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张善余所著的《人口地理学概论(第3版)》的写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其中主要是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机构出版的各类年鉴和资料。
家谱,作为记录家族世系的表册,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历史,是家族渊源与发展的记录“档案”,国史、方志难以巨细无遗,家谱却能细致入微,三者并用,相得益彰。 本溪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辽东满族家谱选编》所选均为满族家谱。这里的满族,既包含清代八旗满洲,也包括了八旗汉军、盛京内务府旗人和汉军旗下人。本书将八旗满洲之谱编为上编,余谱编为下编。 本书所选谱书编纂时间从清代至民国,因此皆用繁体字,编辑时改用现今通用的简化字。但为保持语意,个别字仍用繁体字,如诰命书中“於戏”的“於”,不用“于”;“樸诚”的“榛”,不用“朴”;表示时间的“告”,不用“时”,等等。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27册)是云南大学组织多学科力量编写的一套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全面调查材料,内容包括各民族村寨的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科技、卫生、生态等方面。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状况的一个生动缩影,是全国继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民族调查的丰硕成果,它对了解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25个民族共25册。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一些地方的民族研究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共同实施完成。本丛书以少数民族聚居县(市)为单位,以该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每卷分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丛书作为国情研究的一种类型,不仅可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延迟退休、全面二胎……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人海啸,你准备好了吗? 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目前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优选老龄化程度优选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靠前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人口变迁将如何创造或消灭整个产业,该如何;隹备或应对? 《当世界又老又穷:优选老龄化大冲击》作者泰德·菲什曼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等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企业员工、小企业主、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医务人员乃至普通家庭成员,总计达上百人,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社保、医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与他人、家人、世界、地球、宇宙都息息相关。因为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交往,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交往,交往的一切活动 与爱人、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的 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什么。将所有个人的交往关系拼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是我们的写照,由我们在交往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组成。如果交往时气恼妒忌、野心勃勃、顾影自怜、压抑狭隘、独占欲强,社会就会变得疯狂。如何交往会影响我们身边所有其他事物 人、动物、地球,甚至生物圈。所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处世方法不同,结果亦会不同。 试着把这本书读下去吧,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何时会发生变化。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仫佬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难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仫佬族人民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绝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话。 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
人口统计学包括搜集、整理、评价、分析人口现象数量资料的方法、指标体系、分析技术和数学模式等。具体说来,包括用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生命登记等方法搜集资料、评价资料,以及对人口现象和过程的数量关系具体描述的统计方法、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也包括研究人口现象内在的纯数量规律(如在一定年龄别的生育率和一定年龄别的死亡率条件下,必然形成一个稳定人口模式)。 在研究人口和资源相互关系时,也必须遵循人口理论所阐明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原理。在一定生产力的水平下,资源是有限的,它将限制人口数量及其生活质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新的条件下又可建立人口和资源新的平衡。反过来,人口统计学和人口应用学科的发展也充实和丰富了人口理论,促进了人口理论的发展。利用人口统计对人口现象变
《中国人类学评论》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刊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 本书为第5辑。
《重访妮萨》讲述的主要是作者玛乔丽·肖斯塔克重返非洲再次寻访原始部落昆族尤其是其中一位名为妮萨的女子时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她试图故地重游,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妮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降灵治疗仪式和舞蹈,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不过,《妮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出现了裂痕,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人类普 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 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肖斯塔克也由此在她的阿非利加(Africa)中感知到一种“天命”。
人类学对民族的研究,实质上是跨语际的,是在多种文化和制度的接触和碰撞中展开的。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意义,并非只是为人们贮存下对那些已经消亡的、或者正在消亡的,以及实存的个别民族的记忆和知识,人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并非是要提出什么“民族主义”的问题,囿于“民族”的框架,是无法表达出人类整体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人类学对文化民族性及其与实存发展关系的强调,实际上是把其对“另一个”和“另一处”的探寻和研究终归结到对人的类整体的全面理解上;而在其研究中“民族”一词的歧义性使用,则表明它已对以往研究的旧有语境和客观诉求提出了根本性的疑问,即:怎样重新认识“学科行为”中的认识论机制?人们何以取得他们所取得的知识?这些知识背后的认识论前提是什么?话语和知识怎样参与历史的真实创造?等等。 十分清
京族为东兴市独有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氵万)尾、巫头和山心三个村委会,从调查点的选择余地上看,可选择的调查点极为有限,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在生产、生活上与20世纪50年代全国次民族大调查时的情况相比,已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传统民居所剩无几,传统服装几乎无人穿三个村季会所辖地,由于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区位优热较好,经济发较快,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在2500元以上,三个村中,巫头好,(氵万)尾次之,山心与他们相比保留的说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相对还多一点,符合本次调查所需的基本要求。
作为人类学入门著作,《沦社会人类学》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洗刷之后依然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特殊的成书形式和初衷应该引起关注,故引介此书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部分是埃文思—普理查德为英国广播公司所做的系列讲座。意在使更多的人认识社会人类学这一学科,真可谓用心良苦。其中,作者点出了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即以研究“社会”为主。之后,他用两节的篇幅细缕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为初学者提供了理论和知识上的便利。第二部分主要是他的其他论文。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二三个部分,除涉及大量的观察资料外,还阐明了社会人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兴趣以及研究重点的变化。可以说,他对理论观点的重新阐释,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借鉴。
苏发祥编著的《中国藏族》全面介绍了藏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中国藏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