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于太行山腹地、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4.15万亩,主要分布在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的46个村庄。其中代表性、规模的梯田位于井店镇王金庄村。这里的梯田面积达6554.72亩,分为27 291块,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到极致,祖祖辈辈的王金庄人在修筑梯田的过程中,绿化荒山,兴修水利,山头植松柏,堰边栽花椒、田心种庄稼,在降雨极少的石灰岩山区,充分利用山地雨养农业的地理气候条件,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农业物种资源。 王金庄梯田内栽种和管理的77种农业物种中传承保护了171 个传统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这些作物既是形塑当地人味蕾的食材佳肴,也是认识地方风土、建立家乡认同的重要依据。《食材天成 :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文化志》以二十四节气的农作生活为线索
法治乃是当今世界国家治理模式之大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治理确立的理想目标。 法治的基本含义是 依法而治 ,而 法治精神 是支撑法治必要性、正当性的道义基础,也是赋予法治深刻内涵并指引现实法治进程的价值准则。法治精神作为决定法治属性的价值标准和评判标准,其终极渊源在于文化。 本书围绕法治的相关概念、法治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当代法治文化的启示等展开论述,指出法治精神事关法治根本,如何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如何对其义理进行阐释、如何对其文化渊源进行追溯、在现代中国如何确立其文化根基,对中国现代法治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工商资本大量下乡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小农挤出效应、公共利益损害和产业安全挑战,从而导致 非粮化 问题。本课题基于上述背景,从土地流转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工商资本下乡 非粮化 现象的内在形成机制及诱因;构建了联结工商资本、地方政府、合作社、农民利益的市场化土地流转机制;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对改善工商资本下乡 非粮化 的现状,提出切实具体的解决路径。本课题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工商资本下乡进行农地流转以及 非粮化 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其次采用重点案例调查法梳理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 非粮化 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利用案例分析法总结国内外治理经验。同时综合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及QCA分析方法,探讨引发 非粮化 现象的诱发因素。最后采用规范分析法
本书主要聚焦当代日本主流媒体近年所呼吁的主要社会课题为切入点,为了解或研究日本当代社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本书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少子化问题及应对措施;高龄化带来的社会新课题;格差教育及其课题改革; 夫妻同姓 法制度及男女平等;21世纪日本劳动新情况;独身社会和闭门不出等。每章就各社会课题的现状、原因探究和解决措施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或综述。本书供研究日本社会的相关学者或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使用。
网络空间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新的研究领域,当前学界对网络空间国家治理进行研究缺乏对网络空间统一的认知和治理理论范式。本书将从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逻辑和运行机制出发,重新定位和诠释网络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问题,建构适用于中国国情和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国家网络治理有效性和规范性所需的制度-组织和机制条件。
......
本书是2022年主题出版入选项目,也是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年已经出版的同名书《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的第二辑,是 同济大学国际学生感悟中国丛书 的新品种。同济大学及其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来华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趋同教育,在留学生中引入 三全育人 教育,推动他们与中国学生、中国社会深层次融入,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意和现代化发展状况。第二辑全书共分五章,分别讲述了留学生对上海和海派文化的印象和感受、对学习汉语的体会、在中国各地修学旅行时的见闻和感悟、对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认识以及留学同济时的美好回忆 虽然作者们来自不同国家,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时间有长有短,与中国和上海结缘有先有后,缘份也有深有浅,但他们所写的平凡而鲜活的故事背后,折射出他们对中国发展理念与与时代精神
战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战旗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在确立乡村振兴战略之后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第一个典型。为此,视察后成立的四川战旗培训学院邀请课题组对战旗经验进行深度解读,作为培训教材,由此便有了本书。本书对四川省成都市战旗村的70余年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和分析。本书把战旗放到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的双重关系形成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大量的历史档案、文件和田野调研资料,对战旗村发展演变的内部与外部动力、主要机遇与挑战、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揭示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当前生态化转型的微观机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社会主义教育补课(1949—1964);第二章农业学大寨,西部举战旗(1965—1973);第三章村庄工业的艰难起步(1974—1977);第四
