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 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 字 。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
在今天,我们还可以相信 知识改变命运 吗? 在主流话语中,励志故事是唯一的答案,而本书要讲述的,则是另一个。 自2013年起,学者谢爱磊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从千万人的分数搏杀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 小镇做题家 。 迈入校门的刹那,出身的差异一并涌现。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有、丰饶与贫瘠 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饱受匮乏、隔阂、分裂、迷茫与孤独的煎熬。想要摆脱过往的烙印,要经历撕裂般的成长与重塑。而这,不过是漫长的社会阶梯攀爬的第一步。 作者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 小镇做题家 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就业出路等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结合受访者口述,呈现农村与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 性福 的危机 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本书是继女性问题之后,上野千鹤子关注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与女性一样,作为庞大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生活在经历了长期的被忽视之后,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个超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晚年是否可以在家中安度?他们与子女的关系究竟如何?社会医疗和保障机构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上野千鹤子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和思考,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规划方案。她在分析了老后居家看护医疗状况以及多位临终者的实际案例后,主张即使没有亲友,或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也能选择一个人居家养老临终,有尊严并安心地走完人生后的旅程。 本书详细解答了老年人应该如何实现居家养老,是一本相当实用的晚年居家养老规划书。本书是写过希望临终前能有完善规划的人的,同时也写给那些想要让家人走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新作,也是他在《纽约客》上的 中国来信 专栏的文集。本书精选了何伟十年来在《纽约客》发表的十几篇侧写当代中国的报道,从*早写广东的《老鼠汤》,到*近他回到美国后的《西行记》,充分表现了何伟这十年来对当代中国观察的独特视角和认识,其中有些篇目国内读者十分熟悉,比如《遍走长城》、《胡同姻缘》等等。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译文纪实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 奇石 。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本次率先出发的是《出梁庄记》,《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此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 梁庄 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细节的观察。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 污名 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生育率的降低、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让养老成为当下中国老年人和中年人必须应对的一大难题,一场 银发海啸 呼啸而来。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照护理论相结合,从时间维度描述中国经历的养老形势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分析当下养老困境,剖析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衰老、死亡和照护难题。 基于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作者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了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以对老年人过往和当下经历的记述,揭示视自身为 累赘 的住进养老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在养老机构所见的人际交往,展现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的多重关系视角。
从小,我们会接受这样的一些规则:女人不如男人,也永远不要幻想跑到男人前面。男尊女卑了那么多年,这种意识像是废弃房间中的霉味一样,每个人的衣服上、头发上甚至灵魂里,或多或少都被沾染到。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女人们不是必须 靠男人 才能赢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我们可以不当 讨要者 ,我们也可以成为 创造者 。 作为女性,有幸生活在这个比以前更平等的时代,我们更该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刷新大众对我们女性的认知。我们永远不要迎合 以弱为美 和 以攀附为荣 的审美体系和价值观, 要抢占各领域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阔步迈向独立自强的新征程。
《乡村的视角》分为五章,总论,讨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重点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讨论了二者的条件性和过程性,尤其区分了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本质差异。第一章,阐释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异的问题。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所有差异都是差距。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区域差异问题,避免当前理论和实践部门常常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混淆的问题。第三章,聚焦构成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支点的县域经济问题。第四章,关于乡村养老,是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建议。 该书主要站在乡村的视角,这样的角度与主流视角有所差异,构成了主流的、自上而下视角的重要补充。
本书是脑科学前沿译丛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衰老如何影响大脑的前沿著作,面向具有一定心理学或神经科学知识的读者。这本书采用了一个综合的视角,涵盖了记忆、认知、认知训练、情感和社会过程等主题。这些主题包括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对大脑功能随年龄的影响。尽管许多衰退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大脑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是正常衰老的一种功能。这本书就是本着这样的观点写的,强调神经科学方法丰富及其如何改变人们对衰老的思考。
本书依不同时段,将冀南农村地区在不同土地所有制下的婚姻、生育、家庭、生存条件等状态和变动揭示出来,进而认识社会变革、制度变迁等如何影响农民生活。整体来看,它反映的是农耕社会为主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行为和农村面貌。
