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张善余所著的《人口地理学概论(第3版)》的写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其中主要是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机构出版的各类年鉴和资料。
家谱,作为记录家族世系的表册,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历史,是家族渊源与发展的记录“档案”,国史、方志难以巨细无遗,家谱却能细致入微,三者并用,相得益彰。 本溪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辽东满族家谱选编》所选均为满族家谱。这里的满族,既包含清代八旗满洲,也包括了八旗汉军、盛京内务府旗人和汉军旗下人。本书将八旗满洲之谱编为上编,余谱编为下编。 本书所选谱书编纂时间从清代至民国,因此皆用繁体字,编辑时改用现今通用的简化字。但为保持语意,个别字仍用繁体字,如诰命书中“於戏”的“於”,不用“于”;“樸诚”的“榛”,不用“朴”;表示时间的“告”,不用“时”,等等。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27册)是云南大学组织多学科力量编写的一套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全面调查材料,内容包括各民族村寨的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科技、卫生、生态等方面。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状况的一个生动缩影,是全国继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民族调查的丰硕成果,它对了解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25个民族共25册。
本书从民族文化的背景视野、理论视野、历史视野、时代视野、全球视野论述了民族文化是精神家园的文化之根,民族精神是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一定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非凡的民族精神,构成了精神家园的内核,也成为民族的文化之根。对于文化的认同是构建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具体内容包括: ☆ *,背景视野方面,本书从全球化民族认同入手,探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关系。 ☆ 第二,理论视野方面,本书从身份意识、性格特征和价值理想等多方面探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从民族性与开放性、传承性与时代性等关系中多视角探讨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特征。 ☆ 第三,历史视野方面,本书就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然文化生态作了寻根探源性的追溯,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耕文明、 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等从不
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今中国,文明的转型、新文化的建设既生逢十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以时代精神为主题,突出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相应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全书从中国道路与改革创新、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生态化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时代等视角进行了关于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精神境遇的详细论述,*后得出我们的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经典论断。
全书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三: ,赵杰同志作为北大的博士、教授、博导,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历史视觉,他又能利用自己在西部长期兼职以及经常到各民族地区讲学的机会,实地考察、调研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和语言结构,并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民族学理论的阐释和提取,又能从宏观、整体上驾驭,从国内外民族问题的大视野上对其材料作理论的观照,侧重挖掘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从中论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缔格局,从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华民族精神,凸显各民族心向中华,磨合、融会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结合又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今天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祖国富强而快速发展的进取形象。 全书重视对斯大林划分民族“四标准”的理论突破,从解决民族地区的具体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一些地方的民族研究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共同实施完成。本丛书以少数民族聚居县(市)为单位,以该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每卷分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丛书作为国情研究的一种类型,不仅可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人类学评论》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刊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 本书为第5辑。
热合甫·阿巴斯、周建华编著的《中国塔塔尔族》内容涉及塔塔尔族的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中国塔塔尔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本书是哲学家黎鸣先生反思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人学原理篇”、“追问历史篇”、“瞻望未来篇”和附录。在“人学原理篇”中,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由此引发元精神与三个世界性民族的种种哲思。在“追问历史篇”中,作者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在“瞻望未来篇”中,作者通过中西哲学的比较和中西传统文化的研究,剖析了各自的利弊,并站在哲学家的立场对中国文化提出了希冀。本书文笔犀利、深刻而真诚,充分体现了一个“哲学老顽童”的学术功底和思想力度。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 是由以王铭铭为首的人类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编撰的人类学批评文集,梳理过去25年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反思当代中国的现状问题,并对未来的人类学发展提出构想和展望。
赵欢编著的《新SAT官方解析与应试策略--作文写作学习指南(作文绿宝书)》是市面上 一本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教会考生如何写出地道通顺的英文的新SAT作文参考书。本书不仅透彻详解作文考试应试策略,而且还针对中国高中生的“中式英语”,以翻译理论为基础,教会中国考生如何打破“中式英语”思维定式,从根源上突破“中式英语”的瓶颈,解决汉翻英的根本问题,写出地道通顺的标准英语。
人口战略与人才战略对国家经济、 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作出实施 三孩 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重大决策, 开启我国人口发展新阶段。 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和国家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发展, 以系统思维和整体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当下的儿童福利发展将决定未来三十年之后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在我国战略格局的构建中, 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更高层面。 为全面推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走出一条从享受人口数量红利走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人口发展道路, 应统筹推进儿童福利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本研究基于对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现状及近些年我国家庭变化
《中国人类学评论》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刊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 本书为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
本书是马林诺夫斯基的遗著,写于1944年,后由其遗孀于1947年整理出版。事隔半个多世纪,马氏的这部经典著作终于迎来了它的个完整中译本。 “二战”战火纷飞,马林诺夫斯基以其丰富的人类学知识和深厚的人生积淀,试图在这场世界危机中挽救文明的沦陷。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理论阐述,层层深入地剖析自由与文明的共生关系。自由出现于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规模性的部落,繁荣于工业文明社会,却遭受现代文明的威胁。后一部分是政治诉求,呼吁建立民主制度和世界联盟,以对抗极权主义。 本书虽非马氏的*之作,却可称为其“盖棺之作”,言辞激昂,思想深邃,融汇了马林诺夫斯基一生漂泊的洞察。 ★ 功能学派始祖马林诺夫斯基的“盖棺之作”,融汇了其一生漂泊的洞察。本书作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后一部作品,本书可称为其“盖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