本书基于作者100多次深入访谈和历时多年的系统观察写作而成,他还曾花费6个月时间接受培训并成为一名长途卡车司机,用亲身经历与学术洞察展示了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的真实境况,提供了对货运行业中工人权益问题的全面剖析,并探讨了近几十年来美国货运业的变革如何影响长途卡车司机和他们所代表的“美国梦”。
汽车时代中国城市交通面临新挑战与新问题,城市交通治理要突破困境必须创新路径。本书以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矛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城市交通中人与人,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出城市交通治理需要强化制度设计、政策制定、需求管理和系统协同。该观点与《交通强国纲要》中所倡导的治理理念一致。
《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调查报告:基于对滇黔桂三省区303名东盟留学生的问卷调查与主题访谈》以滇黔桂三省区6所大学的303名东盟留学生为研究样本,开展东盟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适应程度和就业创业意愿问卷调查与主题访谈。报告在归纳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东盟留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环境、东盟国家支持本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业态度与政策、中国吸引东盟留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其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提升的对策建议。报告重点围绕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这一主题进行实证研究,其内容积极正面,不涉及国际关系、政治问题以及其他敏感问题。调查数据准确合理,分析透彻严谨,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调查分析报告
这是一本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本书试图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方法,对中国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全面的文化分析。 本书全方位涉及农村文化的各个层面。与历史学家和社会问题专家的宏观权力分析视野不同的是,本书从微观权力及经验冲突角度入手,通过对时间、空间、器物、身体动作的符号分析,更为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各个层面的转化过程。其中涉及:乡村器物(农具、家具、玩具),身份等级,农民的时间体验和空间经验,微观社会学视野中的身体姿态、表情、声音,乡村社会分工和职业等级各个方面。 通过对乡土社会的 事实呈现 ,本书进一步将分析引向农民心理学、农民哲学和乡土精神现象学领域,可以称作一部乡土文化的 小百科 。本书还采用了理论逻辑融会于叙事过程之中的方式,具有很强的
本书在介绍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内容特点、理论基础和实务模式的基础上, 从社区介入、社区增权和社区营造等角度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在反贫困实践中的具体操 作过程,同时还从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具体案例入手,选取此领域几个重要的方面展现反 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理论范式和干预模式。全书各章节之间既层层递进,又相对 独立;既突出了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特色,又体现了脱贫攻坚中各种反贫困社会 工作的要义。本书系统阐述社区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专业 书籍,十分适合广大社会工作者、扶贫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参 考学习。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
本书抢先发售从妇女、和平与安全的角度梳理了日本各阶层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探讨了日本妇女被纳入国家建设轨道、参与个人与国家安全构建的发展进程,审视了日本妇女面临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及其背后隐藏的性别不平等与
本书尝试探究农民工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群体意识及成因。研究发现,网络社区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强化了其个体化的倾向,未能超越或替代基于血缘、地缘与业缘的结群方式。农民工在网络社区中的互动与沟通不仅未能有效
本书以“多方面”这-视角为切入点,从思想政治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奖励资助管理、军训征兵管理、就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成效,讨论视野基本涵盖了
本书聚焦于消费者在线评论产生的心理过程。首先,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在线评论文本中信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提炼出模型。其次,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角度,探索了消费者在线评论内容产生的关键影响因素。很后,
本书共推出17篇文章,围绕农村女性与乡村治理、生育政策与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妇女事业发展与政治、性别研究与地域文化、妇女权益保障与法律体系等问题,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了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乡村社会卷珍贵典藏) ,李文海,福建教育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李文海 原价 ¥110.00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06-01
汽车时代中国城市交通面临新挑战与新问题,城市交通治理要突破困境必须创新路径。本书以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矛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城市交通中人与人,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出城市交通治理需要强化制度设计、政策制定、需求管理和系统协同。该观点与《交通强国纲要》中所倡导的治理理念一致。
为应对“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环境,国家、区域及企业均需借助“群策群力”实现创新突破。然而,作为组织创新源头的员工,在面对创新机遇时往往选择“三缄其口”。本书试图在中国情境下探索“控制承诺混合型”人力资源
《就业蓝皮书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4版》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