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是想离开的 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 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 终身教席陷阱 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 克里斯托弗 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是一部人类学入门经典,风行国外高校多年。中文版译自英文第四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大幅更新。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 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 ,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随后重点将缩小到文化(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上,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第二部分 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 ,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书中列举了大量引人入胜的例子,来展示人类学观点如何应用于个人、地区乃至世界层面的现实议题。 作者卢克 拉斯特致力于激发读者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若
在维塔,那些患病者、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卡塔里娜也是如此。 穿过濒临消声的语词和被宣判失效的回忆,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 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 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 词典 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
所谓 双面人 ,即指那些在 古今之变 中陷入悖论的农民。作者以粤西梧县 程村 为调查对象,通过书写三代人的人生史,呈现一个普通村庄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当地基层乡镇治理的转型、半工半农结构的形成,以及乡土人情、精神信仰等多个维度,进而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的 史记 。每个关心乡村及个体命运的人,都能从中发现时代巨变的轨迹和个人的心声;这也是一部迈向普通读者的人类学专著。
男性为什么不哺乳? 人类为什么会为了享乐而不是生育而性交? 为什么只有人类女性会经历更年期? 为什么人类男性会成为数不多的照顾后代的哺乳动物之一? 关于人类性征的进化,没有人比贾雷德 戴蒙德更有资格做出解释。本书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的,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案例,戴蒙德帮助我们梳理了人类性征进化历程的多个方面,写出了一部迷人的、令人惊叹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今天,社会的日常生活层面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理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想象和期待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对当前生活世界繁复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度描述,进而实现诠释性地理解,成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为日常生活?作为被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每日经历的生活之间,是否存在认知上隐秘的跳跃?学术对于日常的凝视,究竟是对日常的发现,抑或本质上是一场反日常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能够)如何表达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正在表达怎样的日常生活?什么是好的叙事? 本书将紧紧围绕以上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方法上的创新,致力于讨论日常生活如何被发现,被研究,被叙述,被书写,以及被表达。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代表作《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 这是按需工人*可怕的噩梦。 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 她说, 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 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 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更新,并*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目前,药物滥用正在阴影下撕裂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社区和友谊。尽管我们对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但关于药物依赖的个人经历及其治疗仍存在许多未知。近年来,新的药物疗法既带来了康复的新希望,也引发了对药物滥用的担忧。 当走出诊所后,药物成瘾者的生活将被如何重塑? 人类学家托德 迈耶斯在三年时间内追踪了不同身份背景的青少年接受药物治疗的经历,并且结合临床研究、医学资料和民族志产出了关于成瘾的知识。作为一种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象,药物依赖常被定位于诊所中,当然,它也在 别处 家中、同龄人群体、街上 我们面临着成瘾、青少年以及治疗人类学的困境,而这些青少年的故事将告诉我们关于 治愈 的可能性。本书尝试重新讨论药物依赖以及这种成瘾的生活经历如何
《培养好孩子》一书中基于作者2011年至2012年在H市一家私立幼儿园对120名2~6岁儿童的实地研究,运用人类学民族志观察和心理学实验,从道德领域的三个维度研究了儿童的道德习得过程,展现了儿童与育儿者、儿童世界文化和成人世界文化之间的张力,描绘了中国社会化的信念和方法如何对道德世界建设形成影响。该书不仅实现了研究方法和学科的融合与跨越,揭示了对话和辩论的相互作用,也是对既有儿童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补充。对每个教育工作者而言,该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人脑不断植入芯片,或能成为长生不老的超人,但我们还会有属人的丰沛感受和无限创意吗?人工智能给世界带来巨大便利,但会不会某一天越过奇点转而操控、替代并加害人类?基因编辑生殖细胞,或能治疗许多疾病,但会不会危及人类基因库与自然的生物世界?凡此种种,对人类来说,到底是福音还是噩耗? 始于惊奇,终于敬畏。伦理学家、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从底线伦理和中西传统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与我们的现实关系,并提出了预防性的道德与法律规范设想。高科技的种种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何以为人,何以为物,人曾何为,人将何为?!
