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 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 字 。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
本书是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肖恩 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 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 利用犯人牟利 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黑暗和*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新作,也是他在《纽约客》上的 中国来信 专栏的文集。本书精选了何伟十年来在《纽约客》发表的十几篇侧写当代中国的报道,从*早写广东的《老鼠汤》,到*近他回到美国后的《西行记》,充分表现了何伟这十年来对当代中国观察的独特视角和认识,其中有些篇目国内读者十分熟悉,比如《遍走长城》、《胡同姻缘》等等。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译文纪实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 奇石 。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无法消灭的 自然条件 。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在《必要的幻觉》中,乔姆斯基以美国大型媒体为例,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政治系统中大众媒介的表现及其运行逻辑,指出其如何借由微妙的报道和阐释技巧,制造出民主与中立性的幻象。这些隐秘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软性遏制了公众对权力的干涉,进而在民主形式表面未受破坏的遮羞布下,剥夺了民主政治机构的实际权责。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宣传模型,并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国际大事件 越战、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美洲政党斗争 的相关报道,对施用双标、创制 新语 、操纵言论议程的种种手段逐一举证说明。有必要指出的是,新闻研究机构和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中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乔姆斯基期望通过他的媒介批评分析,增强公民在文化上的自我防卫,也呼吁媒体为公民提供更具实质意义的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途径,为
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特质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吗?男性生来就是大胆、勇猛而好斗的吗?男性天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人真的不容易? 本书正是解开谜团的颠覆性作品。作者通过充分的人类学证据证明了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后天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影响是塑造男性气概的关键所在。在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前往世界各地探寻男性气概的源头和肇因。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和文化对男性气概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为了群体的生存,为了个人受到认同,男人必须拥有一些气概特质,其中包括了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 既然社会的存续需要男性气概的出现和存在,那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的结论是:没有这些男性气概,社会将会失范,进而在环境和外界的压力下崩溃。所以,具有男性气概的男人是必不可
泡沫经济鼎盛之时,日本以2200亿日元在纽约的黄金地段轻松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这一辉煌如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大萧条,萎靡不振整整20年。 是谁将日本经济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日本传奇记者永野健二,回顾在泡沫时代一线采访的亲身经历,从泡沫经济 胎动 之时下笔,纵览全局,梳理日本政界、商界,甚至黑社会势力盘根错节的因果;他手握独家资料,近距离揭露企业家、政治家们的野心抱负与内幕交易。 利欲熏心为泡沫经济推波助澜之人、在一本万利面前迷失自我之人、于席卷全民的狂热中坚守良心之人 他以搅动时代风云的弄潮儿们为线索,深入撼动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内部,再现日本经济十年的跌宕起伏。 比小说更精彩的泡沫经济诡谲现实,看破资本主义背后的繁荣陷阱,深刻反思日本泡沫时代的警世之作!
本书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为何时至今日, 我们口袋里的手机和餐桌上的鱼虾,可能仍沾染着奴隶的鲜血? 燃烧的亚马孙雨林与奴役活动有怎样的隐秘联系? 我们如何亲手终结奴隶制? 《用后即弃的人》作者凯文 贝尔斯全新力作, 深入刚果矿场、加纳金矿、孟加拉国渔场、巴西制炭营地 揭示现代奴隶制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惊人关联, 追溯从奴隶手中的原材料到我们手中的商品的复杂供应链。 凯文 贝尔斯是现代奴隶问题的*专家,考察过无数危险的奴役活动现场。在调查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愈发明显的模式:哪里有奴役发生,哪里就有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为了确证奴役与破坏之间的联系,2007年贝尔斯再次踏上旅途,深入令人窒息的矿山与酷热的雨林,去收集详尽的证据。他为我们带来环境危机和人权问题高发之地的骇人故事,展示了奴役活动显著加剧全球变暖的惊人证
贫困,在近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关乎个人道德和劳动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穷人的贫困是因其自身好吃懒做或能力低下造成的,还通常将贫困和乞丐、流民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个人懒惰、堕落与不信神的结果。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们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重大的断裂。此后,人们不再把贫困视为个体层面的现象,而更多地将之与双元革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社会制度相连。于是,贫困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承担的重要义务。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对这一时段中法国对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找到了治理贫困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法国在治理贫困时如何从自由经济走向社会经济,并拥抱社会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各派别尤其是
本书紧抓新时期新契机,共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乡村全面振兴六个篇章,系统总结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研判新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与市面上现有的相关论著相比,本书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研究切入点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部署和发展战略目标,能够准确把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脉络和地方实践,形成的相关研究结论均有理有据,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地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重要的工作思路参考。