脑科学前沿译丛引进翻译国际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脑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译丛由我国脑科学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李红、北京大学麦戈文大脑研究所教授周晓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跃嘉领衔翻译。本书为译丛的一册,作者弗朗西斯卡?马普亚?费尔贝介绍了成瘾研究的概况,包括经典理论和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并且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十年里,神经科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成瘾的大脑机制的理解。本书的出版让读者可以了解成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技术和实验范式。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 情绪价值 。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罗斯 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 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同时,她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还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究竟何为后真相?是自说自话的观点、多数民众的错觉,还是政治操纵的工具、明目张胆的谎言?这个世界存在真相吗?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从否认关于吸烟、疫苗、进化论和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到认知偏差的心理根源,从社交媒体塑造的信息孤岛,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点,本书追溯了后真相现象的形成根源,揭示出后真相的本质:它是一种信念至上的断言,其危险之处在于,制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观点而无视证据,使人们陷入脱离现实的风险。因而,真相重要,一如既往。当有人试图蒙骗众人,我们仍可以决定如何应对,能否及时明察真相,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特质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吗?男性生来就是大胆、勇猛而好斗的吗?男性天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人真的不容易? 本书正是解开谜团的颠覆性作品。作者通过充分的人类学证据证明了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后天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影响是塑造男性气概的关键所在。在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前往世界各地探寻男性气概的源头和肇因。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和文化对男性气概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为了群体的生存,为了个人受到认同,男人必须拥有一些气概特质,其中包括了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 既然社会的存续需要男性气概的出现和存在,那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的结论是:没有这些男性气概,社会将会失范,进而在环境和外界的压力下崩溃。所以,具有男性气概的男人是必不可
泡沫经济鼎盛之时,日本以2200亿日元在纽约的黄金地段轻松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这一辉煌如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大萧条,萎靡不振整整20年。 是谁将日本经济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日本传奇记者永野健二,回顾在泡沫时代一线采访的亲身经历,从泡沫经济 胎动 之时下笔,纵览全局,梳理日本政界、商界,甚至黑社会势力盘根错节的因果;他手握独家资料,近距离揭露企业家、政治家们的野心抱负与内幕交易。 利欲熏心为泡沫经济推波助澜之人、在一本万利面前迷失自我之人、于席卷全民的狂热中坚守良心之人 他以搅动时代风云的弄潮儿们为线索,深入撼动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内部,再现日本经济十年的跌宕起伏。 比小说更精彩的泡沫经济诡谲现实,看破资本主义背后的繁荣陷阱,深刻反思日本泡沫时代的警世之作!
为什么有些男性在和伴侣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会用暴力解决?亲密关系中暴力受害者如何防止暴力循环、消除痛苦 性别研究教授、资深家庭暴力治疗师阿普特根据近30年为上千名施暴者治疗的经验,结合40余则案例和治疗过程,对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和暴力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溯源施暴者为何会使用暴力,揭示了他们暴力行为的原因、特征和后果。作者重点探索男性施暴者鲜为人知的一面 施暴者的心理,展示了男性施暴者背后的复杂原因和社会影响。书中穿插治疗对象的案例分析,概述了为什么男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变得暴力,以及如何预防暴力和让施暴者改过自新。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河南大学)联合打造的连续出版物。《报告》自2015年开始,连续、忠实地记录了文化旅游发展状况。《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 2022 2023》是第六部年度报告。全书主要由以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博物馆旅游等内容组成的产业篇;以节庆活动、研学旅行、夜间旅游等内容组成的市场篇;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内容组成的专题篇构成。书中将实践、理论、案例、数据相结合,翔实具体地向读者解读2022 2023年文化旅游发展、成就及问题等相关内容,为文化旅游发展做出详实记录、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思考。
东亚社会的现代化以一种快速而高度压缩的方式发生 用几十年完成西方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由此产生了一种被压缩的现代性。正是这种 压缩现代性 ,为东亚社会普遍存在的极端变化、复杂性与不平衡作出解答。本书以韩国社会为代表,揭示 汉江奇迹 之下涌动的矛盾由何而来。
本书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什么是女性主义? 在 后 女性主义时代如何培养强大的自我? 需要为此做出改变的爱就不是真爱? 本书是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领军人物菲利斯 切斯勒,向下一代女性主义者传达的富有远见的信息。 切斯勒采用书信的形式,将自己对女性主义的源起、发展及未来的思考,向年轻的、刚刚觉醒的女性主义者娓娓道来。叙述口吻亲切自然,简明直白,分析探讨了性别、家庭、婚姻、成为母亲的选择、女性独立、权力经济学等问题,为初步觉醒的女性主义者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专业如何服务于生活?本书以 专业认知 生活实践 自助成长 助人建议 的逻辑呈现生活中的专业行动案例。其中,行动涉及三类议题: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从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如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室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亲子关系,乃至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以专业思维对待儿童,助其成长。这既是一本行动教学案例集,可辅助社会工作教学,也是一本故事性的生活导引书,可启发公众依专业行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就医难和医患矛盾始终不绝的当下,专业社会工作已经被确认为医务工作中一支重要专业力量,我国不少三甲医院都花大量资金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每年也都有不少专业社会工作者加入医务社会工作队伍。但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可靠的和能够坚持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仅仅有社会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跟医务有关的一些常识。本书聚焦新手医务社工的关键议题,分11个主题,讲述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一些关键战略战术,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工作和思考方法,为新上岗医务社工提供了一本实用的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