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 附近 作为研究框架,通过8个典型案例真实记录进城务工人群的生存现状,穿插以社会学学者的分析与反思,呈现出一幅 悬浮社会 的现实图景。书中的被访者小区保安阿微、菜场商贩红芹姐、水电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 附近 的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 身边的陌生人 的缩影。作者认为,关注身边的小世界,关注数量庞大但鲜有发声机会的进城务工人群,关注当下社会中断裂与渴望并存的 悬浮 状态,都是社会学家愿与读者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乡镇企业的涌现和农民的流动。从理论预期上二者应与城镇有关,但实际上并未主要发生在城镇,统计数据显示,70%~80%的乡镇企业办在村庄,农民大 多落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 这引起了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本书作者在1992年至1998年间深入调查了一些典型的超级村庄,包括苏南地区的联村、北村、塘村,广东沿海的丰村,闽南地区的畔村,中西部的贾村、义村等,从单个案例扩展到类型比较,较全面反映了超级村庄的兴起历程及其背后蕴含的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的自有逻辑、适应力和再造力。
《社区的历程》记述了溪村的汉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过程。 第1章以明代(1368年)为起始点进入数百年来陈氏家族在溪村的发展史。第2章至第5章,记述了明清时期陈氏家族产生、独立、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该家族在内部结构、对外联系、地方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特点。第6章至第7章,记述了民国时期陈氏家族所经历的外来冲击,展现了20世纪初以来形成的社会控制模式进入一度相对独立自主的村落的过程。第8章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文化所经历的改造,阐述了陈氏家族在大社会环境中的遭遇。第9至12章则均与农村经济改革以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家族社区现状有关,意在解说传统复兴的形式、表现与原因。 本书以 社区史的视野 阐述的溪村陈氏家族故事,及其所承载的 地方性知识 ,有助于复原中国这个 复杂社会 的面貌,理解传统与变迁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引领下,融合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本书立足实际需求,精选出七章内容:前五章聚焦于社会工作服务的一般过程、专业关系地组建、常用的实务模式以及运用时需掌握的技巧,并详以具体的案例来加以说明,帮助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规范地操作;后两个章节着重介绍了一种关注 全貌 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个案管理以及心理剧和绘画投射技术两大实务辅助技巧,采用多种途径来丰富社会工作者的技能,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质量。本书从实务层面对社会工作服务进行深入探讨,是一本具有较强操作性的 工作手册 ,希望能为社会工作在专业发展上提供借鉴。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为配合全党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本书从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内涵、方法和意义入手,结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多角度呈现调查研究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着重在工作要求、能力提升、问题意识、务求实效上作阐述。本书作者权威,逻辑清晰,案例具体,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本质内涵和科学规律,真正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本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进而作好科学决策,破解难题,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0历史坐标为线索,勾画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提出来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展现新时代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全书语言通俗生动,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有利于广大读者系统认识新时代,深化认识新时代。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 差序格局 和 皇权与绅权 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会格局大变,但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本书对政府发动的集体协商、雇主发动的集体协商和工人发动的集体协商这三种类型的集体协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就三种类型的产生背景、运行机制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此为基础,本书提出了把在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作为整个体系突破口的政策建议,提出了 企业集体协商 上级工会调解 劳动法庭强制仲裁 的制度构想。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系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挑战、领导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优秀党支部书记培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综合运用党建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基本问题、基本经验、基本规律进行客观记录与深入剖析,力求深刻回答我们党为什么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克服一切困难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阔步迈入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
东山村,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辖区,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村前龙岐澳碧波荡漾,村后七娘山蓊郁苍翠。村里有著名的历史遗迹天后古庙,有曾经颇具影响力的东山码头、东山珍珠场等,现在仍保留少量清代建筑,民风民俗独具特色。近些年来,深圳的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老村落在逐渐消失。本书作者通过对东山村三年多的深入调查,采用传记体的写法,通过讲述一个个村民的真实经历,记录了村落的流转变迁和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补上了深圳老村历史记述缺失的一环。作者以浓墨描述普通人,把镜头对准劳动者,以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深圳老村落的不同侧面,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这个我们时代*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本书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
本书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围绕广西乡村社会治理这一问题中心,在提出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态、农业经营与增收、农村起居安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等相关议题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县乡治理主体有效履职的动力机制、精准扶贫对农村贫困文化的影响、广西乡村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广西乡村治理的习惯法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等问题开展研究。书稿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从公共安全、基本公共服务、矛盾化解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建构广西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治理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对治理问题和治理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对我国治理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于科学定位和构建基于中国发展现实的治理理论及其思想体系,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治理评论》遵循 关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强调全球视野和中国关怀,倡导问题意识,鼓励学术对话 的办刊理念,提倡着眼于中国实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使其成为该领域专家学者展示其思想智慧的公共空间和学术园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合理、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本书厘清了农民工当前面临低收入、低技能化、公共服务享受程度低、社会认同内卷化等现状,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推进缓慢的成因和农民工市民化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工等各主体的成本收益,论证了农民工市民化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给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同时,作者创新性地将农民工市民化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有机结合,认为各主体有着达成一致的基础。鉴于此,作者梳理了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各主体在农民工市民化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之于国家和社会是一项奠基工程,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必须借助教育力量的推动,教育对国家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农村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和社会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稿聚焦广西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现实,在厘清农村教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础上,对广西农村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逻辑化梳理,明确广西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和有效经验。以此为基础,分别对广西农村教育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不同层级农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和经验进行深度解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后提出了广西农村教育发展未来的总体规划。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 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杨照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写作经常旁征博引,在学院经典与新闻掌故之间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洋溢人文精神。并流露出文学情怀。杨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评论文字,以公共态度探讨公共议题,树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与榜样。
本书选取北京协作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强政府依赖特性和资源依赖动态变化的过程,基于社会创新阶段理论,将北京协作者的发展历程界定为追求合法性认可的过程,分为探索成立、复制推广、创新传播以及系统变革四个阶段,分别从资源基础、资源依赖和行动策略三个视角动态分析北京协作者对外部环境的掌控和对资源依赖的变化过程,为研究我国民间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也为促进我国民间组织发展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