有的故事从终结开始讲起 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人们永恒的讨论话题。上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影响,在两人关系中也有所折射。如何建立并保持 好 的关系?分离使风险和机遇并存吗?怎样的亲密模式对于个体、婚姻和家庭,甚至社会为有利?在无法忍受之时,人们又如何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关系? 本研究聚焦于个人生活和家庭变迁中的一个阶段 离婚,它涉及如何建立并保持 好 的关系,也涉及分离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而在这些讨论中,每个词都值得更严肃的思考。作为一部当代日本的情感民族志,本书收集了离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私人故事,探索个人、法律、社会及经济结构等多个方向在浪漫关系上的交汇,同时也更广泛地表达了当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为什么世界人口是70亿,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认为,地球能够容纳比现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这么多资源可供人消耗吗? 实际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经过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趋下降。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各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很多非洲国家则面临人口过度增长,生存坏境日益恶化。那么,未来世界人口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人口与资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书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我们在书中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
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就了另一张。 这句来自《哈姆雷特》剧本中的台词成为当下整形美容市场的一个生动注脚。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背景的现代人,为了变得更美更年轻,像购买一项日常服务一样选择整形美容手术。这种 美貌的神话 如何在消费革命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本书指出,从芭比娃娃到韩流,美容经济的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审美观的折射;而中国女性对美的认知和身体实践,则进一步呈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史的意涵变迁。
《当代人类学十二讲》汇集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凯博文,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孔迈隆,复旦人类学教授潘天舒,复旦人类学副教授张聪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视野非常广阔,涉及了当代人类学诸多重要的议题,儿童养育、老龄照护、老龄社会、丧葬、人口流动、体育竞技等。面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中国乃至世界,本书讨论的这些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进入这种复杂性、流动性。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进入人类学广阔世界中领略其中风景的很好读本,对于研究者而言,则展现了人类学可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自身研究的领路人和同行者。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海市为例,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上海市范围内持续开展的30余项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以及195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生育统计资料,阐述了我国典型大城市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变迁趋势,并进行了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子人群的比较研究,探究了低生育率地区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生育政策的陆续调整放宽对上海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上海未来生育水平变动趋势。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决策者阅读和参考。
发展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融理论批评和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学问,本书所论述的发展人类学体现了国际学界中从事发展研究的两种相关却不尽相同的思路、模式和风格。本书在由宏观理论述评、实践案例分析和反思质疑批评构成的大致框架内,分为 人类学与发展研究 人类学与发展实践 和 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人类学 三大板块。*部分以理论为主,介绍发展人类学的学理与应用价值,以及人类学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实践,从田野调查与研究中看发展人类学的治学方法,并呈现 男性偏见 看妇女从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案例和农业 绿色革命 的案例;第三部分阐释世界体系里发展人类学的发展与反思,对 可持续发展 设问的争辩,同时践行费孝通 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 的崇高理念这一主题,着重探讨发展人类学对于当今中国建
男性为什么不哺乳? 人类为什么会为了享乐而不是生育而性交? 为什么只有人类女性会经历更年期? 为什么人类男性会成为数不多的照顾后代的哺乳动物之一? …… 关于人类性征的进化,没有人比贾雷德·戴蒙德更有资格做出解释。本书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的,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案例,戴蒙德帮助我们梳理了人类性征进化历程的多个方面,写出了一部迷人的、令人惊叹的经典之作。
本书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光怪陆离而又令人心生敬畏的脑科学前沿领域:全意识与脑死亡之间的 灰色地带 。处于这其间的人往往遭受了严重的脑损伤,或是中风或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的受害者。他们中很多人已觉察不到外部世界,他们的医生也认为他们已没有思维能力。然而,却有数量可观的这么一群患者,在他们破损的脑中存留着意识的痕迹。跟随欧文的讲解,我们会看到许多精彩的案例,同时也会和他一起思考伦理、法律甚至生与死的终极问题。
历史人类学 源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三代学者,它是汲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并在90年代进入中国,影响了华南地域社会的历史研究。本书梳理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华南研究中的部分理论贡献,归纳了历史的实质论、主体论、过程论、实践论的理论框架,并尝试以人类学 实践理论 的视角来思考历史研究。本书内容涉及历史的能动者及其能动实践,历史建构中的资本与象征实践,以及 文治复兴 的共主体实践等。