沿,尤其是经验研究文献非常缺乏。本书基于不同女性人群的身体与性研究,恰恰是希望以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探讨 中国式 的身体问题,促进身体、性及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本书是基于2010年由陆学艺先生领衔的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 课题组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情况所做的 再研究 。本书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2010~2020年我国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和职业结构、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网络社会结构九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概括了这九个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变迁的动力机制,提出了持续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其中,老龄化、低生育率和性别失衡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动态化、多维度、跨学科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转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和经济后果,构建了适应中国情境的 人口结构 收入分配 理论框架,聚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这两大关键因素,深入探讨人口结构转变对收入分配的重塑机制与作用过程,提炼出契合时代精神的政策建议,为在人口新形势下更好地理解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理论参考和经验依据。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所能穷尽的中西方研究文献,基于西方工人合作社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依据马克思制度分析的科学内核(唯物史观),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工人合作社产生、发展与变革的制度分析框架,并以西班牙的合作社集团蒙德拉贡为主要例证对象,尝试对当前西方工人合作社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深入的制度解析,深刻阐释这些新变化、新发展发生的深层机理,揭示市场经济下工人合作社本质的发展演进规律,并指出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等,进而为中国的合作社,特别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本书选择了中国发展过程中为重要的l5个主题,即商品、留守、学校、土地、农业、粮食、食品、科学、技术、自然、灾害、慈善、援助、项目和发展研究。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现实呈现、社会文化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后结构主义解构、哲学和伦理为思考等反思性叙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伴随发展而生的各种资源耗竭、资本霸权、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这些故事将告诉你发展之幻象是如何形成、如何破灭的,从而改变你对发展的看法,并促使你重新思考社会的价值和人类的意义。
本书分析和归纳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的组成、内涵、本质及特点,提出了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因素 地位获得研究假设,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658名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数据,建立 专业技术地位、职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 三个地位获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和讨论,试图探讨技术、资本、权力、信仰之间的关系,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繁荣提出建议。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优势》一文是被引率非常高的社会学名篇,但大多数学者只是以线性思维,对其加以证实或证伪,而未分析该文内在的逻辑分析困境,本书即针对这一问题写作。具体而言,本书围绕该文的核心思想展开分析,重点考察其核心命题(弱关系优势)中被遮蔽的问题,从关系传递的前提、关系与凝聚的外在联系、事物本身的散与聚、关系的超验意义等方面分析了命题得以成立的条件集合,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启发。
互联网赋予信息传播更大的威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信息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也催生了大量新议题和新问题,使社会诚信建构面临新的挑战。本书从社会建构论出发,关注社会诚信这一社会议题的主观性特质,立足这一社会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将社会诚信建构活动分为公共关注、议题聚合、舆论动员、心理重塑和对策行动进行系统研究。本书认为,在社会诚信建构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应联尽联,打破信息孤岛,从而提高社会诚信建构的效度和力度,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渐形成 政府推动、社会共建,信息共享、实时互动,市场自治、行业自律,广泛应用、高度智能 的新格局。
《女性领导力基础理论研究 》是一本专门研究全媒体时代女性领导力提升所面对的各种挑战及机遇的专著。本书从各类媒体呈现与聚焦的女性领导力议题入手,细解这些议题中所包含的或显或隐的理论问题,展现性别传播视角如何有效揭橥女性领导力在媒体内外存在的镜像与现实。本书提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不限于已是领导干部的女性群体,也不限于领导干部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事实上女性领导力能不能受到公众认可,有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育机制,能不能在传媒内外掌握话语权,对提升女性领导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媒介呈现和设置的性别议题,兼顾时代性、现实性与典型性,以期为相关部门推进女性领导力政策的建立与健全提供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为提升青年女性的领导教育提供案例与理论指导,为营造性别平等的舆论环境与社会
亚当 斯密强调,个人的经济选择和行为依赖于他对良好自我评价(取决于价值观)的渴望。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本书将职业期望纳入社会流动的分析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职业期望特征,并尝试探索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的潜在深远影响。本书为理解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本书还提供了有关职业期望的社会系统分析和经验解读,方便读者感知和理解职业期望在社会研究领域的丰富内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研究》以人地钱三个要素为纽带系统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互馈作用机理,突出了宏观层次与微观视角的融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明晰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需求、现实、障碍及改进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内在联系;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来源及构成;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测算;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实现渠道,具体涵盖土地发展权转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征收等渠道中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的实现方式;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实现的保障机制与政策协同。以期为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
本书从名著中用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城乡建设与规划历程,解读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制度和责任的学科,社会责任感是城市规划
本书主题论文涉及党组织与企业慈善参与、政社互动关系、社会组织评估、公益助学、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嵌入式发展、基层自治项目、志愿者经历与捐赠;书评分别介绍了《行的善: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创业型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的写作框架和现实价值;访谈录介绍了北京仁泽公益基金会的规范化建设过程以及安徽省君善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梅绍辉扎根社区做公益的具体实践;域外见闻介绍了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在增进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发展合作中的功能和角色。
作者首先从中西历史比较的角度,叙述了“社区发展”这一课题之于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社区的基本类型以及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亚社区”及其向现代社区转型的历史必然性,然后就社区发展规划与发展指标、社区社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社区参与与社会自治等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分别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书中关于社区源起的系统性梳理启迪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区治理研究,关于社区管理中政府角色的前瞻性论断 是开了“政社分工与合作”的研究先河,关于社区参与与社区自治的现实性分析则奠定了其实践建构与自觉的学术传统。
本书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把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今的生态文学、文化理论建构和生态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与实践,以及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某种推进的作用。书稿首先对语言与生态的内在关联进行揭示,对生态文学、文化研究兴起的时代语境进行梳理,对生态语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进行阐释,确立起研究的内在理据;然后对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与范式、新动向与趋势进行分析梳理,对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进行探讨和阐释;继而再在与其他语言理论的比较辨析中,阐明生态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对于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的意义,生态语言学的批评方法对于当今生态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论启示;又把生态语言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生态文学、文化批评
对于年轻母亲而言,“生(育)”还是“升(职)”这的确是个问题。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几近平静的水面又起涟漪,上述问题升级为“(再)生”还是“(晋)升”,久久争论不休。正可谓,古有须眉难以“忠”“孝”两全,今有巾帼“生”“升”左右为难。那么,如何扭转女青年“一‘生’叹息”、“逢‘升’扼腕”的困境呢?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因生育介入而女性特有的“妈妈就业轨迹”,展现了工作母亲的双重负担及其面临的“理想员工”与“ 妈妈”悖论式困境,并试图从个体、家庭、 三个层面上寻求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