基于 人-货-场 的研究视角,《直播商务中消费者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研究》系统探讨了怎样提高直播商务中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问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在不同直播商务情境中(主播沟通风格、消费者相对剥夺感、产品属性与场景氛围线索)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形成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点考察了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影响因素,丰富了当前对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前因的研究,深化了对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理解。二是拓展了主播、消费者、产品、场景因素对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作用机制,系统性刻画了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形成路径。三是从平台类型和个体特质因素探讨了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调节作用,深入地揭示了直播商务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有效性的边界条件。 根据所提出
《中国农政》系列丛书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政治(政策)研究为基本领域,聚焦 20 世纪中国农村政策史研究,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历史考察为基本内容,重点发表有重要价值的原始历史文献资料和原创性研究成果。 本辑为《中国农政》丛书辑,收入三篇文章。篇《农村改革何时拉开序幕》,作者崔传义,曾任安徽省滁县地委办公室和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参与了安徽农村改革调研决策全过程,本文探讨了安徽省农村改革起于何时。第二篇《见证农村改革风雨历程》,作者陈大斌,曾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兼农村组组长,主持了1977年至1982年新华社农村报道组织工作,本文记录了新华社等媒体如何参与推动农村改革艰难起步。第三篇文章《我在中央农村工作机关50年》,作者赵明,长期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办和农业部工作,曾任《当代
本书从多模态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并分析了这些宣传片如何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模态构建国家形象,从而勾勒出中国国际形象的嬗变并探寻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路径。从宣传片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即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解说词的翻译和对外传播三个环节进行梳理分析,展现了70余年间中国宣传片的发展历程和话语变迁,纵向记录中国的发展变化,描绘国家形象的嬗变,通过分析宣传片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探寻提升宣传片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本书适合外语、传媒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使用。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居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玉米的饲用需求不断上涨,但是在需求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受限于水土资源的客观约束以及种粮效益低下给生产主体带来的种粮积极性不足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未来不断上涨的需求是玉米产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生物育种产业化成为我国玉米的增产潜力的主要动力,是积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
《公务员录用考试-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从大规模纸笔化考试管理模式入手,围绕安全考试、公平考试、科学考试的目标,系统地介绍了现行公务员录用考试业务管理的基本流程、操作要求、技术手段、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制度措施等,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不平等”被广泛认为是道德上令人反感的: 托马斯·斯坎伦所作研究, 清晰地解释了“不平等”为什么对我们很重要。这本书考察了6个“不平等至关重要”的原因: 不平等可能是令人反感的, 因为它是由于某些代理人没有能够平等地关注有义务提供某些商品的各方的利益而产生的; 因为它涉及或引起令人反感的地位不平等; 因为它会让那些人数较少的人的生活得到丰富的不可接受的控制形式; 因为它干扰了经济机构的程序公正性, 或者因为它剥夺了一些人实质性参与这些机构的机会; 因为它会干扰社会机制的公正性; 最后, 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可能是令人反感的, 因为它是不公平的: 产生它的体制机制不能以相关方式被证明是合理的。斯坎伦的目标是对这6个原因以及它们涉及的平等观念进行道德分析与解剖。他以追求平等为由, 反对不平等现象, 理由是它涉及对个人自由的
本书论述了互助型养老是将 自助 互助 (守望相助)理念寓于养老之中,把老年人力资源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服务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型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本书提出互助型养老与中国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转型相协调,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书列举了探索发展互助形式养老的地区,总结出一些可复制经验,认为中国互助型社会养老应该以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以 自助 互助 的理念与行动为核心,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的发展中,解决好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问题。
本书是身处教育一线的作者站在新时代教育的前沿,深刻领会和把握时代教育脉搏,以学校文化建构为视角,从美好管理、美好课程、美好课堂、美好教师、美好少年和美好协同六个维度,深度剖析了美好教育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构架了美好教育文化实践的路径与策略,对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 培养什么人 为谁培养人 怎么培养人 的教育问题做出了系统回答,并提供了详细的实施路径。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猪肉是中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生猪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为保证猪肉市场供应,中国政府先后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但生猪生产周期性异常波动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部分生猪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受到一定质疑。 本书聚焦2017年以来生猪产业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包括环保、粪污资源化利用、非洲猪瘟疫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系统分析了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从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未来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建议。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 健康差异-贫困差异 循环效应的代际传递研究 (17BJY138)和2022年度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 项目(NJYT22114)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父子两代的健康与贫困循环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健康差异与贫困差异的相互影响及对子辈的代际传递效应,从代际传递视角,研究 健康差异 贫困差异 代际循环,在实现精准健康扶贫,健康防返贫的过程中,为制定有效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